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称奇的是,在《创世记》1章,上帝不仅工作,而且享受工作。“上帝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六日。这样,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创1:31,2:1)在上帝眼中,他一切所作之工全然美好。他审视着自己所有的杰作,说:“一切都很好!”这就如同工匠从自己那优秀、满意的作品中看到自己。“天与地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和谐一体的天与地要比一个个独立的创造之物更能体现造物主本身的品格。”[7]
工作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而这也是生活中很少几件可以“多多益善”的事情。圣经中没有告诉我们应当工作一日休息六日,或是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各占一半。相反,圣经告诉我们工作六日休息一日。休息、娱乐虽是好的,但我们应限制享受休闲娱乐的时间。
工作的道理也是如此,这也是十诫之一(与余下几条诫命一样)。“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工作。”(出20:9)起初,上帝创造我们,让我们工作。现在他呼召、带领我们,明确地行出对我们这起初的计划。这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呼唤我们走向自由。
总而言之,要想活出有意义的人生,竭力工作不可或缺。工作是上帝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是赋予人生目的的一大支柱。但是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工作,不可使其凌驾于上帝之上。我们要不时地停下工作的脚步恢复身体,同时也要享受这个世界和平凡的人生。
工作之所以尊贵,是因为这是上帝所做之事,而我们作为上帝在世上的代表,替上帝工作。我们知道不仅工作本身是尊贵的,而且各行各业的工作同等尊贵。在《创世记》1—2章,上帝所做的正是“体力”劳动,他从尘土中创造了我们,将灵魂吹进我们的肉体,又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园子(创2:8)。我们今天难以意识到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多么具有革命性。对此问题,牧师兼作家菲利普·詹森(Phillip Jensen)曾讲道:“如果上帝要降到人世间,他会以何种形象出现呢?在古希腊人看来,他应该是哲学王。在古罗马人看来,他应该是正义而高贵的政治家。然而,希伯来人的上帝却以一个木匠的形象出现在世上。”[12]
当前以经济为导向的社会让我们有新的理由和方式去轻视农夫或保姆这类因没有“技术含量”而薪水较低的职业。但在《创世记》中,上帝是园丁,在新约中,上帝是木匠。每份卑微的工作都承载了上帝所赋予的无限尊贵。简单的体力劳动与神学研究一样,都是上帝所赋予的工作。以在人们眼中卑微的保洁工作为例,如果你(或他人)不去打扫,你最终会被遍布家中的细菌、病毒所感染而生病,甚至死亡。上帝创造的万物仍需我们不断以各种方式继续开发、培育和照料。即使是其中最不起眼的工作也异常重要。没有这些不起眼的工作,人类就不可能兴旺发达。
能够理解创造的美好以及工作的尊贵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上帝创造了美好的世界,让我们工作其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享受这个世界。《创世记》的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敬畏上帝如此丰富的创造之工,因为所造之地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上帝喜悦如此多样、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圣经其他经文中记载上帝创造万物,因为他享受其中、看为美好(参见箴8:27—31)。因此,这是上帝对我们工作的计划,而且若我们未曾堕落,我们会一直享受这样的工作。正是始祖的堕落,毁坏了一切,工作也包括在内。
上帝创造我们,让我们工作,工作赋予我们尊严。这与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地位和薪酬无关。这种工作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我们恩赐、令我们充满激情的工作。我们可以在经济衰退或就业困难的时候看到更好的机会。我们不再有理由对别人纡尊降贵或高人一等,也不再有理由嫉妒或自卑。每个基督徒都应明确、满足地认清自己的工作是如何分有上帝的创造性,与上帝一同耕耘这个世界。为此,我们要回到圣经对文化的理解中。
