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学习笔记5-GPIO(3)


    经过之前的学习,想开始利用GPIO做一些简单的开发板应用了,做个程序完成2个功能

    1.LED灯闪灭
    2.通过按键来控制输出,控制开发板的蜂鸣器蜂鸣
    
    • 1
    • 2

    第一个功能,LED闪灭比较简单,可以写一个led_switch函数,仍然是操作DR寄存器

    void led_switch(int led, int status)
    {	
    	switch(led)
    	{
    		case LED0:  //这里只用了LED0,可以扩展
    			if(status == ON)
    				GPIO1->DR &= ~(1<<3);	// 打开LED0
    			else if(status == OFF)
    				GPIO1->DR |= (1<<3);	// 关闭LED0
    		break;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第二个功能可以做一个条件语句,即key被按下,则switch beep的状态,和LED类似,只需要改一下GPIO的组和相应位数可以完成beep_switch()函数的定义,这里不赘述。
    如何获取key按没按下,可以编写一个获取key状态的函数,方便以后在项目里通用。
    原理图上KEY0连接的是UART1_CTS,通过查看手册,这个IO口是和GPIO1_IO18复用的,所以可以利用上节定义的gpio_pinread(GPIO1, 18)来读取KEY0对应的GPIO口的电平值。
    获取key状态的函数不难理解,可以看注释

    int key_getvalue(void)
    {
    	int ret = 0;  //返回值,即按下的是哪个键
    	static unsigned char release = 1;  //标记,release代表是否松开,1代表已经松开,初始值是1
    	
    	if((release == 1)&&(gpio_pinread(GPIO1, 18) == 0))  //Key0键按下
    	{
    		delay(10);  //延时消抖,这个单片机也一样有
    		release = 0;  //标记按键已按下
    		if(gpio_pinread(GPIO1, 18) == 0)  //再次确认KEY0被按下
    			ret = KEY0_VALUE;
    	}
    	else if(gpio_pinread(GPIO1, 18) == 1)  //没有按键被按下
    	{
    		ret = 0;  
    		release = 1;  //按键松开
    	}
    	
    	return ret;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这个函数可以扩展,从KEY0到KEYN都可以用,只要找到相应的GPIO口即可,可以在多按键应用中使用。

    按照工程习惯,把所有外设的.c.h文件都编写好,并编写main.c。main函数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在while(1)循环中实现led_switch和等待按键被按下后实现beep_switch功能即可,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是第一个要在开发板上编译和执行的工程,重点可以放在Makefile的编写上,而且工程的结构和以后要做的大型项目也差不多,都是外设单独写源文件,所以正好也可以看看实际工程上是怎么利用Makefile来进行编译和链接的。
    这个Makefile可以作为通用版本,在大多数工程项目上都可以利用,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几处即可

    CROSS_COMPILE 	?= arm-linux-gnueabihf-  #交叉编译器名称
    TARGET		  	?= key  #代表.bin的文件名
    
    CC 				:= $(CROSS_COMPILE)gcc
    LD				:= $(CROSS_COMPILE)ld    #链接器
    OBJCOPY 		:= $(CROSS_COMPILE)objcopy
    OBJDUMP 		:= $(CROSS_COMPILE)objdump  #反编译相关
    
    INCDIRS 		:= imx6ul \   #设置头文件所在位置(文件夹)
    				   bsp \
    				   			   
    SRCDIRS			:= project \  #设置源文件所在位置
    				   bsp \
    				   
    INCLUDE			:= $(patsubst %, -I %, $(INCDIRS))
    
    SFILES			:= $(foreach dir, $(SRCDIRS), $(wildcard $(dir)/*.S))
    CFILES			:= $(foreach dir, $(SRCDIRS), $(wildcard $(dir)/*.c))
    
    SFILENDIR		:= $(notdir  $(SFILES))
    CFILENDIR		:= $(notdir  $(CFILES))
    
    SOBJS			:= $(patsubst %, obj/%, $(SFILENDIR:.S=.o))
    COBJS			:= $(patsubst %, obj/%, $(CFILENDIR:.c=.o))
    OBJS			:= $(SOBJS) $(COBJS)
    
    VPATH			:= $(SRCDIRS)
    
    .PHONY: clean
    	
    $(TARGET).bin : $(OBJS)
    	$(LD) -Timx6ul.lds -o $(TARGET).elf $^
    	$(OBJCOPY) -O binary -S $(TARGET).elf $@
    	$(OBJDUMP) -D -m arm $(TARGET).elf > $(TARGET).dis
    
    $(SOBJS) : obj/%.o : %.S
    	$(CC) -Wall -nostdlib -c -O2  $(INCLUDE) -o $@ $<
    
    $(COBJS) : obj/%.o : %.c
    	$(CC) -Wall -nostdlib -c -O2  $(INCLUDE) -o $@ $<
    	
    clean:
    	rm -rf $(TARGET).elf $(TARGET).dis $(TARGET).bin $(COBJS) $(SOBJ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在用于不同工程时,只需要修改TARGET的值,和头文件、源文件文件夹,其他无需修改,就可以应用了,非常方便,所以可以把这个Makefile当作万金油。

    直接在Ubuntu系统内的工程文件夹下打开中端,键入make并回车,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生成bin文件。使用正点原子推荐的SD卡烧写方式,插入到开发板上从SD卡启动,程序启动后LED0闪灭,按KEY0后蜂鸣器会响,再按一下会停,达到了我需要的功能,测试成功。

  • 相关阅读:
    IT外包驻场人员怎么定位自己的痛点?
    多线程带来的的风险——线程安全
    开源网络协议栈onps诞生记
    Mybatis框架
    基于cornerstone.js的dicom医学影像查看浏览功能
    【机器学习】(基础篇二) —— 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
    eyb:SpringSecurity的使用(四)
    备战秋招涵盖二十九大技术栈Java面试最新八股文来袭
    【夜读】一个人保持年轻的5个好习惯
    abp(net core)+easyui+efcore实现仓储管理系统——ABP升级7.3上(五十八)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raulcy/article/details/13446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