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 - 零拷贝技术


    前言

    复习Kafka的时候,涉及到零拷贝技术,特借此机会对零拷贝技术做一个系统的复习。做一个学习笔记。

    IO模型的复习

    一. 相关概念

    首先来说下零拷贝的含义是什么:它是一种IO操作优化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将数据从文件系统移动到网络接口,而不需要将其从内核空间复制到用户空间。

    备注:目前只有在使用NIO以及epoll传输的时候可以用该特性。

    用户进行IO操作,其实也就是应用程序访问系统资源,即通过系统调用 或者中断(外中断、内中断)从而使得 CPU 从用户态转向内核态。

    系统调用其实就是一些函数,用于对文件和设备进行访问和控制。最常见的有两种:

    • read:从文件中读取内容。
    • write:往文件中写入内容。

    1.1 缓冲区

    在复习IO模型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就遇到这么两个概念:

    • 内核缓冲区。
    • 用户缓冲区。

    这个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我们的应用程序从磁盘上读取数据的时候,一般都是分成两步:

    1. 操作系统(内核)从磁盘上读取数据存到内核空间。
    2. 再把数据从内核空间拷贝到用户空间。

    那么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两次数据读操作:

    1. 磁盘上读取。
    2. 内存中读取。

    访问磁盘的速度要远远小于访问内存的速度,那么整个读取数据的操作中耗费时长最长的阶段自然在磁盘读取上。因此出现了内核缓冲区以及对应的用户缓冲区。

    更加直观的来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1 内核缓冲区

    内核缓冲区,其实可以从两个方向去理解:

    • 缓冲Buffer
    • 缓存Cache

    它的作用如下:

    • 数据预读(缓存功能):当程序发起read系统调用的时候,内核会读更多磁盘上的数据,以备程序后续使用。(假设我的read请求可能只需要读100KB的数据,那么此时内核会读200KB,就是这个意思。)
    • 延时回写(缓冲功能):当程序发起 write 系统调用时,内核并不会直接把数据写入到磁盘文件中,而是写入到缓冲区中。当缓冲区中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将数据真正地刷新到磁盘中。

    1.1.2 用户缓冲区

    用户缓冲区的作用和内核缓冲区一样,都是数据的预读以及延时回写。不过两者出现的目的还是不一样:

    • 内核缓冲区:主要处理的是内核空间和磁盘之间的数据传递,目的是减少访问磁盘的次数。
    • 用户缓冲区:主要处理的是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数据传递,目的是减少系统调用的次数。

    1.2 DMA技术

    DMA的全称: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DMA传输将数据从一个地址空间复制到另一个地址空间,提供在外设和存储器之间或者存储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

    为什么要有DMA技术?我们来看下IO操作的前后流程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就是:DMA帮助CPU将数据从磁盘拷贝至内核缓冲区中,让CPU解放双手。

    1.3 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即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占用完时,电脑就会自动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

    一般虚拟内存都用来替代一部分物理内存的,有这么几个好处:

    1. 多个虚拟内存可以指向同一个物理地址(多对一)。
    2. 虚拟内存空间可以远远大于物理内存空间(空间大)。

    二. 零拷贝

    2.1 传统文件传输流程

    我们用一个最基本的文件读取操作来看下流程,无非分为两个步骤:

    1. 将磁盘上的文件读取出来。
    2. 将文件数据通过网络协议发送给客户端。

    流程图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能得到几个信息:

    1. 期间完成了4次数据拷贝。
    2. 完成了4次的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状态切换,我们简称上下文切换。

    备注:每次系统调用都得先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等内核完成任务后,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因此相当于2次上下文切换。

    问题就是:再这样的传统IO传输模型中,用户为了获取服务器上的某个数据,期间竟然有4次数据的搬运过程,而过多的数据拷贝会消耗CPU资源,在高并发的情况下更是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性能。

    那么。“如何减少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上下文切换以及内存拷贝的次数” 成了提高文件传输性能的一个关键点。

    2.2 零拷贝技术原理

    还记得上文提到的虚拟内存的概念吗?零拷贝技术中就用到了虚拟内存可以多对一的一个特性:将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虚拟地址映射到同一个物理地址,这样在 I/O 操作时就不需要来回复制了。

    零拷贝实现的方式有两种:

    • mmap + write
    • sendfile

    2.2.1 mmap + write

    mmap()函数也是属于系统函数的一种,在 2.1 节当中,我们知道read()函数会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的缓冲区里。mmap()函数就可以减少这一步开销,因为它会直接把内核缓冲区里的数据映射到用户空间。

    那么这种模式下,文件传输模型图就会有所改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

    1. 虽然说拷贝过程从原来的4次---->3次。
    2. 但是系统调用依旧是2次。原本:read + write。现在:mmap + write

    2.2.2 sendfile

    sendfile()是一个专门发送文件的系统调用函数。

    #include <sys/socket.h>
    ssize_t sendfile(int out_fd, int in_fd, off_t *offset, size_t count);   
    
    • 1
    • 2
    • out_fd:目的端的文件描述符。
    • in_fd:源端文件描述符。
    • offset:源端数据偏移量。
    • count:复制数据的长度。

    最终的返回是实际复制数据的长度。该函数的作用主要有两点:

    1. 可以同时替代read()和write()函数。即可以减少一次系统调用。
    2. 通过SG-DMA控制器减少数据拷贝的次数。

    这个SG的前缀是什么意思呢?

    SG:scatter-gather。其原理就是在内核空间 Read BufferSocket Buffer 不做数据复制,而是将 Read Buffer 的内存地址、偏移量记录到相应的 Socket Buffer,这样就不需要复制。其本质和虚拟内存的解决方法思路一致,就是内存地址的记录。

    流程如下:

    1. 通过 DMA 将磁盘上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冲区里。
    2. 将缓冲区描述符和数据长度传到 socket 缓冲区,SG-DMA控制器直接将内核缓存中的数据拷贝到网卡的缓冲区里, 因此不需要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socket缓冲区中。

    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就是零拷贝技术。即没有再内存层面去拷贝数据,整个过程中CPU都没有参与数据的拷贝,都是交给DMA来完成。

    相对于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零拷贝的优势:

    1. 减少了2次上下文切换和数据拷贝。
    2. 2次的数据拷贝过程中,无需CPU参与,因此CPU可以在此期间做其他事情。

    注意:零拷贝并不是说数据传输过程中拷贝的次数为0,而是指不存在内存层面的数据拷贝(一共2次)。

    最后,Kafka就利用了零拷贝技术,因此KafkaIO处理是非常快的。

  • 相关阅读:
    【Linux】题解:Linux环境基础开发工具——Git
    会声会影2024好不好用?有哪些新功能介绍
    函数栈的变化过程
    Java中List不同实现类的对比
    智能井盖传感器:高效守护城市道路安全
    43、基于 springboot 自动配置的 spring mvc 错误处理,就是演示项目报错后,跳转到自定义的错误页面
    Java中Collections.rotate()方法具有什么功能呢?
    软件测试肖sir__python之sys模块
    基于秘密共享的MPC:GMW、BGV
    全网最全的混合精度训练原理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Zong_0915/article/details/12561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