没有一份日常工作卑微到无法承载上帝自己的工作,也没有一笔商业交易或是一项公众政策高贵到能够超越上帝为工作所设定的方式和界限。同样,上帝没有让我们独自探索如何或为何要耕种万物,相反,他为我们的工作设立了清晰的目标,并诚心地呼召我们为此而工作。
称职的工作是爱的一种方式,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诸多的应用。真正晓得工作意义的人会期待取得成就,但完全不因此而过度工作,或是因工作中遇到挫败而沮丧。如果是以此为基础,你就会选择让更多人从中获益而非为了高薪的工作,特别是如果你本身擅长做这份能使众人获益的工作。不单是那些“服务型工作”,所有的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爱邻舍的方式,因而基督徒不必通过直接从事教牧事工或慈善工作来体现对他人的爱。
这一原则是我们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即使我们的工作从属世的角度来看并不令人称道,没有较高的薪酬,也不令人向往,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到满足。正如路德所说,即使客观上所有工作对他人都很有价值,但除非你真正意识到并理解工作是上帝呼召你爱邻舍的方式之一,否则你主观上不会感到满足。加尔文写道:“只要你遵从上帝对你工作的呼召,所有工作都将闪耀着上帝的光环,上帝都视为宝贵。”[30]要看到,加尔文在这里提到“遵从上帝对你工作的呼召”,是要有意识地将工作看作上帝对自己的呼召,并将工作献与上帝。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就可以确信任何工作都可以映射出上帝的荣耀,无论是平凡到打理花园,还是高贵到负责银行的全球交易。
工作不结果子是什么意思?我们对工作成果的期望远远高于实际能够取得的,因为我们自身能力有限,周遭的环境也给我们带来阻力。工作中会有痛苦、冲突、嫉妒和疲惫,而且我们的目标不会全部实现。例如,你可能渴望完成某项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水平的能力和素质,但可能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去做你想做的工作,抑或即使有机会,你却并不能达到这项工作的要求。你与同事的冲突也会大大地打击你的自信,并影响你的工作能力。
有时你会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感到满意,但最终结果却令你十分失望、痛苦万分。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时候,环境错综复杂,将你的贡献完全抹杀。你可能掌握了纯熟的耕种技术,但饥荒、洪水或战争毁掉了所有收成。你可能成为了出色的歌唱家,但无法养活自己,因为虽然你对音乐十分有天赋,却不会自我推销,或者因为无情的竞争对手想尽办法抹黑你,结果你不得不放弃歌唱事业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许多地方都存在问题。**你可以回过头看,很多地方本可以处理得更为谨慎,而且你应该意识到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你本可以不把批评当作针对你个人,从而不在一些公开的会议中说出一些不明智的话。因此,你和你的罪便是问题的一部分。不客气地说,你就是荆棘。**可能在过去很多时候,你的医护人员确实顽固,将自己个人的成败看得高过患者的安全。在这些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颇具悲剧色彩而且似乎不公平的事实,那就是在医疗机构,任何一个细微的、不可避免的工作纰漏,都能导致患者生命的终结。这些荆棘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我们失去了同上帝的关系,从而与他人的关系也破裂了。即使在我们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环境对我们不利。
基督徒从上帝对自己亲手所造的世界的救赎中看到希望,获得一种深深的慰藉,能够全心地工作。尽管现实世界荆棘丛生,令人挫败,但我们绝不会从根本上被现实所击垮,反而能接受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就像接受我们都是罪人,通常会“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因为我们知道自己今生的工作不是最终的结局。
