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fka(二) 生产者


    Kafka(二) 生产者

    生产者就是负责向 Kafka 发送消息的应用程序。在 Kafka 的历史变迁中,一共有两个大版本的生产者客户端:第一个是于 Kafka 开源之初使用 Scala 语言编写的客户端,我们可以称之为旧生产者客户端(Old Producer)或 Scala 版生产者客户端;第二个是从 Kafka 0.9.x 版本开始推出的使用 Java 语言编写的客户端,我们可以称之为新生产者客户端(New Producer)或 Java 版生产者客户端,它弥补了旧版客户端中存在的诸多设计缺陷。
    
    • 1

    生产者发送消息

    一个正常的生产逻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步骤:

    1. 配置生产者客户端参数及创建相应的生产者实例。
    2. 构建待发送的消息。
    3. 发送消息。
    4. 关闭生产者实例。
    5. 创建生产者并发送消息

    创建生产者并发送消息

    public class KafkaProducerAnalysis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brokerList = "localhost:9092";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topic = "topic-demo";
    
        public static Properties initConfig(){
            Properties props = new Properties();
            props.put("bootstrap.servers", brokerList);
            props.put("key.serializer",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Serializer");
            props.put("value.serializer",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Serializer");
            props.put("client.id", "producer.client.id.demo");
            return prop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operties props = initConfig();
            KafkaProducer<String, String> producer = new KafkaProducer<>(props);
            ProducerRecord<String, String> record =
                    new ProducerRecord<>(topic, "Hello, Kafka!");
            try {
                producer.send(record);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ProducerRecord
    这里有必要单独说明的是构建的消息对象 ProducerRecord,它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消息,它包含了多个属性,原本需要发送的与业务相关的消息体只是其中的一个 value 属性,比如“Hello, Kafka!”只是 ProducerRecord 对象中的一个属性。ProducerRecord 类的定义如下(只截取成员变量):

    public class ProducerRecord<K, V> {
        private final String topic; //主题
        private final Integer partition; //分区号
        private final Headers headers; //消息头部
        private final K key; //键
        private final V value; //值
        private final Long timestamp; //消息的时间戳
        //省略其他成员方法和构造方法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其中 topic 和 partition 字段分别代表消息要发往的主题和分区号。headers 字段是消息的头部,Kafka 0.11.x 版本才引入这个属性,它大多用来设定一些与应用相关的信息,如无需要也可以不用设置。key 是用来指定消息的键,它不仅是消息的附加信息,还可以用来计算分区号进而可以让消息发往特定的分区。前面提及消息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归类,而这个 key 可以让消息再进行二次归类,同一个 key 的消息会被划分到同一个分区中。

    有 key 的消息还可以支持日志压缩的功能。value 是指消息体,一般不为空,如果为空则表示特定的消息—墓碑消息。timestamp 是指消息的时间戳,它有 CreateTime 和 LogAppendTime 两种类型,前者表示消息创建的时间,后者表示消息追加到日志文件的时间。

    必要的参数配置
    在创建真正的生产者实例前需要配置相应的参数,比如需要连接的 Kafka 集群地址。参照代码清单3-1中的 initConfig()方法,在 Kafka 生产者客户端 KafkaProducer 中有3个参数是必填的。

    bootstrap.servers: 该参数用来指定生产者客户端连接 Kafka 集群所需的 broker 地址清单,具体的内容格式为 host1:port1,host2:port2,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地址,中间以逗号隔开,此参数的默认值为“”。注意这里并非需要所有的 broker 地址,因为生产者会从给定的 broker 里查找到其他 broker 的信息。不过建议至少要设置两个以上的 broker 地址信息,当其中任意一个宕机时,生产者仍然可以连接到 Kafka 集群上。
    key.serializer 和 value.serializer: broker 端接收的消息必须以字节数组(byte[])的形式存在。代码清单3-1中生产者使用的 KafkaProducer和 ProducerRecord 中的泛型 对应的就是消息中 key 和 value 的类型,生产者客户端使用这种方式可以让代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不过在发往 broker 之前需要将消息中对应的 key 和 value 做相应的序列化操作来转换成字节数组。key.serializer 和 value.serializer 这两个参数分别用来指定 key 和 value 序列化操作的序列化器,这两个参数无默认值。注意这里必须填写序列化器的全限定名。

