作为网页三剑客的第二,CSS为何需要它,非常简单HTML只能完成页面的展现,但其做出来的页面奇丑无比。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要求更高,不仅要看信息,还希望页面更加优美。
这个任务HTML完成不了,于是就产生了CSS样式表来美化我们的页面。
1990年,Tim Berners-Lee和Robert Cailliau共同发明了Web。1994年,Web真正走出实验室。
从HTML被发明开始,样式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不同的浏览器结合它们各自的样式语言为用户提供页面效果的控制。最初的HTML只包含很少的显示属性。随着HTML的成长,为了满足页面设计者的要求,HTML添加了很多显示功能。但是随着这些功能的增加,HTML变的越来越杂乱,而且HTML页面也越来越臃肿。于是CSS便诞生了。
1994年,HTML作者的挪威同事 哈坤·利(Hakon Wium Lie) 首先提出CSS。
而当时伯特·波斯(Bert Bos)正在设计一个名为Argo的浏览器,于是他们决定一起设计CSS。
其实当时在互联网界已经有过一些统一样式表语言的建议了,但CSS是第一个含有“层叠”丰富含义的样式表语言。
哈坤于1994年在芝加哥的一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CSS的建议,1995年的www网络会议上CSS又一次被提出,博斯演示了Argo浏览器支持CSS的例子,哈肯也展示了支持CSS的Arena浏览器。
同年,W3C组织(World WideWeb Consortium)成立,CSS的创作成员全部成为了W3C的工作小组并且全力以赴负责研发CSS标准,层叠样式表的开发终于走上正轨。
有越来越多的成员参与其中,例如微软公司的托马斯·莱尔顿(Thomas Reaxdon),他的努力最终令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支持CSS标准。哈坤、波斯和其他一些人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1996年底,CSS初稿已经完成,同年12月,层叠样式表的第一份正式标准(Cascading style Sheets Level 1)完成,成为w3c的推荐标准。
1997年初,W3C组织负责CSS的工作组开始讨论第一版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其讨论结果组成了1998年5月出版的CSS规范第二版。
层叠样式表(英文全称:Cascading Style Sheets)是一种用来表现HT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个应用)或X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一个子集)等文件样式的计算机语言。CSS不仅可以静态地修饰网页,还可以配合各种脚本语言动态地对网页各元素进行格式化。
CSS 能够对网页中元素位置的排版进行像素级精确控制,支持几乎所有的字体字号样式,拥有对网页对象和模型样式编辑的能力。
CSS 1 :始于1966年。
CSS 2 :诞生于1998年,添加定位,Z-index,media 属性。
CSS 2.1:诞生于2004~2011年,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版本(IE支持)
CSS 3:1999年开始起草,把CSS模块化,独立升级各功能。
官网:https://sass-lang.com/
Sass(英文全称:Syntactically Awesome Stylesheets)是采用 Ruby 语言编写的一款 CSS 预处理语言,它诞生于2007年,是 CSS 预处理语言。最初它是为了配合 HAML(一种缩进式 HTML 预编译器)而设计的,因此有着和 HTML 一样的缩进式风格。
较新的语法叫做SCSS,是 SassyCSS 的简写,使用和 CSS 一样的块语法,即使用大括号将不同的规则分开,使用分号将具体的样式分开。采用.scss文件扩展名区。
SASS是CSS3的一个扩展,增加了规则嵌套、变量、混合、选择器继承等等。通过使用命令行的工具或WEB框架插件把它转换成标准的、格式良好的CSS代码。
SCSS即是SASS的3.0是CSS3语法的超集,也就是说所有有效的CSS3样式也同样适合于SASS。
总结一句,说白了让静态的CSS变成动态可编程的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