我们在工作时希望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也就是从工作中获得认可,或是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或是让世界变得更为美好。最令我们满足的莫过于在工作中取得永恒的成就。然而传道者惊人地告诉我们,即使你成为少数能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人,并且也实现了自己一切的渴望,这一切仍不过是虚空,最终不存在永恒的成就。
那么圣经在择业观上给了我们什么智慧呢?首先,如果我们能够奢侈地自由选择职业,我们可能会去选择自己擅长的工作。这份工作应与我们的才华和恩赐相符。选择能够胜任的工作就如同在土壤肥沃的花园中栽培我们自己一样,这为最大化地成为称职的工人留出了空间。其次,因为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服侍这个世界,因此我们应选择对他人有益的工作。我们需要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能够帮助他人变得更好,还是迎合了对方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此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实际上这个答案会因人而异。
但最重要的是,平衡的生活所追求的是超越传道者此处所讲的事物。新约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寻求之安息的最终源头是耶稣基督,因他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我们的灵魂能够得到真正的安息(太11:28—30)。若没有福音,我们劳作就不是为了服侍他人的喜悦,也不是为了从称职的工作中获得满足,而是为自己立名。
工作变得徒劳无益且毫无意义,原因之一即是人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将工作及其好处作为衡量个人意义与身份的主要依据。此时,工作已不再如加尔文所言,是为了创造并展现创造秩序的奇妙,或如路德所言,是上帝护理的工具,为了满足邻舍的基本需要。相反,工作成为炫耀自我、向世界展现自我、证明自己多么与众不同的方式。它帮助我们积聚权势感和安全感,掌控自己的命运。传道者所言极是,“我看见各样的劳碌和各样精巧的工作,都是出于人与人彼此的竞争。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4:4)。
C.S.路易斯的《返璞归真》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在你需要明白,骄傲从根本上是竞争性的,它生性喜欢竞争……傲慢不以拥有为乐,只以比旁边的人拥有更多为乐。我们说人们以富有、聪明、漂亮为骄傲,其实不是。他们以比别人更富有、更聪明、更漂亮为骄傲。[3]路易斯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出于追求卓越、服务他人的原则不断设置新的目标(更雄伟的建筑、更快的计算机、更廉价的航空公司、更豪华的酒店),也可以如同搞军备竞赛一般推动我们的机构及我们自身达至可以傲视群雄的地位。后者导致了道德危机和对竞争对手的迫害。我想强调一点,没有人可以时时刻刻为了满足他人利益而活。即便最有爱心、道德高尚的人也难免落入利己、恐惧和追求荣耀的网罗。我们一旦认识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破碎,就会常常回到上帝面前,明白我们有时靠自己无法行义。事实上,那种将乐于奉献之人定义为“好人”、将追求自身价值和利益之人定义为“坏人”的做法极不可取。自我中心和竞争性的骄傲,其实刻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
“偶像”一词常作为修辞手法,形容一个人狂热地工作或利欲熏心,对成功或金钱的迷恋达到痴迷的程度。这些都是“偶像”一词的合理用法,但只是圣经所反对的那一强有力的偶像观念的缩影。其实,反对偶像崇拜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十诫”作为世上最著名且最具影响力的道德准则,其第一条就是上帝对偶像崇拜的禁令:“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出20:3)
许多人都认识到圣经禁止拜偶像这条诫命的重要性,它在上帝对人类生活的诫命中居首位。对此,马丁·路德的理解极为深刻。他将拜偶像定义为在被造物中寻求只有上帝才能赋予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即便无宗教信仰之人也在拜“神”——他们相信可以赋予生命意义的某种观念或能力。法国哲学家吕克·费里(Luc Ferry)虽不信神,却同样认为每个人都在寻求“某种可以让自己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无惧无憾地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仰仗某种事物来确保自己不会虚度此生。本章开篇提到的故事中,大卫试图将金钱和成功作为悲惨童年的“救赎”,尽管他口中绝不会这样说。