    消息的发送
    在创建完生产者实例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构建消息,即创建 ProducerRecord 对象。其中 topic 属性和 value 属性是必填项,其余属性是选填项,对应的 ProducerRecord 的构造方法也有多种,参考如下:

    public ProducerRecord(String topic, Integer partition, Long timestamp, 
                          K key, V value, Iterable<Header> headers)
    public ProducerRecord(String topic, Integer partition, Long timestamp,
                          K key, V value)
    public ProducerRecord(String topic, Integer partition, K key, V value, 
                          Iterable<Header> headers)
    public ProducerRecord(String topic, Integer partition, K key, V value)
    public ProducerRecord(String topic, K key, V value)
    public ProducerRecord(String topic, V valu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创建生产者实例和构建消息之后,就可以开始发送消息了。发送消息主要有三种模式:发后即忘(fire-and-forget)、同步(sync)及异步(async)。

    上面的这种发送方式就是发后即忘,它只管往 Kafka 中发送消息而并不关心消息是否正确到达。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发送方式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在某些时候(比如发生不可重试异常时)会造成消息的丢失。这种发送方式的性能最高,可靠性也最差。

    KafkaProducer 的 send()方法并非是 void 类型,而是 Future类型,send()方法有2个重载方法,具体定义如下:

    public Future<RecordMetadata> send(ProducerRecord<K, V> record)
    public Future<RecordMetadata> send(ProducerRecord<K, V> record, 
                                       Callback callback)
    
    • 1
    • 2
    • 3

    要实现同步的发送方式,可以利用返回的 Future 对象实现,示例如下:

    try {
        producer.send(record).get();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1
    • 2
    • 3
    • 4
    • 5

    实际上 send() 方法本身就是异步的,send() 方法返回的 Future 对象可以使调用方稍后获得发送的结果。示例中在执行 send() 方法之后直接链式调用了 get() 方法来阻塞等待 Kafka 的响应,直到消息发送成功,或者发生异常。如果发生异常,那么就需要捕获异常并交由外层逻辑处理。

    KafkaProducer 中一般会发生两种类型的异常:可重试的异常和不可重试的异常

    常见的可重试异常有:NetworkException、LeaderNotAvailableException、UnknownTopicOrPartitionException、NotEnoughReplicasException、NotCoordinatorException 等。比如 NetworkException 表示网络异常,这个有可能是由于网络瞬时故障而导致的异常,可以通过重试解决;又比如 LeaderNotAvailableException 表示分区的 leader 副本不可用,这个异常通常发生在 leader 副本下线而新的 leader 副本选举完成之前,重试之后可以重新恢复。

    不可重试的异常,比如RecordTooLargeException 异常,暗示了所发送的消息太大,KafkaProducer 对此不会进行任何重试,直接抛出异常。

    对于可重试的异常,如果配置了 retries 参数,那么只要在规定的重试次数内自行恢复了,就不会抛出异常。retries 参数的默认值为0,配置方式参考如下:

    props.put(ProducerConfig.RETRIES_CONFIG, 10);
    
    • 1

    示例中配置了10次重试。如果重试了10次之后还没有恢复,那么仍会抛出异常,进而发送的外层逻辑就要处理这些异常了。

    同步发送的方式可靠性高,要么消息被发送成功,要么发生异常。如果发生异常,则可以捕获并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不会像“发后即忘”的方式直接造成消息的丢失。不过同步发送的方式的性能会差很多,需要阻塞等待一条消息发送完之后才能发送下一条。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异步发送的方式,一般是在 send() 方法里指定一个 Callback 的回调函数,Kafka 在返回响应时调用该函数来实现异步的发送确认。

    异步发送方式的示例如下:

    producer.send(record, new 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ion(RecordMetadata metadata, Exception exception) {
            if (exception != null) {
                exception.printStackTrace();
            } else {
                System.out.println(metadata.topic() + "-" +
                        metadata.partition() + ":" + metadata.offset());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示例代码中遇到异常时(exception!=null)只是做了简单的打印操作,在实际应用中应该使用更加稳妥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可以将异常记录以便日后分析,也可以做一定的处理来进行消息重发。onCompletion() 方法的两个参数是互斥的,消息发送成功时,metadata 不为 null 而 exception 为 null;消息发送异常时,metadata 为 null 而 exception 不为 null。

    producer.send(record1, callback1);
    producer.send(record2, callback2);
    
