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通路、传输数据。
构建数据通路:可以是一段或多段物理介质构造一条完整的数据传输通道;
透明传输:让进行网络通信的各方不用管数据通路中具体的传输介质类型、相关标准以及通信协议的功能;
传输数据:把数据按比特流的顺序从发送端通过物理层接口传送到接收端的物理层
数据编码:为了确保数据比特流能在对应的信道中正常通过,需要对数据编码。不同的传输介质所支持的数据编码类型不一样(如归零码、非归零码、曼彻斯特码、差分曼彻斯特码等)
数据传输管理:物理层具有一定的数据传输管理功能,如基于比特流的数据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物理线路的激活和释放等
解决的主要问题:
(1)物理层要尽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手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2)给其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在一条物理的传输媒体上传送和接收比特流(一般为串行按顺序传输的比特流)的能力,为此,物理层应该解决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和释放问题。
(3)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功能扩展描述
由于在OSI之前,许多物理规程或协议已经制定出来了,而且在数据通信领域中,这些物理规程已被许多商品化的设备所采用,加之,物理层协议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至今没有按OSI的抽象模型制定一套新的物理层协议,而是沿用已存在的物理规程,将物理层确定为描述与传输媒体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由于物理连接的方式很多,传输媒体的种类也很多,因此,具体的物理协议相当复杂。信号的传输离不开传输介质,而传输介质两端必然有接口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既然物理层主要关心如何传输信号,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就是规定各种传输介质和接口与传输信号相关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
也叫物理特性,指明通信实体间硬件连接接口的机械特点,如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这很像平时常见的各种规格的电源插头,其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已被ISO 标准化了的 DCE接口的几何尺寸 及 插孔芯数和排列方式。
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是指传输介质中各条线上所出现的某一电平的含义,以及物理接口、各条信号给的用途,包括其功能规定和功能分类。接口信号线功能一般可分为数据信号线、控制信号线、定时信号线和接地线等四类。
规程特性
规程特性:指接口传输比特流的全过程及各项用于传输的事件发生的合法顺序,包括事件的执行顺序和数据传输方式。即在物理连接建立、维持和交换信息时,DTE/DCE双方在各自电路上的动作序列。
电气特性
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压的高低,阻抗匹配情况以及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限制等参数属性。发送器/接收器处理的信号电平有三类:非平衡型、差分接收器的非平衡型和平衡型。
差分传输是指两个在两根线上同幅、反相、同步传输。非差分传输是指一路信号只在一根导线上传输,即单线传输。因非差分传输没有与之等幅、反相的信号线,所容易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而且为尽量降低线间串扰对有用信息的影响,所以允许的传输距离与速率也较小。
非平衡:传输模式则只用一根导线(除地线外)进行非差分信号的传输,信号电平仅由一根信号线上的电平决定。
新的非平衡型:又称差分接收器的非平衡型。即发送器采用非平衡工作方式(单线驱动);接收器采用差分工作方式(双端输入),接收器最终信号由这两条线的差值(进行减法运算),所又叫差分接收器。这样干扰和串扰就会以相同振幅、相反相位叠加在这两条输入线上。
平衡:此传输模式都是采用一对线(除地线之外)进行差分信号传输的,信号电平由两根线上的电平差决定。 目前最广泛采用的一种物理层接口,发送器采用双线平衡发送方式,接收器采用差分处理方式,也不共用地线。这种方式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所以传输速率和距离都较高。
物理层常见设备有:网卡光纤、CAT-5线(RJ-45接头)、集线器有整波作用、Repeater加强信号、串口、并口等。
PC机通信编程方法
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交换的一切原始内容的统称,可以是一串串的数字也可以是各种文字,还可以是多媒体的图形图像和语音。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要交换的信息最终都是要以一个个具体的数据来传输),是许多信息通过某种方式组成的集合体。数据有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之分。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电信号和光信号的表示形式。因数据有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两种类型,所以信号也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
信道是通信双方在物理链路上通过物理层协议建立起来的数据传输通道。物理链路:有线介质和无线介质上的链路。
字符串同步:在串行传输模式中,接收端需要从串行数据比特流中正确的划分出发送的一个个字符,就需要识别信息的开始和结束,并且知道每一位的持续时间,才能从传输线路上正确的取出被传送的数据。所以在串行传输模式中就有字符同步的方式,分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两种方式。在并行传输模式中因不涉及同步问题,所以无字符同步问题。
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
数据传输率是指在一条信道中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调。数据传输速率可用比特率(针对数字数据)和波特率(针对模拟数据)来表示。
比特率又称信息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比特数用Rb表示。[ Rb = 1/T(b/s) ]
波特率是指数字信号在调制后对载波的调制速率,也即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如频率相位等)变化的次数,单位为B(Baud),用RB表示。一个数字脉冲(X进制位)称为一个码元。
比特率与波特率的关系,对于数字数据比特率与波特率的关系与数据所采用的进制有关。因为每个码元或符号通常都含有一定比特数的信息量,所以比特率与波特率的关系见下图。
传输带宽:带宽是指信道中每秒传输的最大信息量,也就是一个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是位/秒(b/s或bps)。带宽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衰减)。
码间干扰概念:
由于没有被调制的原始基带数字信号的频带可以非常宽(从直流一直到无限高的频率),但数据通信中的电缆传输信道只允许比较低的频率成分通过理想低通信道,高频成分被滤去,就造成了输出波形的失真。