路德看出偶像崇拜与新旧约有密切的关系。旧约反复提到拜偶像,而新约(尤其是保罗书信)主要讲我们要与基督联合及因信称义,即我们得救本乎上帝的恩典,而非自己的努力。路德发现造偶像和试图通过个人努力得救这两件事本质上并无差异。路德在《论善功》(Treatise Concerning Good Works)中写道:十诫中第一诫命令“你不可有别的神”,意即“因为我是独一真神,你们要唯独信仰、倚靠我,而非其他”。……任何人如不能时刻信靠上帝和……他的眷顾、恩典与慈爱,而是在其他事物或自己身上寻求他的恩惠,都违背了这条诫命,都是在拜偶像……如果我们不相信上帝满有恩慈地悦纳我们,如果我们擅以为只有通过做工或成就善功之后才可以蒙神喜悦,就是在自欺欺人,外表看是在荣耀上帝,内心深处却是在立自己为假神……[2]路德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体会上帝已在基督里完全接纳我们,而是用其他方式证明自己,我们就犯了拜偶像之罪。世人可能会通过攫取权力或体验欢愉获得满足,信徒则仰赖美德、奉献或事工来获得“眷顾、恩典与慈爱”。但其内在动机都是相同的。两者都是把心交给了假神。
偶像无孔不入且势力强大。为何十诫的第一条就禁止偶像崇拜?路德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在违背其他诫命之时,必定首先已经打破了第一条。例如,假设你知道在商务谈判中,保持绝对透明会将你置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但是说些无足轻重的谎言就可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坚持说谎或者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描述事实,就说明在你眼中,成功比顺服上帝以及顾及“邻人”(谈判对手)的利益更重要。因此,撒谎的背后隐藏着偶像崇拜。可以说,我们所犯的一切过错——损害别人的行为、不诚实的话语、不信守诺言、自我中心——都源于灵魂深处的信念,即有些事物对我们的幸福和意义而言要比上帝的爱更重要。
偶像崇拜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是因为它首先控制了我们的内心。二十二岁的安德鲁在家待业,因为他担心如果去仓库装卸箱子,他的人生将毫无前途——拿最低的工资,做低人一等的工作,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甚至连女朋友也会离开他。他一直想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所以他精心呵护着这个梦想,幻想有一天在大学打篮球,那样他的人生就能走上正轨了。一旦我们寄希望于偶像,就是在对自己说:“一旦我得到它,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那时我的人生就真正有价值了。”凡是我们视为“拯救”的东西,就是我们认为必须要有的,不可或缺的。如果环境对它构成威胁,我们会因无法遏制的恐惧而吓得失魂落魄;如果某物或某人把它带走,我们会怒不可遏,甚至陷入绝望
在基督信仰对工作的影响中,世界观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难付诸实践的。所有基督徒的文化和工作环境,都有强大的主导性叙事掌管,而这些叙事与福音对事物的看法相悖。这些叙事的影响潜移默化,以致我们难以察觉。有个美国人初次到海外去时,惊讶地发现自己习以为常的本能与习惯竟是美国特有的,而这些常识竟被外人讥笑。置身异国文化,她拥有了崭新的视角审视自我;取他山之石,琢自家之玉。
成为基督徒就好比移居异国他乡,带给我们看待文明、世界观和工作的新视角。长远来说,福音赋予我们看待世界的新眼光,但我们需要慢慢体会并逐渐将其运用到生活和事业中。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学习的终极体验将永无止息;圣经说,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福音和它所带来的新奇迹(彼前1:10—12)。
基督徒与流行文化的隔绝往往导致工作中的二元论。二元论本是用于描述横亘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无形之墙。这是人们对罪、普遍恩典和上帝的旨意的粗浅认识所导致的。二元论还使一些人以为如果工作是为了蒙基督喜悦,就必须公开奉基督的名行事。例如在艺术编排中明确提及耶稣,在教会学校教授宗教课程,在所有人都信奉基督的机构中工作,甚或昭告天下,他们每天在办公室带领晨更查经(联想到路德抨击将一切职业划分为“属灵”和“属世”的做法)。二元论的观点源于人们既没有看到普遍恩典之广,也没有认清人类罪恶之深。持该观点的人没有看到非基督徒所做的工虽然被罪扭曲,却也包含着上帝的普遍恩典;而基督徒的工作即使高举耶稣之名,也会被罪极大地侵蚀。