    • 1
    • 2

    对于同一个分区而言,如果消息 record1 于 record2 之前先发送(参考上面的示例代码),那么 KafkaProducer 就可以保证对应的 callback1 在 callback2 之前调用,也就是说,回调函数的调用也可以保证分区有序。

    通常,一个 KafkaProducer 不会只负责发送单条消息,更多的是发送多条消息,在发送完这些消息之后,需要调用 KafkaProducer 的 close() 方法来回收资源。下面的示例中发送了100条消息,之后就调用了 close() 方法来回收所占用的资源:

    int i = 0;
    while (i < 100) {
        ProducerRecord<String, String> record =
                new ProducerRecord<>(topic, "msg"+i++);
        try {
            producer.send(record).get();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 Execu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oducer.clos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close() 方法会阻塞等待之前所有的发送请求完成后再关闭 KafkaProducer。

    序列化
    生产者需要用序列化器(Serializer)把对象转换成字节数组才能通过网络发送给 Kafka。而在对侧,消费者需要用反序列化器(Deserializer)把从 Kafka 中收到的字节数组转换成相应的对象。在代码清单3-1中,为了方便,消息的 key 和 value 都使用了字符串,对应程序中的序列化器也使用了客户端自带的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tringSerializer,除了用于 String 类型的序列化器,还有 ByteArray、ByteBuffer、Bytes、Double、Integer、Long 这几种类型,它们都实现了 org.apache.kafka.common.serialization.Serializer 接口,此接口有3个方法:

    public void configure(Map<String, ?> configs, boolean isKey)
    public byte[] serialize(String topic, T data)
    public void close()
    
    • 1
    • 2
    • 3

    configure() 方法用来配置当前类,serialize() 方法用来执行序列化操作。而 close() 方法用来关闭当前的序列化器,一般情况下 close() 是一个空方法,如果实现了此方法,则必须确保此方法的幂等性,因为这个方法很可能会被 KafkaProducer 调用多次。

    StringSerializer 源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StringSerializer implements Serializer<String> {
        private String encoding = "UTF8";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Map<String, ?> configs, boolean isKey) {
            String propertyName = isKey ? "key.serializer.encoding" :
                    "value.serializer.encoding";
            Object encodingValue = configs.get(propertyName);
            if (encodingValue == null)
                encodingValue = configs.get("serializer.encoding");
            if (encodingValue != null && encodingValue instanceof String)
                encoding = (String) encodingValue;
        }
    
        @Override
        public byte[] serialize(String topic, String data) {
            try {
                if (data == null)
                    return null;
                else
                    return data.getBytes(encoding);
            } catch (UnsupportedEncodingException e) {
                throw new SerializationException("Error when serializing " +
                        "string to byte[] due to unsupported encoding " + encoding);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 nothing to do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分区器
    消息在通过 send() 方法发往 broker 的过程中,有可能需要经过拦截器(Interceptor)、序列化器(Serializer)和分区器(Partitioner)的一系列作用之后才能被真正地发往 broker。拦截器(下一章会详细介绍)一般不是必需的,而序列化器是必需的。消息经过序列化之后就需要确定它发往的分区,如果消息 ProducerRecord 中指定了 partition 字段,那么就不需要分区器的作用,因为 partition 代表的就是所要发往的分区号。

    如果消息 ProducerRecord 中没有指定 partition 字段,那么就需要依赖分区器,根据 key 这个字段来计算 partition 的值。分区器的作用就是为消息分配分区。

    Kafka 中提供的默认分区器是 org.apache.kafka.clients.producer.internals.DefaultPartitioner,它实现了 org.apache.kafka.clients.producer.Partitioner 接口,这个接口中定义了2个方法,具体如下所示。

    public int partition(String topic, Object key, byte[] keyBytes, 
                         Object value, byte[] valueBytes, Cluster cluster);
    public void close();
    
    • 1
    • 2
    • 3

    其中 partition() 方法用来计算分区号,返回值为 int 类型。partition() 方法中的参数分别表示主题、键、序列化后的键、值、序列化后的值,以及集群的元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实现功能丰富的分区器。close() 方法在关闭分区器的时候用来回收一些资源。

    Partitioner 接口还有一个父接口 org.apache.kafka.common.Configurable,这个接口中只有一个方法:

    void configure(Map<String, ?> configs);
    
