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员变量偏移值
(1)
成员变量偏移值,就是指这个成员变量的地址离对象首地址偏移了多少字节,这个偏移值在编译完成后是不变的。
- class Base {
- public:
- int b_i;
- int b_j;
- };
-
- int main()
- {
- Base base;
- printf(" b_i的偏移值:%d\n", &Base::b_i);
- printf(" b_j的偏移值:%d\n", &Base::b_j);
-
- return 0;
- }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Base类的对象布局如下所示:
变量b_i在对象的开头位置,所以偏移值应该为0;int类型的长度是4,所以b_j的偏移值应该为4。
执行程序后,输出结果如下:
(2)
下面我们给Base类添加1个虚函数,看这个时候b_i、b_j的偏移值是多少?
- class Base {
- public:
- int b_i;
- int b_j;
-
- virtual void print(){}
- };
这个时候Base类对象的开头位置会增加一个4字节的虚函数表指针,b_i、b_j的位置会往下移动4个字节。这时,b_i的偏移值应该是4,b_j的偏移值
应该是8。
执行程序后,输出结果如下:
2、成员变量地址
类的静态变量,是跟着类走的,它的地址在编译后是不变的。
类的非静态变量,是在类对象里的,每次运行生成一个新对象,它的地址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代码做个验证:
- class Base {
- public:
- int b_i;
- int b_j;
-
- static int b_s;
- };
- int Base::b_s = 1;
-
- int main()
- {
- Base base;
- printf(" b_i的地址:%d\n", &base.b_i);
- printf(" b_j的地址:%d\n", &base.b_j);
- printf(" b_s的地址:%d\n", &base.b_s);
-
- return 0;
- }
运行发现变量b_i、b_j的地址每次都不一样,但b_s的值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