失真的输出波形顶部边圆底部变宽(称为波形拖尾),使得一个码元的波形展宽到了其他码元位置而影响到其他码元,这种影响就称为码间干扰。
奈奎斯特准则
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指的是信道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必须限制在某个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不失真。
实验证明在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无码间干扰的最高波特率)必须满足:最高码元传输速率(MaxRB) = 2W ,式中W是理想低通信道带宽,单位为赫(Hz),MaxRB为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单位为Raud(波特)。如低通信道带宽为2000Hz时,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就为4000 Baud,即每秒传送4000个二进制码元。反过来,根据最大码元传输速率也可算出信道带宽。在理想带通矩形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是具有相等值关系的。
香农公式:
基带概念相关
基带传输由于不调制,所以整个信道只传输一种信号,通信信道利用率低。在基带传输中需要在信源端用编码器对数字信号进行编码,在信宿端用解码器对编码的数据进行解码恢复。近距离传输信号衰减不大一般采用基带传输,大多数的局域网使用基带传输,如以太网、信息环网等。
频带概念相关
频带传输广泛应用于广域网中。在这种网络通信中往往需要同时发送多种信号(如数据信号、路由信号以及各种网络控制信号)。这时可以利用高频率的信号来调制低频率信号,以实现同步传输,也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二:
载波概念相关
模拟信号
信号调制的目的
现在都流行“端到端”,我们就以手机通话为例,观察信号从手机到基站的整个过程,来看看基带和射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当手机通话接通后,人的声音会通过手机麦克风拾音,变成电信号。这个电信号,是模拟信号,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原始信号。
声波(机械波)转换成电信号
这些信号会通过基带中的AD数模转换电路,完成采样、量化、编码,变成数字信号。具体过程如下如所示:
信源编码,说白了,就是把声音、画面变成0和1。在转换的过程中,信源编码还需要进行尽可能地压缩,以便减少“体积”。对于音频视频,有不同的编码格式。
信道编码,和信源编码完全不同。信源编码是减少“体积”。信道编码恰好相反,是增加“体积”。信道编码通过增加冗余信息,对抗信道中的干扰和衰减,改善链路性能。去年联想投票事件里提到的Turbo码、Polar码,LDPC码,还有比较有名的卷积码,全部都属于信道编码。
调制
调制,简单来说,就是让“波”更好地表示0和1。最基本的调制方法,就是调频(FM)、调幅(AM)、调相(PM)。如下图所示,就是用不同的波形,代表0和1。
在上述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多种调制方式。例如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还有正交幅度调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QAM(发音是“夸姆”)。
直观表达各种调制方式,我们会采用一种叫做星座图的工具。星座图中的点,可以指示调制信号幅度、相位的可能状态。
射频1
射频,英文名是Radio Frequency,也就是大家熟悉的RF。从英文字面上来说,Radio Frequency是无线电频率的意思。严格来说,射频是指频率范围在300KHz~300GHz的高频电磁波。大家都知道,电流通过导体,会形成磁场。交变电流通过导体,会形成电磁场,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
频率低于100kHz的电磁波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频率高于100kHz的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远距离传输能力。
这种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我们才称为射频(信号)。
射频2
和基带一样,我们通常会把射频电路、射频芯片、射频模组、射频元器件等产生射频信号的一系列东东,笼统简称为射频。
基带送过来的信号频率很低。而射频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对信号进行调制,从低频,调制到指定的高频频段。例如900MHz的GSM频段,1.9GHz的4G LTE频段,3.5GHz的5G频段。
射频的作用,就像调度员。
为什么射频要做这样的调制。
一方面是如前面所说,基带信号不利于远距离传输。
另一方面,无线频谱资源紧张,低频频段普遍被别的用途占用。而高频频段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更容易实现大带宽。再有,你也必须调制到指定频段,不然干扰别人了,就是违法。
在工程实现上,低频也不适合。
根据天线理论,当天线的长度是无线电信号波长的1/4时,天线的发射和接收转换效率最高。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成正比(光速=波长×频率),如果使用低频信号,手机和基站天线的尺寸就会比较大,增加工程实现的难度。尤其是手机侧,对大天线尺寸是不能容忍的,会占用宝贵的空间。
信号经过RF射频调制之后,功率较小,因此,还需要经过功率放大器的放大,使其获得足够的射频功率,然后才会送到天线。信号到达天线之后,经过滤波器的滤波(消除干扰杂波),最后通过天线振子发射出去。
电磁波的传播
基站天线收到无线信号之后
采取的是前面过程的逆过程——滤波,放大,解调,解码。处理之后的数据,会通过承载网送到核心网,完成后面的数据传递和处理。
以上,就是信号大致的变化过程。注意,是大致的过程,实际过程还是非常复杂的,还有一些中频之类的都没有详细介绍。
大致过程画个简单的示意图:
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测出了实验中电磁波频率和波长,从而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电磁波的速度确实与光速相同,证明了光的电磁说的正确性。至此,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电、光、磁的规律也随之统一起来。
关于电的速度
光的传播速度就是光子的移动速度,而电的传播速度是指电场的传播速度(也有人说是电信号的传播速度,其实是一样的),不是电子的移动速度。导线中的电子每秒能移动几米(宏观速度)就已经是很高的速度了。
电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真空中,这个速度的大小约为接近于光速。
“电”的传播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电路接通以前,金属导线中虽然各处都有自由电子,但导线内并无电场,整个导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自由电子只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而没有定向运动,当然导线中也没有电流。当电路一接通,电场就会把场源变化的信息,以大约光速的速度传播出去,使电路各处的导线中迅速建立起电场,电场推动当地的自由电子做漂移运动,形成电流。那种认为开关接通后,自由电子从电源出发,以漂移速度定向运动,到达电灯之后,灯才能亮,完全是一种误解。
光速:C,c=299 792 458m/s
电磁波(真空)的速度:30万公里/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