与二元论相对的是信仰与工作的融合。我们应当乐意与非基督徒在文化和职场上往来交通。对罪深层次的理解提醒我们,即便打上基督徒标签的工作和文化,也总是存在一些偶像崇拜的色彩;即便打上非基督徒标签的工作和文化,也会或多或少见证上帝的真道。既然基督徒永远不可能如正确信仰教导得那么美好,非基督徒也从来不像错误信仰误导得那么糟糕,那么我们在各行各业中都应以批判的姿态享受人类文化及其各种表达方式。我们会学着去辨别似是而非的真理并拒绝偶像;学着发现并赞美我们生命中那些正义、智慧、坚持真理和美善的瞬间。最终,当基督徒理解了福音和圣经对文化融合的教导,便会比任何人都更深地感激那双隐藏在同事和邻舍背后的上帝之手。
怎样才能变得满有智慧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呢?圣经教导我们,积累智慧有几条途径。首先,我们不能只相信上帝,更需要认识他。当上帝的恩典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我们的心便不再被忧虑和骄傲所辖制——这两种情绪常常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应对不力或反应过激。其次,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很多糟糕的决定都出于我们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自我能力的边界。福音可以使我们避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它同时向我们显明了人的罪和上帝在基督里对我们的爱。第三,从经验中学习智慧。愚昧的心被偶像蒙蔽,看不到真相,就无法从经验中学习。事实上,人生的跌宕起伏会导致许多错误的推断。骄傲的人将失败的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自暴自弃者把别人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不从福音的角度认识上帝和自我,经验就无法成为宝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认识上帝并了解自我,就会对人性、现今这个世代、上帝的话语及其大能、人际关系有日渐深刻的理解。这会帮助我们作出明智的决策
**可见,基督徒得享以工作为乐的自由。如果我们工作像是服侍主,就不会过劳也不会偷懒。我们将不再受金钱和掌声的辖制,工作成为荣耀上帝、蒙其喜悦的方式。**一旦基督徒员工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实际影响。首先,做事应“存敬畏和战兢的心”,即一方面彬彬有礼(而非目中无人),一方面又自信且不失谦卑(而非奴颜媚骨)。“战兢”一词意指“对上帝的敬畏”。在圣经中,这并不意味着在上帝面前恐惧畏缩。《诗篇》130:4教导我们,越深经历上帝的怜悯和宽恕,就越能对上帝有真正的敬畏。对上帝的这种真正的敬畏,代表着你活在如此的敬畏和好奇之中,活在如此强烈的爱和尊敬之中,以至于你害怕羞辱他或让他忧伤。试想某位你毕生景仰却从未奢望遇见的人到你家做客。你如此仰慕其名,绝不会随便行事;你会尽一切努力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和愿望。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如此为上帝着想。我们应尽心尽力、精明干练地完成工作,视工作为幸事而非负担。
塞耶斯进而写道,怠惰之人狂热追逐自我需要、安逸和利益,其外在表现并不一定懒惰。事实上,这类人通常十分活跃。但塞耶斯认为,怠惰是“空虚灵魂之罪”,它使你暴露于众罪之中,使那些罪成为你工作的动力。**怠惰之罪最擅长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风风火火的身体行动来自我粉饰。我们以为身无闲时即可救我们脱离怠惰之苦……暴食营造出吃喝玩乐的欢愉气氛,奔走于不同的良辰美景之间……贪婪驱使我们早早起床,鼓足干劲投入到一天忙乱的工作中;嫉妒促使我们四处传播流言蜚语,气急败坏地写告状信,打探小道消息,翻看办公桌下的纸篓;暴怒十分巧妙地说服人们,在这个充满恶人与恶魔的世界中,唯一的生存之道是不断地大声诅咒:“全世界都是畜生和恶棍”;色欲将毫无生机的滥交伪装成身体的活力四射。**其实,以上种种都是在掩饰我们内心、头脑和灵魂怠惰的空虚……在世上它自诩为宽容,在地狱它叫作绝望。[3]
我认为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偶像崇拜的本质。如果不为一个超越自我的目标而奋斗,一切工作动力都将源于另外六宗罪中的某一种。你可能工作分外勤奋只是为了出人头地,或出于骄傲想要证明自己,或为了满足贪欲及纵情饕餮。简而言之,怠惰是最难察觉的一种偶像崇拜。它把那愤世嫉俗的自我摆在生命的中心。一旦陷入怠惰,你会放任最可怕的恶行和罪行,成为工作主要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