    • 1
    注意:如果 key 不为 null,那么计算得到的分区号会是所有分区中的任意一个;如果 key 为 null 并且有可用分区时,那么计算得到的分区号仅为可用分区中的任意一个,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
    
    • 1

    除了使用 Kafka 提供的默认分区器进行分区分配,还可以使用自定义的分区器,只需同 DefaultPartitioner 一样实现 Partitioner 接口即可。默认的分区器在 key 为 null 时不会选择非可用的分区,我们可以通过自定义的分区器 DemoPartitioner 来打破这一限制,具体的实现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代码:

    public class DemoPartitioner implements Partitioner {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ounter = new AtomicInteger(0);
    
        @Override
        public int partition(String topic, Object key, byte[] keyBytes,
                             Object value, byte[] valueBytes, Cluster cluster) {
            List partitions = cluster.partitionsForTopic(topic);
            int numPartitions = partitions.size();
            if (null == keyBytes) {
                return counter.getAndIncrement() % numPartitions;
            }else
                return Utils.toPositive(Utils.murmur2(keyBytes)) % numPartitions;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Map, ?> configs)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实现自定义的 DemoPartitioner 类之后,需要通过配置参数 partitioner.class 来显式指定这个分区器。示例如下:

    props.put(ProducerConfig.PARTITIONER_CLASS_CONFIG,
            DemoPartitioner.class.getName());
    
    • 1
    • 2

    这个自定义分区器的实现比较简单,读者也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需求来灵活实现分配分区的计算方式,比如一般大型电商都有多个仓库,可以将仓库的名称或 ID 作为 key 来灵活地记录商品信息。

    生产者拦截器
    拦截器(Interceptor)是早在 Kafka 0.10.0.0 中就已经引入的一个功能,Kafka 一共有两种拦截器:生产者拦截器和消费者拦截器。本节主要讲述生产者拦截器的相关内容。

    生产者拦截器既可以用来在消息发送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按照某个规则过滤不符合要求的消息、修改消息的内容等,也可以用来在发送回调逻辑前做一些定制化的需求,比如统计类工作。

    生产者拦截器的使用也很方便,主要是自定义实现 org.apache.kafka.clients.producer. ProducerInterceptor 接口。ProducerInterceptor 接口中包含3个方法:

    public ProducerRecord, V> onSend(ProducerRecord, V> record);
    public void onAcknowledgement(RecordMetadata metadata, Exception exception);
    public void close();
    
    • 1
    • 2
    • 3

    KafkaProducer 在将消息序列化和计算分区之前会调用生产者拦截器的 onSend() 方法来对消息进行相应的定制化操作。一般来说最好不要修改消息 ProducerRecord 的 topic、key 和 partition 等信息,如果要修改,则需确保对其有准确的判断,否则会与预想的效果出现偏差。比如修改 key 不仅会影响分区的计算,同样会影响 broker 端日志压缩(Log Compaction)的功能。

    KafkaProducer 会在消息被应答(Acknowledgement)之前或消息发送失败时调用生产者拦截器的 onAcknowledgement() 方法,优先于用户设定的 Callback 之前执行。这个方法运行在 Producer 的I/O线程中,所以这个方法中实现的代码逻辑越简单越好,否则会影响消息的发送速度。

    close() 方法主要用于在关闭拦截器时执行一些资源的清理工作。在这3个方法中抛出的异常都会被捕获并记录到日志中,但并不会再向上传递。

    下面通过一个示例来演示生产者拦截器的具体用法,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 中通过 onSend() 方法来为每条消息添加一个前缀“prefix1-”,并且通过 onAcknowledgement() 方法来计算发送消息的成功率。

    public class 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 implements 
            ProducerInterceptor{
        private volatile long sendSuccess = 0;
        private volatile long sendFailure = 0;
    
        @Override
        public ProducerRecord, String> onSend(
                ProducerRecord, String> record) {
            String modifiedValue = "prefix1-" + record.value();
            return new ProducerRecord<>(record.topic(), 
                    record.partition(), record.timestamp(),
                    record.key(), modifiedValue, record.header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cknowledgement(
                RecordMetadata recordMetadata, 
                Exception e) {
            if (e == null) {
                sendSuccess++;
            } else {
                sendFailure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ose() {
            double successRatio = (double)sendSuccess / (sendFailure + sendSuccess);
            System.out.println("[INFO] 发送成功率="
                    + String.format("%f", successRatio * 100) + "%");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Map, ?> map)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实现自定义的 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 之后,需要在 KafkaProducer 的配置参数 interceptor.classes 中指定这个拦截器,此参数的默认值为“”。示例如下:

    properties.put(ProducerConfig.INTERCEPTOR_CLASSES_CONFIG,
            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class.getName());
    
