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 DMA 技术前,I/O 的过程是这样的:
那使用DMA 控制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具体过程:
可以看到, 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CPU 不再参与数据搬运的工作,而是全程由 DMA 完成,但是 CPU 在
这个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输什么数据,从哪里传输到哪里,都需要 CPU 来告诉 DMA 控制器。
早期 DMA 只存在在主板上,如今由于 I/O 设备越来越多,数据传输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每个 I/O 设备
里面都有自己的 DMA 控制器。
如果服务端要提供文件传输的功能,我们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是:将磁盘上的文件读取出来,然后通过网络协议发送给客户端。
传统 I/O 的工作方式是,数据读取和写入是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来回复制,而内核空间的数据是通过操
作系统层面的 I/O 接口从磁盘读取或写入。
代码通常如下,⼀般会需要两个系统调用:
read(file, tmp_buf, len);
write(socket, tmp_buf, len);
代码很简单,虽然就两行代码,但是这里面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首先,期间共发生了 4 次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因为发生了两次系统调用,一次是 read() ,一
次是 write() ,每次系统调用都得先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等内核完成任务后,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
态。
上下文切换到成本并不小,一次切换需要耗时几十纳秒到几微秒,虽然时间看上去很短,但是在高并发的
场景下,这类时间容易被累积和放大,从而影响系统的性能。
其次,还发生了 4 次数据拷贝,其中两次是 DMA 的拷贝,另外两次则是通过 CPU 拷贝的,下面说⼀下这
个过程:
我们回过头看这个文件传输的过程,我们只是搬运⼀份数据,结果却搬运了 4 次,过多的数据拷贝无疑会
消耗 CPU 资源,大大降低了系统性能。
这种简单又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存在冗余的上文切换和数据拷贝,在高并发系统里是非常糟糕的,多了
很多不必要的开销,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
所以,要想提高文件传输的性能,就需要减少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和内存拷贝的次数。
先来看看,如何减少用户态与内核态的上下文切换的次数呢?
读取磁盘数据的时候,之所以要发生上下文切换,这是因为用户空间没有权限操作磁盘或网卡,内核的权
限最高,这些操作设备的过程都需要交由操作系统内核来完成,所以⼀般要通过内核去完成某些任务的时
候,就需要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函数。
而一次系统调用必然会发生2 次上下文切换:首先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当内核执行完任务后,再切换
回用户态交由进程代码执行。
所以,要想减少上下文切换到次数,就要减少系统调用的次数。
再来看看,如何减少数据拷贝的次数?
在前面我们知道了,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会历经 4 次数据拷贝,而且这里面,从内核的读缓冲区拷贝到
用户的缓冲区里,再从用户的缓冲区里拷贝到 socket 的缓冲区里,这个过程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文件传输的应用场景中,在用户空间我们并不会对数据再加工,所以数据实际上可以不用搬运到用户空间,因此用户的缓冲区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零拷贝技术实现的方式通常有 2 种:
下面就谈一谈,它们是如何减少上下文切换和数据拷贝的次数。
在前面我们知道, read() 系统调用的过程中会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的缓冲区里,于是为了减少
这⼀步开销,我们可以用mmap() 替换 read() 系统调用函数。
buf = mmap(file, len);
write(sockfd, buf, len);
mmap() 系统调用函数会直接把内核缓冲区里的数据映射到用户空间,这样,操作系统内核与用户空间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的数据拷贝操作。
具体过程如下:
我们可以得知,通过使用mmap() 来代替 read() , 可以减少⼀次数据拷贝的过程。
但这还不是最理想的零拷贝,因为仍然需要通过 CPU 把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 socket 缓冲区里,而且
仍然需要 4 次上下文切换,因为系统调用还是 2 次。
在 Linux 内核版本 2.1 中,提供了⼀个专门发送文件的系统调用函数 sendfile() ,函数形式如下:
#include
ssize_t sendfile(int out_fd, int in_fd, off_t *offset, size_t count);
它的前两个参数分别是目的端和源端的文件描述符,后面两个参数是源端的偏移量和复制数据的长度,返
回值是实际复制数据的长度。
首先,它可以替代前面的 read() 和 write() 这两个系统调用,这样就可以减少一次系统调用,也就减少
了 2 次上下文切换的开销。
其次,该系统调用,可以直接把内核缓冲区里的数据拷贝到 socket 缓冲区里,不再拷贝到用户态,这样就
只有 2 次上下文切换,和 3 次数据拷贝。如下图: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零拷贝技术,如果网卡支持 SG-DMA(The Scatter-Gather Direct Memory Access)技术(和普通的 DMA 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进一步减少通过 CPU 把内核缓冲区里的数据拷贝到 socket缓冲区的过程。
你可以在你的 Linux 系统通过下⾯这个命令,查看⽹卡是否⽀持 scatter-gather 特性:
$ ethtool -k eth0 | grep scatter-gather
scatter-gather: on
于是,从 Linux 内核 2.4 版本开始起,对于支持网卡支持 SG-DMA 技术的情况下, sendfile() 系统调用的过程发生了点变化,具体过程如下:
所以,这个过程之中,只进行了 2 次数据拷贝,如下图:
这就是所谓的零拷贝(Zero-copy)技术,因为我们没有在内存层面去拷贝数据,也就是说全程没有通过
CPU 来搬运数据, 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 DMA 来进行传输的。
零拷贝技术的文件传输方式相比传统文件传输的方式,减少了 2 次上下文切换和数据拷贝次数,只需要 2
次上下文切换和数据拷贝次数,就可以完成文件的传输,而且 2 次的数据拷贝过程,都不需要通过 CPU,
2 次都是由 DMA 来搬运。
所以,总体来看,零拷贝技术可以把文件传输的性能提高至少⼀倍以上。
事实上,Kafka 这个开源项目,就利用了零拷贝技术,从而大幅提升了 I/O 的吞吐率,这也是 Kafka
在处理海量数据为什么这么快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追溯 Kafka 文件传输的代码,你会发现,最终它调用了 Java NIO 库里的 transferTo 方法:
@Overridepublic
long transferFrom(FileChannel fileChannel, long position, long count) throws
IOException {
return fileChannel.transferTo(position, count, socketChannel);
}
Nginx 也支持零拷贝技术,⼀般默认是开启零拷贝技术,这样有利于提高文件传输的效率,是否开
启零拷贝技术的配置如下:
http {
...
