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的心脏是互联网。这一层主要由IP(Internet Protocal) 和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al)两个协议构成。IP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这种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叫"点对点通信"。
不同数据链路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各自的最大传输单位( MTU: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不同。 就好像人们在邮寄包裹或行李时有各自的大小限制一样。MTU的值在以太网中是1500字节,在FDDI中是4352字节,而ATM则为9180字节"。IP 的上一层可能会要求传送比这些MTU更多字节的数据,因此必须在线路上传送比包长还要小的MTU。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P进行分片处理( IP Fragmentation)。 顾名思义,所谓分片处理是指,将较大的IP包分成多个较小的IP包。分片的包到了对端目标地址以后会再被组合起来传给上一层。即从IP的上次层看,它完全可以忽略数据包在途中的各个数据链路上的MTU,而只需要按照源地址发送的长度接收数据包。IP就是以这种方式抽象化了数据链路层,使得从上层更不容易看到底层网络构造的细节。
我们先来看看报头中的这几个字段:
1、为什么要分片?
因为数据链路层一次可以向网络里发送的数据大小是有限制的MTU:1500字节如网络层收到1500个数据,向链路层传递时会添加ip报头20字节,超出1500字节,此时就要分片,分成1480 和 20 在分别加上ip报头20字节传给链路层。
分片过程
2 、分片后谁来组装呢?
对端网络层IP。
3、这个分片传输层知道吗?
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在对端网络层就被组装好了。
4、分片后如何组装?
利用13位偏移的偏移量,升序排序即可完成组装。
5、接收端,如何得知报文是独立的还是一个分片。
若是独立报文,13位片偏移量一定是0,有了三为标志位后,偏移量为0三位标志位中第三位为1说明后面还有分片,三位标志位中的第三位为0说明后面无分片,即当前即为最后一片或无分片。因此根据13位片片偏移和三位标志位即可确认是独立报文还是分片,独立报文一定是片皮偏移为0而且更多分片一定是0,分片报文片偏移大于零或更多分片等于1。
6、分片真的好吗?不想分片谁说了算?
一般而言我们还是要减少分片。传输层因为只有传输层可以控制传输数据的大小。
7、怎样判断分片传输到对端有没有丢?
根据13位分片偏移可以判断头部和中间片,根据3位标志可以判断尾部的一片有没有丢。
在计算机通信中,为了识别通信对端,必须要有一个类似于地址的识别码进行标识。作为网络层的IP,就有这种地址信息。一般叫做IP地址。IP 地址用于在“连接到网络中的所有主机中识别出进行通信的目标地址”。因此,在TCP/IP通信中所有主机或路由器必须设定自己的IP地址"。
不论一台主机与哪种数据链路连接,其IP地址的形式都保持不变。以太网、无线局域网、PPP等,都不会改变IP地址的形式"。另外,在网桥或交换集线器等物理层或数据链路层数据包转发设备中,不需
要设置IP地址。因为这些设备只负责将IP包转化为0、1比特流转发或对数据链路帧的数据部分进行转发,而不需要应对IP协议"。
IP地址(IPv4 地址)由32位正整数来表示。TCP/IP通信要求将这样的IP地址分配给每一个参与通信的主机。IP 地址在计算机内部以二进制方式被处理。然而,由于人类社会并不习惯于采用二进制方式,需要采用一种特殊的标记方式。那就是将32位的IP地址以每8位为一组,分成4组,每组以“”隔开,再将每组数转换为十进制数"。如192.168.0.1。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 网络号和主机号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路由的依据)。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不同的子网其实就是把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
如果在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则这台主机的网络号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但是主机号必须不能和子网中的其他主机重复。
通过合理设置主机号和网络号,就可以保证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每台主机的IP地址都不相同。
那么问题来了,手动管理子网内的IP,是一个相当麻烦的事情。
过去曾经提出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案, 把所有IP 地址分为五类
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的局限性很快显现出来,大多数组织都申请B类网络地址,导致B类地址很快就分配完了,而A类却浪费了大量地址。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 称为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可见,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号,主机号从全0到全1就是子网的地址范围。
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140.252.20.68/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子网掩码的高24位是1,也就是255.255.255.0。
特殊的IP地址
既然IP地址是由32位正整数来表示,那么这意味着, 一共只有43亿台主机能接入网络么?
CIDR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提高了利用率, 减少了浪费, 但是IP地址的绝对上限并没有增加),仍然不是很够用,这时候有三种方式来解决: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 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但是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
路由控制(Routing)是指将分组数据发送到最终目标地址的功能。即使网络非常复杂,也可以通过路由控制确定到达目标地址的通路。一且这个路由控制的运行出现异常,分组数据极有可能 “迷失”,无法到达目标地址。因此,一个数据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到达最终的目标地址,全靠路由控制。
发送数据至最终目标地址
Hop译为中文叫“跳”。它是指网络中的一个区间。IP 包正是在网络中一个个跳间被转发。因此IP路由也叫做多跳路由。在每一个区间内决定着包在下一跳被转发的路径。
多跳路由是指路由器或主机在转发IP数据包时只指定下一个路由器或主机,而不是将到最终目标地址为止的所有通路全都指定出来。因为每一个区间(跳)在转发IP数据包时会分别指定下一跳的操作,直至包达到最终的目标地址。
路由控制表
为了将数据包发给目标主机,所有主机都维护着一张路由控制表(Routing Table)。该表记录IP数据在下一步应该发给哪个路由器。IP包将根据这个路由表在各个数据链路上传输。
路由控制表
IP面向无连接。即在发包之前,不需要建立与对端目标地址之间的连接。上层如果遇到需要发送给IP的数据,该数据会立即被压缩成IP包发送出去。
在面向有连接的情况下,需要事先建立连接。如果对端主机关机或不存在,也就不可能建立连接。反之,一个没有建立连接的主机也不可能发送数据过来。
而面向无连接的情况则不同。即使对端主机关机或不存在,数据包还是会被发送出去。反之,对于一台主机来说,它会何时从哪里收到数据也是不得而知的。通常应该进行网络监控,让主机只接收发给自己的数据包。若没有做好准备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些该收的包。因此,在面向无连接的方式下可能会有很多冗余的通信。
那么,为什么IP要采用面向无连接呢?
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为了简化,二是为了提速。面向连接比起面向无连接处理相对复杂。甚至管理每个连接本身就是一个相当繁琐的事情。此外,每次通信之前都要事先建立连接,又会降低处理速度。需要有连接时,可以委托上一层提供此项服务。因此,IP为了实现简单化与高速化采用面向无连接的方式。
ICMP协议是一个 网络层协议
一个新搭建好的网络,往往需要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来验证网络是否畅通。但是IP协议并不提供可靠传输,如果丢包了IP协议并不能通知传输层是否丢包以及丢包的原因。
ICMP功能
ICMP的消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知出错原因的错误消息,另一类是用于诊断的查询消息。如图:
ping命令
一个值得注意的坑
有些面试官可能会问: telnet是23端口,ssh是22端口,那么ping是什么端口?
千万注意!!! 这是面试官的圈套。
ping命令基于ICMP,是在网络层。而端口号是传输层的内容, 在ICMP中根本就不关注端口号这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