    • 1
    • 2

    KafkaProducer 中不仅可以指定一个拦截器,还可以指定多个拦截器以形成拦截链。拦截链会按照 interceptor.classes 参数配置的拦截器的顺序来一一执行(配置的时候,各个拦截器之间使用逗号隔开)。下面我们再添加一个自定义拦截器 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Plus,它只实现了 Interceptor 接口中的 onSend() 方法,主要用来为每条消息添加另一个前缀“prefix2-”,具体实现如下:

    public ProducerRecord onSend(
            ProducerRecord record) {
        String modifiedValue = "prefix2-"+record.value() ;
        return new ProducerRecord<>(record.topic(),
                record.partition(), record.timestamp(),
                record.key(), modifiedValue, record.headers());
    }
    
    • 1
    • 2
    • 3
    • 4
    • 5
    • 6
    • 7

    接着修改生产者的 interceptor.classes 配置,具体实现如下:

    properties.put(ProducerConfig.INTERCEPTOR_CLASSES_CONFIG,
            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class.getName() + ","
                    + ProducerInterceptorPrefixPlus.class.getName());
    
    • 1
    • 2
    • 3

    如果拦截链中的某个拦截器的执行需要依赖于前一个拦截器的输出,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副作用”。设想一下,如果前一个拦截器由于异常而执行失败,那么这个拦截器也就跟着无法继续执行。在拦截链中,如果某个拦截器执行失败,那么下一个拦截器会接着从上一个执行成功的拦截器继续执行。

    生产者客户端原理分析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了 KafkaProducer 的具体使用方法,而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对 Kafka 生产者客户端的内部原理进行分析,通过了解生产者客户端的整体脉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使用它,避免因为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而造成使用上的错误。

    整体架构
    在上一节中提及了消息在真正发往 Kafka 之前,有可能需要经历拦截器(Interceptor)、序列化器(Serializer)和分区器(Partitioner)等一系列的作用,那么在此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产者客户端的整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元数据的更新
    前面提及的 InFlightRequests 还可以获得 leastLoadedNode,即所有 Node 中负载最小的那一个。这里的负载最小是通过每个 Node 在 InFlightRequests 中还未确认的请求决定的,未确认的请求越多则认为负载越大。对于下图中的 InFlightRequests 来说,图中展示了三个节点 Node0、Node1和Node2,很明显 Node1 的负载最小。也就是说,Node1 为当前的 leastLoadedNode。选择 leastLoadedNode 发送请求可以使它能够尽快发出,避免因网络拥塞等异常而影响整体的进度。leastLoadedNode 的概念可以用于多个应用场合,比如元数据请求、消费者组播协议的交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使用如下的方式创建了一条消息 ProducerRecord:

    ProducerRecord, String> record = 
    new ProducerRecord<>(topic, "Hello, Kafka!");
    
    • 1
    • 2

    我们只知道主题的名称,对于其他一些必要的信息却一无所知。KafkaProducer 要将此消息追加到指定主题的某个分区所对应的 leader 副本之前,首先需要知道主题的分区数量,然后经过计算得出(或者直接指定)目标分区,之后 KafkaProducer 需要知道目标分区的 leader 副本所在的 broker 节点的地址、端口等信息才能建立连接,最终才能将消息发送到 Kafka,在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都属于元数据信息。

    在第3节中我们了解了 bootstrap.servers 参数只需要配置部分 broker 节点的地址即可,不需要配置所有 broker 节点的地址,因为客户端可以自己发现其他 broker 节点的地址,这一过程也属于元数据相关的更新操作。与此同时,分区数量及 leader 副本的分布都会动态地变化,客户端也需要动态地捕捉这些变化。

    元数据是指 Kafka 集群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具体记录了集群中有哪些主题,这些主题有哪些分区,每个分区的 leader 副本分配在哪个节点上,follower 副本分配在哪些节点上,哪些副本在 AR、ISR 等集合中,集群中有哪些节点,控制器节点又是哪一个等信息。