sendfile on
...
}
sendfile 配置的具体意思:
当然,要使用sendfile,Linux 内核版本必须要 2.1 以上的版本。
回顾前面说道文件传输过程,其中第一步都是先需要先把磁盘文件数据拷贝内核缓冲区里,这个内核缓冲区实际上是磁盘高速缓存(PageCache)。
由于零拷贝使用了 PageCache 技术,可以使得零拷贝进⼀步提升了性能,我们接下来看看 PageCache
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读写磁盘相比读写内存的速度慢太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把读写磁盘替换成读写内存。于是,我们会通过 DMA 把磁盘里的数据搬运到内存里,这样就可以用读内存替换读磁盘。
但是,内存空间远比磁盘要小,内存注定只能拷贝磁盘里的一小部分数据。
那问题来了,选择哪些磁盘数据拷贝到内存呢?
我们都知道程序运行的时候,具有局部性,所以通常,刚被访问的数据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访问的概率很高,于是我们可以用PageCache 来缓存最近被访问的数据,当空间不足时淘汰最久未被访问的缓存。
所以,读磁盘数据的时候,优先在 PageCache 找,如果数据存在则可以直接返回;如果没有,则从磁盘
中读取,然后缓存 PageCache 中。
还有一点,读取磁盘数据的时候,需要找到数据所在的位置,但是对于机械磁盘来说,就是通过磁头旋转
到数据所在的扇区,再开始顺序读取数据,但是旋转磁头这个物理动作是非常耗时的,为了降低它的
影响,PageCache 使用了预读功能。
比如,假设 read方法每次只会读 32 KB 的字节,虽然 read 刚开始只会读 0 ~ 32 KB 的字节,但内核会
把其后面的 32~64 KB 也读取到 PageCache,这样后面读取 32~64 KB 的成本就很低,如果在 32~64
KB 淘汰出 PageCache 前,进程读取到它了,收益就非常大。
所以,PageCache 的优点主要是两个:
这两个做法,将大大提高读写磁盘的性能。
但是,在传输大文件(GB 级别的文件)的时候,PageCache 会不起作用,那就白白浪费 DMA 多做的⼀
次数据拷贝,造成性能的降低,即使使用了 PageCache 的零拷贝也会损失性能
这是因为如果你有很多 GB 级别⽂件需要传输,每当⽤户访问这些⼤⽂件的时候,内核就会把它们载⼊
PageCache 中,于是 PageCache 空间很快被这些⼤⽂件占满
另外,由于⽂件太⼤,可能某些部分的⽂件数据被再次访问的概率⽐较低,这样就会带来 2 个问题:
所以,**针对⼤⽂件的传输,不应该使⽤ PageCache,也就是说不应该使⽤零拷⻉技术,因为可能由于
PageCache 被⼤⽂件占据,⽽导致「热点」⼩⽂件⽆法利⽤到 PageCache,**这样在⾼并发的环境下,会
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对于阻塞的问题,可以⽤异步 I/O 来解决,它⼯作⽅式如下图:
它把读操作分为两部分: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异步 I/O 并没有涉及到 PageCache,所以使用异步 I/O 就意味着要绕开
PageCache。
绕开 PageCache 的 I/O 叫直接 I/O,使⽤ PageCache 的 I/O 则叫缓存 I/O。通常,对于磁盘,异步 I/O 只
⽀持直接 I/O。
前⾯也提到,⼤⽂件的传输不应该使⽤ PageCache,因为可能由于 PageCache 被⼤⽂件占据,⽽导致
「热点」⼩⽂件⽆法利⽤到 PageCache。
于是,在⾼并发的场景下,针对⼤⽂件的传输的⽅式,应该使⽤「异步 I/O + 直接 I/O」来替代零拷⻉技
术。
直接 I/O 应⽤场景常⻅的两种:
另外,由于直接 I/O 绕过了 PageCache,就⽆法享受内核的这两点的优化:
于是,传输⼤⽂件的时候,使⽤「异步 I/O + 直接 I/O」了,就可以⽆阻塞地读取⽂件了。
所以,传输⽂件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件的⼤⼩来使⽤不同的⽅式:
在 nginx 中,我们可以⽤如下配置,来根据⽂件的⼤⼩来使⽤不同的⽅式:
location /video/ {
sendfile on;
aio on;
directio 1024m;
}
当⽂件⼤⼩⼤于 directio 值后,使⽤「异步 I/O + 直接 I/O」,否则使⽤「零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