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链接:
ARM、单片机、stm32、51单片机、和开发板的概念、区别
内核cortex和ARM的关系
arm 架构_详谈ARM架构与ARM内核发展史
ARM目前总共发布了8种架构:ARMv1、ARMv2、ARMv3、ARMv4、ARMv5、ARMv6、ARMv7、ARMv8。
基于不同架构设计出来的内核处理器在硬件方面可能不同,但是架构的指令集都基于RISC指令集而设计的。
该版架构只在原型机ARM1出现过,只有26位的寻址空间,没有用于商业产品。其基本性能有:
该版架构对V1版进行了扩展,例如ARM2和ARM3(V2a)架构。包含了对32位乘法指令和协处理器指令的支持。
版本2a是版本2的变种,ARM3芯片采用了版本2a,是第一片采用片上Cache的ARM处理器。同样为26位寻址空间,现在已经废弃不再使用。V2版架构与版本V1相比,增加了以下功能:
ARM作为独立的公司,在1990年设计的第一个微处理器采用的是版本3的ARM6。它作为IP核、独立的处理器、具有片上高速缓存、MMU和写缓冲的集成CPU。
变种版本有3G和3M。版本3G是不与版本2a向前兼容的版本3,版本3M引入了有符号和无符号数乘法和乘加指令,这些指令产生全部64位结果。V3版架构( 目前已废弃 )对ARM体系结构作了较大的改动:
V4版架构在V3版上作了进一步扩充,V4版架构是目前应用最广的ARM体系结构,ARM7、ARM8、ARM9和StrongARM都采用该架构。
V4不再强制要求与26位地址空间兼容,而且还明确了哪些指令会引起未定义指令异常。指令集中增加了以下功能:
V5版架构是在V4版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指令,ARM10和Xscale都采用该版架构。这些新增命令有:
V6版架构是2001年发布的,首先在2002年春季发布的ARM11处理器中使用。在降低耗电量地同时,还强化了图形处理性能。通过追加有效进行多媒体处理的SIM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单指令多数据 )功能,将语音及图像的处理功能提高到了原型机的4倍。此架构在V5版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功能:
Cortex-A:即A-Profile,面向尖端的基于虚拟内存的操作系统和用户应用
Cortex-R:即R-Profile,针对实时系统
Cortex-M:即M-Profile,针对微控制器单片机方面的场合
MMU(内存处理单元)会在程序调用时陷入内核态并保存现场资源和进行额外处理。运行诸如Linux、WinCE等多用户多进程操作系统,都需要MMU,才能为每个用户进程分配独立的地址空间。而运行类似于ucOS、ucLinux的精简实时RTOS则不需要M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