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是在居家办公,原本以为省去了通勤时间,可以更专注的投入到工作中。但事与愿违,工作的时候反而出现了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而且整个生活规律也被打乱了。空闲的时候,更容易感到不安和焦虑。
空闲会令我更容易感到不安,这种情况我早已了然于心。可能很多人觉得下班之后的空闲时间是快乐和轻松的,但我觉得空闲是一个短暂的过渡状态,因为人很难停下来什么也不做。当你下班后躺在床上,肢体可能没有任何的活动,但你的脑子绝不可能停下来,它会一直思考一些事。
放空思想、冥想是禅修追求的状态,之前我为了寻求让内心平静的方法也尝试过类似的训练。但是我发现真正的放空是很难做到的,思维在冥想的过程中是散漫的,可能只有长期训练的大师才能达到那种状态吧。在《当下的力量》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论证,首先意识和思考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意识是你的根本存在,意识消失,自我也就消散了。而思考是大脑的功能,停止思考意识不会消散,那么问题就来了。你身体的主人是你的意识,还是你的大脑呢?要验证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能停止思考吗?至少对我来说,答案是:不能。
我是一个没事就会思考一些事情的人,可能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经受过强迫性思考的困扰。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人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理论上来说,思考是中性的,为什么说不能停止思考是痛苦呢?因为自己是思考的最佳素材,当人们漫无目的的思考时,会自然而然的开始思考自己。散乱的思维会被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是长期的挫折中。人们会不停地复盘和思考一些事,或者集中在自己的某次失败,例如:工作时沟通问题出错了,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不够认真?手头的工作进展缓慢,耽误了同事的进度,他会不会觉得我的水平不够。奥威尔说过:如果一个人将自己描述的很好的话,他十有八九在撒谎,因为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
其实,这就是精神内耗,不受控制的思维和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集中在最负面的事情上。思维会带动情绪,这些负面思维必然带来焦虑、压抑、自卑等一系列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会反噬自我,如果不能及时的、适当的处理这些情绪,那么就会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更糟的是,情绪和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的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就必然会转变成生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精神内耗是不受控制的思维集中在最负面的事情上,所以解决办法也显而易见,应该引导思维的方向,或者停止某些事情的思考。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是面对问题时,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个极其稳定的人格涉及到很多方面,同理心、逆商、生活经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散漫的思维、负面情绪等等都发生在你的脑子里。现实中,人们以为自己处于空闲状态,但实际上已经过渡到了精神内耗阶段。这种过度太常见了,以至于意识不到这种过度状态,甚至大脑还会采用一个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找点有意思的事做吧!
当你开始找有意思的事的时候,散乱的思维马上集中起来,开始寻找有意义的事情,精神内耗就这样消失了。但是,有意思的事情真的能够那么快找到吗?即使找到了,能一直执行下去吗?其实,工作的环境能让一个人更快的集中思维,更快速的投入到一件事中。因为工作有目标、反馈、职场规则和挑战。有目标、有秩序的环境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事,我也辩证的思考过这种观点,发现我的经历确实和该观点比较契合。
显然,休闲不是一个有目标、有秩序的状态。所以想让休闲生活过得更有质量,就必须付出比工作更大的努力。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观点非常离谱,如果休闲时间要努力那还叫什么休闲时间?当然,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会主动管理休闲时间,认为休闲就是要随心所欲的放松。正因如此,大多数人的空闲时间都不是主动的享受高质量的休息,而是找些事情打发时间。通常,这种需求是紧迫的,人们为了让自己摆脱无聊的状态,急于用各种方法转移注意力。比如:刷短视频、打游戏,当人们长时间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未见得有多快乐。
如果总是借着各种垃圾娱乐来消耗自己的注意力,这种行为跟抽烟、喝酒又有什么区别呢?人们为什么要通过各种无效的娱乐来消耗注意力,因为人们无法面对一个人独处时的精神内耗。如果有朋友,人们通常会跟朋友聊聊天。如果没有朋友,人们就开始做各种事情打发时间。但若处在一个没有任何外界事物,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狭小的房间里时,面对你自己内心的时候,你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度过这段时间呢?换句话说,你如何看待孤独?
将孤独当做挑战,当做倾听内心、自我对话以及整理内在秩序的机会,你将获得极大的进步。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说是神可能有点夸张了,如若一个人在长期独居的状态下,还能将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发展爱好、锻炼身体、朝着目标前进。而不是任由电子垃圾侵蚀自己的心灵,或是把注意力投射到无聊的肥皂剧上以排遣寂寞。那么这种人,定是拥有一个内在稳定的完整人格,是作为朋友的最佳人选。但若你选择逃避,通过无聊的垃圾娱乐转移注意力,可能会获得一时的舒坦,但只要外界停止刺激,你就会再次陷入到负面情绪中,永远无法摆脱空虚与懊悔的轮回,永远无法获得长久稳定的情绪。
无效的娱乐不会无限持续下去,当娱乐结束时,沉浸感就会消失。人们就会开始追求满足感,而没有带来自我提升的事情必然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进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个世界充满了调动注意力产生沉浸感的事情,但缺乏的是能带来满足感的事情,即那些完成之后,能让自我感受到进步的事情。
能带来满足感和自我提升的事情,往往是一些困难的事,比如学习一门乐器、练习听力和口语等。这些事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出于个人爱好。而更远大目标应该是找到人生的意义,然后朝着它前进。什么是人生意义?意义,反映了一种假设,即各种现象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遵循一种可辨识的模式,指向一个最高的目标。而人生意义,自然就是相信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种内在联系,进而发现这种联系。将自己过去经历的、现在在做的、未来将要进行的事情构建秩序,找到其指向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思考和严苛的自我审视,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因为每天的工作和学习让我们变得忙碌,人们很少有自我反省的机会,就算有,引导注意力审视自我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事实上,当人们无事可做时,注意力会自然而然的开始审视自己,思考过去和未来,这就是上面说的精神内耗。自我审视是一种中性行为,其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但大多数人在自我审视时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没有缜密的内在逻辑,没有审核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评价忽高忽低。整个人就会变得患得患失,进入精神内耗状态之后,就用无效的娱乐麻痹精神。
若是我们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定义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审慎思考自己的每一个欲望,慢慢理顺自己的思想,降低大脑的混乱程度,就可以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起一个稳定的秩序,进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这个事情一定是非常难的,但只要度过开头,你就会喜欢上整理自己思想的感觉,看着自己构建的内在秩序越来越规范,思想越来越通达,从而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喜悦。而这种整理的过程最容易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进行,所以你会开始喜欢独处,享受这种直面内心,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感觉。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依赖无效的娱乐分散注意力,逃避精神内耗,也将拥有稳定的内在秩序和完整的人格。你的逻辑会变得愈发缜密,越能朝着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前进。你的感觉、思想、行动是一致的,所以内心能获得力量与宁静。
当我们处于精神内耗的状态时,不要为了逃避而依靠垃圾娱乐榨干注意力,这并没有带来太多积极的体验。这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你会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偏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美好人生,无法成为那个想象中的自己。而打断循环的关键就是应对孤独的态度,我们不应该恐惧和逃避,而是应该将孤独视作挑战,当成直面内心,理顺内在秩序的契机。至于走到哪一步,走的顺不顺,且行且看。但不论结果如何,都是知行合一的。既然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就别那么在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