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分散:指的是地理位置不同
独立:功能不一样相互独立
通信设备: 交换机和路由器
线路: 端系统和通信设备连接的介质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互连:互联互通 通信链路自治: 无主从关系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
功能组成:
数据通信
资源共享
按分布范围: 广域网 WAN、城域网 MAN、局域网 WAN、个人区域网 PAN
广域网: 通常跨国 交换技术
城域网: 一个城市
局域网: 几千米 广播技术
个人局域网: 智能手机、手表
按使用者分:
公用网:
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构分:
按传输技术:
广播式网络: 共享公共信道
点对点网络: 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解释:
定义: 将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 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单位为 s
解释:
现在我们有一堆人要从 A 到 B,坐公交车走(需要上高速)
- 发送时延:就是我们所有人上公交车,在到所有公交车从停车点出去
- 传播时延:所有公交车从 A 开到高速口所用的时间
- 排队时延: 你到高速口,有人在前面排队,公交车需要排在人家后面。从公交车排队开始到真正在高速上行驶的这一段时间。(输出链路:你排队的时间。输入链路: 就是你在高速匝道上行驶的时间)
- 处理时延: 公交车到高速口,会被警察叔叔检查一下有没有带什么违禁物品以及危险的东西,这就是检错。找出口就是公交车下高速的时候需要辨别一下是不是要下高速的地方
- 高速链路: 是指我们从停车场上路的时候,公交车允许载人的数量,这个数量越大,那么我们的 “发送时延" 也就越小
公式:
时延带宽积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 某一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解释:
参考上面的例子(排队时延): 假设你的车队数量无限,从第一辆车发动到高速口的这一段时间,从停车点的出口开始算起到第一辆车上的所有人就称为时延带宽积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就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RTT 越大,在未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解释:
就好比我们一直从从 A 发车到 B ,到 B 的车需要在返回到 A,第1号车从 A 发出到达 B (末端处理时间就好比我们的车装了货物需要卸到 B处),然后第 1 号车随即返回 A 处,等到第 1 号车进入 A 地,从 A 到 B 到 A 的时间就称为 RTT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
有
+
无
)
数据通过的时间
\frac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无)数据通过的时间}
(有+无)数据通过的时间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局值
现在我们要将一个文件,从 A 发送到 B,那需要准备什么呢?
因为这一系列的太过庞大,所以我们将其分为一个一个小问题
目的: 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应用层: 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 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语法和语义)
会话层: 向表示层的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的传输数据,也是建立同步 (SYN)
传输层: 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网络层:主要任务就是把分组从源设备传到目的设备,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
物理层: 主要任务就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传输的单位是比特
相同点:
不同点:
OSI 定义三点: 服务、协议、接口
OSI 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发明,不偏向特定协议
TCP/IP 设计之处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 IP 作为重要层次
ISO/OSI 参考模型 | TCP/IP 模型 | |
---|---|---|
网络层 | 无连接+面向连接 | 无连接 |
传输层 | 面向连接 | 无连接+面向连接 |
面向连接: 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是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
- 第二阶段: 只有在连接成功建立后,才能开始数据传输
- 第三阶段: 当数据传输完毕后,必须释放连接
无连接: 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综合了 OSI 和 TCP/IP 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