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历史后会感觉到,命运的大方向基本是由出生的时代决定的。
...
我出生在 80 年代初,那时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美国主导世界治理体系,是第一经济和军事强国。从二战废墟中重建起来的欧洲和日本正在迈入新的高峰。
四十年后,主要的储备货币国家(美、欧、日)从高速增长到经历一系列经济和金融债务危机,积累了大量债务,其央行设法通过大规模印钞来提供融资(即将政府债务货币化)。同时,财富和价值观日渐拉开巨大差距,崛起的中国和主要世界大国在贸易、科技发展、资本市场和地缘政治方面展开竞争。另外,一场大流行病(新冠)还在席卷全球,尚未结束。
...
从 1840 鸦片战争到 1949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出头,是一条下行探底之路,而之后到如今已 70 多年,重新走上了一条上升之路。而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上一百年是一个好的王朝延续的最短时间,所以中国领导人关心百年大计。一百年的发展轨迹包含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数十年:
阶段一,革命发生,取得了对国家的控制,社会制度发生变革,权力得到巩固(1949-1978);
阶段二,在不威胁世界领头大国(即美国)的前提下,积累财富、力量和凝聚力(1978-2018);
阶段三,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两倍左右,并让经济增长的好处得到广泛分享,实现共同富裕(~2049)。
...
而人生不过百年,相对国家的发展周期显得太过短暂,所以仅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是不够的,许多最重要的教训在人的一生中不会出现。
人们之所以往往错过一生中的重要成长时刻,是因为每个人仅经历漫长历史的一小部分。
但如果一些重要教训真的出现时,可能会颠覆你从几十年经历中建立的世界观。在投资的历史上,最近这些年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信念被颠覆了,比如:债券利率不可能为负的信念,包括两年前出现的负油价,都是类似的教训。
与其预测,不如应对,考虑最坏的情况,然后想办法消除无法忍受的情况。在生活或投资的博弈中,最重要的是不要被淘汰出局,对此深有感触。前两年因为杠杆的原因,一段时间感觉行走在淘汰的边缘,这样的经历只需要一次就会完全重建你的世界观。但更好的方式是从历史中学习,而非自己经历。自己经历了,学到了,可能也出局了。
考虑最坏的情况,会让人感到悲观、消沉,但当一些没那么坏却不利的事件发生时,会让人更有承受力和安全感。考虑极端的反面,但更多还是关注积极的正面,积极而不激进,避免过程中的颠簸而出局。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有 50 年宏观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管理着上千亿美元的资金,书里体现的视野广度和深度方面确实让人颇受启发。书里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阐述,而于我感悟最多的内容已经基本写完了。有时,看了这类宏观的书,会有一种人生如蝼蚁的感觉,作者也像这样写道:
我们就像蚂蚁一样,在短暂的一生中全神贯注于搬运面包屑,却无暇拓宽视野...
然而,
蚂蚁群中总有那么特立独行的几只,出于某种玄妙的原因决定暂时把目光脱离腐叶烂壳向湛蓝青天看上那么一眼,然后他们的世界便不一样了。
—— 猫腻《将夜》
写点文字,记录此刻
瞬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