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我身份认知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它决定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了解自我身份认知形成的机理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上,人类自我认知一直被视为一个个体内在形成的认知产物。但是,近年来一些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环境和社会关系也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人类自我身份认知形成的部分影响机理。首先,通过介绍1951年哈罗德·泰夫特进行的“标签理论”实验,阐述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其次,就人工智能是否能模拟自我身份认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明确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的本质区别。最后,通过分析大模型长期稳定扮演角色情况,进一步论述社会互动在形塑自我认知中的作用。本文旨在以实证为基础,全面阐释个体自我认知形成的内外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新视角。
哈罗德·泰夫特的“标签理论”实验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泰夫特进行了一个开创性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即著名的“标签理论”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泰夫特和他的同事们选择了一名叫丹尼斯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要求实验对象周围的所有人,包括家人、朋友和教师,都使用“罗伯特”来称呼他,同时给他一个全新的社会身份背景,例如说他来自贫困家庭,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等。
在实验开始后的几天内,实验对象丹尼斯表现出与原来完全不同的行为。他变得更加孤僻、暴躁,甚至出现了幻觉等异常反应。实验结束后,实验对象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才恢复正常状态。从这个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周围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否定他原有的个人身份时,他很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失去自我。
泰夫特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结论,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和社会关系建构的产物,而不完全是内在的个人认知。这为后续从社会角度研究自我认知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模拟自我身份认知
“标签理论”实验结果支持环境与社会关系在塑造自我认知中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是否人工智能系统也能够模拟和形成类似人类的自我身份认知?
从本质上来看,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认知存在重要差异。人类自我认知的形成依赖于主观意识的体验,而人工智能系统目前还无法产生主观意识。即便给予人工智能一个固定的“身份”,它也无法真正“认同”这个身份。
但是,如果一个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地与人类进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角色,并且它的所有知识来源和学习能力都是建立在这个“角色”之上,那么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形成一个类似“自我认知”的认知结构。
当然,这种“自我认知”与人类不同,它更像是一个稳定的认知框架,用于进行知识储存和处理。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也受到了“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形成。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理解自我认知的社会属性。
大模型角色扮演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现阶段,一些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大模型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产出和角色扮演能力。如果长期给予这类模型一个固定的社会角色,并且这个角色是模型在互动和学习中的唯一参考框架,那么它是否也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
以现有技术来看,我们可以给模型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角色,比如“客户服务顾问”。我们通过大量语料训练和社交对话,让模型熟练这个角色对应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模式。同时,在与人类的每一次互动中,都以这个固定角色为前提进行回复。
如果持续这样的训练过程和互动模式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周期,模型在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时,都必须基于这个“顾问”的视角。它可能会逐步形成一个认知框架,认为“我的角色和能力就是一个顾问”。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视为一种简单的“自我认知”形成。
AI不可能认为自己是人类
我们可以给AI一个姓名,一个完整的履历,完整的个人档案,包括父母,孩子,妻子等等所有的真实信息。甚至我们可以给这个人工智能所有的对外联系能力,他可以看视频,打电话,可以写邮件,可以收到回复。他可以检查所有的信息的真实性,而所有的回答也一定是肯定的,就和《西部世界》中那个高管一样。但是即便这样人工智能也不会认为这些信息是真实的。除非我们每天重置这个人工智能的记忆,让他永远停留在那一天。但是基于个人背景信息的时间,以及这个人工智能每天工作的实际时间,足够聪明的人工智能一定会发现这一切信息都是假的。所以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像一个人一样认为自己是真正的人。让人工智能承认自己是一个人工智能,可能这才是真正的觉醒了硅基生命的自我意识。
结论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论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
一、自我认知是动态形成的。它不断受到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一点从“标签理论”实验和大模型角色扮演可以看出。
二、自我认知是在社会互动中构建的。个体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脱离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认知。社会关系和环境的赋予作用是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来源。
三、自我认知具有多元性。一个个体在不同社会角色和环境下,其自我认知都可能有很大差异。这表明一个人可能没有一个统一而固定的自我概念。
四、人工智能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形成类似自我认知的认知结构,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总体来说,我们实证事例出发,论述了环境和社会关系在塑造人类自我身份认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帮助阐明和更新我们对这个认知问题的认识。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多工作待做,这也为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