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切都是为将来的梦想编织翅膀,让梦想在现实中展翅高飞。
Now everything is for the future of dream weaving wings, let the dream fly in reality.
运算器
① 算术逻辑单元ALU: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② 累加寄存器AC:通用寄存器, 为ALU提供一个工作区, 用于暂存数据
③ 数据缓冲寄存器DR:写内存时,暂存指令或数据
④ 状态条件寄存器PSW:存状态标志与控制标志 (争议:也有将其归为控制器的)
控制器
① 程序计数器PC:存储下一条要执行指令的地址
② 指令寄存器IR:存储即将执行的指令
③ 指令译码器ID:对指令中的操作码字段进行分析解释
④ 时序部件:提供时序控制信号
冯·诺依曼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也称普林斯顿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
起的存储器结构。
特点:
(1) 一般用于PC处理器,如I3,I5,I7处理器
(2) 指令与数据存储器合并在一起
(3) 指令与数据都通过相同的数据总线传输
哈佛结构
哈佛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的存储器结构。哈佛结构是一种并
行体系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空间中,即程序存储
器和数据存储器是两个独立的存储器,每个存储器独立编址、独立访问。
特点:
(1) 一般用于嵌入式系统处理器(DSP) 数字信号处理(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2) 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可以并行读取,有较高数据的吞吐率
(3) 有4条总线:指令和数据的数据总线与地址总线
Cache的功能:提高CPU数据输入输出的速率, 突破冯·诺依曼瓶颈, 即CPU与存储系统间数据传送带宽限制。
在计算机的存储系统体系中, Cache是访问速度最快的层次。
Cache对程序员来说是透明的。
使用Cache改善系统性能的依据是程序的局部性原理。
时间局部性
空间局部性
时间局部性:指程序中的某条指令一旦执行,不久以后该指令可能再次执行,典型原因是由于程序中存在着大量的循环操作。
空间局部性:指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不久以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将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典型情况是程序顺序执行。
工作集理论:工作集是进程运行时被频繁访问的页面集合。
例:
inti, j, s=0, n=10000;
for(i=1; i<=n; i++)
for(j=1; j<=n; j++)
s+=j;
printf("结果为:%d", s) ;
如果以h代表对Cache的访问命中率, t1表示Cache的周期时间, t2表示主存储器周期时间, 以读操作为例, 使用“Cache + 主存储器” 的系统的平均周期为t3,则:
t3 = h x t1+(1 - h) × t2
其中,(1 - h)又称为失效率(未命中率)
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个数 = 最大地址-最小地址 + 1
编址内容
按字编址:存储体的存储单元是字存储单元,即最小寻址单位是一个字
按字节编址:存储体的存储单元是字节存储单元,即最小寻址单位是一个字节。
总容量 = 存储单元个数 * 编址内容
根据存储器所要求的容量和选定的存储芯片的容量,就可以计算出所需芯片的总数,即:
总片数 = 总容量 / 每片的容量
存取时间 = 寻道时间 + 等待时间
寻道时间是指磁头移动到磁道所需的时间;
等待时间为等待读写的扇区转到磁头下方所用的时间。
读取磁盘数据的时间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 找磁道的时间。
(2) 找块(扇区的时间,即旋转延迟时间。
(3) 传输时间。
疑问??:
存取时间 = 寻道时间 + 等待时间(平均定位时间 + 转动延迟)这个公式我认为有问题。
我认为应是:存取时间=寻道时间+转动延迟+存(或取)磁盘扇区内容的时间;
如果是上面讲的对的,该怎么理解,如果是错的,错在哪里?
平均存取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 ,是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
平均存取时间是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它是硬盘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等待时间)之和。平均存取时间最能代表硬盘找到某一数据所用的时间,数值越小越好。
平均访问时间 = 平均寻道时间 + 平均等待时间
总线的分类:
奇偶校验码的编码方法是: 由若干位有效信息(如一个字节),再加上一个二进制位(校验位)组成校验码。
奇校验: 整个校验码(有效信息位和校验位)中“1”的个数为奇数。
偶校验: 整个校验码(有效信息位和校验位)中“1”的个数为偶数。
奇偶校验,可检查1位的错误,不可纠错。
CRC校验, 可检错, 不可纠错。
循环冗余校验(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的编码方法是:在k位信息码之后拼接r位校验码。应用CRC码的关键是如何从k位信息位简便地得到r位校验位(编码),以及如何从k+r位信息码判断是否出错。
循环冗余校验码编码规律如下:
①把待编码的N位有效信息表示为多项式M(X);
②把M(X)左移K位,得到M(X)×XK,这样空出了K位,以便拼装K位余数(即校验位);
③选取一个K+1位的产生多项式G(X),对M(X)×XK做模2除;
④把左移K位以后的有效信息与余数R(X) 做模2加减, 拼接为CRC码, 此时的CRC码共有N+K位。
把接收到的CRC码用约定的生成多项式G(X) 去除, 如果正确, 则余数为0; 如果某一位出错,
则余数不为0。不同的位数出错其余数不同,余数和出错位序号之间有唯一的对应关系。
什么是模2除法,它和普通的除法有何区别?
模2除法是指在做除法运算的过程中不计其进位的除法。
例如,10111对110进行模2除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