    当客户端中没有需要使用的元数据信息时,比如没有指定的主题信息,或者超过 metadata.max.age.ms 时间没有更新元数据都会引起元数据的更新操作。客户端参数 metadata.max.age.ms 的默认值为300000,即5分钟。元数据的更新操作是在客户端内部进行的,对客户端的外部使用者不可见。当需要更新元数据时,会先挑选出 leastLoadedNode,然后向这个 Node 发送 MetadataRequest 请求来获取具体的元数据信息。这个更新操作是由 Sender 线程发起的,在创建完 MetadataRequest 之后同样会存入 InFlightRequests,之后的步骤就和发送消息时的类似。元数据虽然由 Sender 线程负责更新,但是主线程也需要读取这些信息,这里的数据同步通过 synchronized 和 final 关键字来保障。

    重要的生产者参数
    acks
    这个参数用来指定分区中必须要有多少个副本收到这条消息,之后生产者才会认为这条消息是成功写入的。acks 是生产者客户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涉及消息的可靠性和吞吐量之间的权衡。acks 参数有3种类型的值(都是字符串类型)。

    acks = 1。默认值即为1。生产者发送消息之后,只要分区的 leader 副本成功写入消息,那么它就会收到来自服务端的成功响应。如果消息无法写入 leader 副本,比如在 leader 副本崩溃、重新选举新的 leader 副本的过程中,那么生产者就会收到一个错误的响应,为了避免消息丢失,生产者可以选择重发消息。如果消息写入 leader 副本并返回成功响应给生产者,且在被其他 follower 副本拉取之前 leader 副本崩溃,那么此时消息还是会丢失,因为新选举的 leader 副本中并没有这条对应的消息。acks 设置为1,是消息可靠性和吞吐量之间的折中方案。
    acks = 0。生产者发送消息之后不需要等待任何服务端的响应。如果在消息从发送到写入 Kafka 的过程中出现某些异常,导致 Kafka 并没有收到这条消息,那么生产者也无从得知,消息也就丢失了。在其他配置环境相同的情况下,acks 设置为0可以达到最大的吞吐量。
    acks = -1 或 acks = all。生产者在消息发送之后,需要等待 ISR 中的所有副本都成功写入消息之后才能够收到来自服务端的成功响应。在其他配置环境相同的情况下,acks 设置为 -1(all) 可以达到最强的可靠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息就一定可靠,因为ISR中可能只有 leader 副本,这样就退化成了 acks=1 的情况。要获得更高的消息可靠性需要配合 min.insync.replicas 等参数的联动。
    retries和retry.backoff.ms
    retries 参数用来配置生产者重试的次数,默认值为0,即在发生异常的时候不进行任何重试动作。

    重试还和另一个参数 retry.backoff.ms 有关,这个参数的默认值为100,它用来设定两次重试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无效的频繁重试。

    linger.ms
    这个参数用来指定生产者发送 ProducerBatch 之前等待更多消息(ProducerRecord)加入 ProducerBatch 的时间,默认值为0。生产者客户端会在 ProducerBatch 被填满或等待时间超过 linger.ms 值时发送出去。增大这个参数的值会增加消息的延迟,但是同时能提升一定的吞吐量。这个 linger.ms 参数与 TCP 协议中的 Nagle 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request.timeout.ms
    这个参数用来配置 Producer 等待请求响应的最长时间,默认值为30000(ms)。请求超时之后可以选择进行重试。注意这个参数需要比 broker 端参数 replica.lag.time.max.ms 的值要大,这样可以减少因客户端重试而引起的消息重复的概率。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hxyascx/article/details/102381592

  • 相关阅读:
    java基本语法 上
    (附源码)mysql+ssm自助游服务系统 毕业设计 250858
    【制作数字人】零门槛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生成个人三维模型
    小白学流程引擎-FLowable(一) —FLowable是什么
    【云原生 · Kubernetes】Taint和Toleration(污点和容忍)
    Navicat 15 下载、安装、重装
    【2023,学点儿新Java-34】基本数据类型变量 运算规则:自动类型提升、强制类型转换 | 为什么标识符的声明规则里要求不能数字开头?(通俗地讲解——让你豁然开朗!)
    电感重要参数的理解
    基于树莓派开发板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Kubernetes] etcd 单机和集群部署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Bulldozer_GD/article/details/12626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