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从复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redis性能,redis的主从复制和关系型数据库的主从复制类似,从机能够精确的复制主机上的内容。实现了主从复制之后,一方面能够实现数据的读写分离,降低master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实现数据的备份。
1.12.235.192:6379
1.12.235.192:6380
1.12.235.192:6381
appendonly yes
改为appendonly no
logfile
改为logfile "6379.log"
并且把他们配置里的端口号都改为对应的。
全局更改代码::%s/6379/6380/g
前置设置:
我们把6379设置为主机,6381设置为从机。
info replication
同上
查看主机配置
查看从机配置
主机写入数据
从机6380读取数据
从机6381读取数据
注意:
1.主从配置之前写入了主机的数据,在配置完成之后也会自动同步到从机中
2.逻辑上来说,写入数据的操作只能在6379主机上进行否则会报如下错误(进行配置之后可以,但是不推荐)
3.从2.6版本开始,默认从机是只能读取数据的
4.同步需要网络消耗,要过一段时间才有数据。
例如: 6380 配置成6379的从机
6381配置成6380的从机
注意
只要一台机器是别人的从机,即使它有自己的从机,那么它也是从机
实际上,一主二仆的主从复制,我们可以搭建成下面这种结构:
即我们所说的降低主机压力的主从模式
1.如果主机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了,并且了已经存储了一些数据了,此时从机连上来,那么从机会将主机上所有的数据进行备份,而不是从连接的那个时间点开始备份。
2.配置了主从复制之后,主机上可读可写,但是从机只能读取不能写入(可以通过修改redis.conf中 replica-read-only 的值让从机也可以执行写操作)。
3.在整个主从结构运行过程中,如果主机不幸挂掉,重启之后,他依然是主机,主从复制操作也能够继续进行。
每一个master都有一个replication ID,这是一个较大的伪随机字符串,标记了一个给定的数据集。每个master也持有一个偏移量,master将自己产生的复制流发送给slave时,发送多少个字节的数据,自身的偏移量就会增加多少,目的是当有新的操作修改自己的数据集时,它可以以此更新slave的状态。复制偏移量即使在没有一个slave连接到master时,也会自增,所以基本上每一对给定的Replication ID, offset都会标识一个master数据集的确切版本。当slave连接到master时,它们使用PSYNC命令来发送它们记录的旧的master replication ID和它们至今为止处理的偏移量。通过这种方式,master能够仅发送slave所需的增量部分。但是如果master的缓冲区中没有足够的命令积压缓冲记录,或者如果slave引用了不再知道的历史记录(replication ID),则会转而进行一个全量重同步:在这种情况下,slave会得到一个完整的数据集副本,从头开始(参考redis官网)。
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1.slave启动成功连接到master后会发送一个sync命令。
2.Master接到命令启动后台的存盘进程,同时收集所有接收到的用于修改数据集命令。
3.在后台进程执行完毕之后,master将传送整个数据文件到slave,以完成一次完全同步。
4.全量复制:而slave服务在接收到数据库文件数据后,将其存盘并加载到内存中。
5.增量复制:Master继续将新的所有收集到的修改命令依次传给slave,完成同步。
6.但是只要是重新连接master,一次完全同步(全量复制)将被自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