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步教你快速入手一个新产品的测试


    初入一家公司,当一个全新的产品摆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快速入手呢?

    虽说实践是熟悉系统的第一要素,但我们需要静静思考一下。

    • 我是谁:QA

    • 我在哪:产品组

    • 我要做什么:保质量

    • 有多少来熟悉:一周

    • 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用例、文档、一群快乐的小伙伴们等

    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 程序员可以看代码、设计文档

    • 产品可以看需求文档、产品手册;

    • 测试可以看用例、看BUG单、看相关需求设计文档。

    第一步

    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针对产品所处的阶段,我们入手时也要有选择性的学习和深入。

    • 进入期:此时产品用户较少,各项功能、文档都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质量与可靠性都比较低。

    • 成长期:市场增长率高,需求也在高速增长。

    • 成熟期:市场基本饱和,新客户减少,更多靠老客户回购。

    • 衰退期:有新产品替代,逐渐退出市场或停止维护。

    第二步

    了解产品的背景

    当我们入手一个全新产品,不要着急先去操作系统,了解系统所处的阶段后,还需要了解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做产品的相关背景,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 做产品的背景是什么

    • 产品大概是做什么的

    • 服务的客户、用户群体都有谁

    • 核心业务场景有哪些

    • 核心功能和流程有哪些

    弄清楚上述几个问题后,再去操作应用系统,就可以设身处地的去熟悉产品,有目的的进行系统操作。

    第三步

    可供参考的内容有哪些

    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细节设计与应用逻辑还是很难从简单的操作中去掌握的。这时就需要借助手边的一些资源,所以我们要看看,身边有哪些资料是可以供我们参考的。

    如果生产流程相对规范,以下文档应该是有的:

    • 需求文档:了解做相关需求的背景,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需求

    • 设计文档:了解相关需求是如何细化实现的,包括接口设计、字段设计、算法等

    • UI/UX:了解界面规范、设计风格、业务流程等

    • 产品手册:了解具体功能模块的使用

    • 测试用例:了解相关功能模块的测试点,比较详细

    • 流程图:了解业务流程,一般核心业务才会整理流程图,可以将业务操作串起来

    • BUG单:了解开发、测试思维,更容易发现问题

    • 小伙伴:除了自己还有谁是做这个产品的

    上述都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输出文档,可以较好的帮助我们深层次熟悉产品。

    当产品处于进入阶段,还没有太多系统功能时,可以好好研读下设计文档,并按照测试用例进行系统实操来熟悉产品,这样比较精细。

    当产品处于其它阶段,功能比较庞大时,由于需求、设计文档、测试用例较多,且会有很多冗余信息(需求用例更新迭代不及时等问题),学习周期就会很长。而且还要自己去辨别真伪,着实比较费时费力,且不一定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

    建议先从核心业务下手,根据业务流程图操作实践,遇到细节问题再去有针对性的查看相关文档。

    熟悉的过程中,自己可以尝试着去整理相关的业务逻辑、画流程图,当自己能够整理出较为完成的业务流程时,就说明你对产品的掌握达到了一定水平。另外,还可以从TAPD/JIRA/禅道中获取相关功能需求的改动记录,从而协助我们的学习。

    伴随业务的熟悉及产品操作的熟练,产品的架构、使用的技术可以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会有助于日常的测试。

    如果你不想一个人野蛮生长,找不到系统的资料,问题得不到帮助,坚持几天便放弃的感受的话,可以加入我们的QQ群:746506216,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交流,里面会有各种软件测试资料和技术交流。


    资源分享

    下方这份完整的软件测试视频学习教程已经上传CSDN官方认证的二维码,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自行免费领取 【保证100%免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关阅读:
    探索智慧互联网医院系统源码:预约挂号APP开发教学
    MQ写满的情况如何处理?
    三高架构是什么
    2020年9月大学英语六级翻译
    MySQL事务隔离级别详解
    Android 使用kotlin+注解+反射+泛型实现MVP架构
    糟糕,数据库异常不可用怎么办?
    MPI学习笔记(三):矩阵相乘的分块并行(行列划分法)
    doc与docx文档转html,格式样式不变(包含图片转换)
    AntPathMatcher【Spring中提供的路径匹配器】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x17343624830/article/details/12799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