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我们看到了许多打着去中心化的名号做邮箱服务的项目,甚至可以说,Web3 邮箱已经快要成为 Web3 黑客松的常客。作为一个每天都在批判的喷子,面对这种情况,很难不去思考这类产品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抢着做,到底能做出来个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作为 Web3 邮箱设计原型的传统电子邮箱,可以算是当今互联网上存活时间最久的通信手段之一: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协议标准最早出现在 1980 年代,而电子邮件的原型甚至可以追溯到 1972 年。据 Statista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世界范围内共有超过 40 亿的邮箱用户,超过世界总人口的 50%,并依旧保持着 3% 的年增率。
数据来源:Statista
由此可见,Web3 邮箱项目的频频出现并非偶然。我们尝试把饼画大一点:如果能够成功整合 Web2+3 场景下的需求,该产品将有可能成为打通 web2 与 3 次元壁的一把钥匙,吞噬传统邮箱行业巨头的份额,带来互联网的新时代,并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引领者之一。
我们不会在这里讨论所谓的饼究竟会不会实现,而是要讨论究竟有没有「如果」。其关键在于,Web2 与 Web3 两个场景下的用户是否真的会为了所谓的 Web3 邮箱买单。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链下需求与链上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 Web3 邮箱的必要性,以及现有产品的是与非。
如文章开头所说,电子邮件作为商业服务面向大众的传播始于 1980 年代,距今已有四十余年。针对链下需求,我们不妨将其拆解成四十年不变的固有底层需求,以及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出现的未被满足的新生需求两部分进行分析。满足前者的性能需要保持,而针对后者,我们可以尝试思考这些痛点是否能够通过邮件上链的方式解决。
在电子邮箱被发明之前,无法 / 不愿见面的人们通常使用电话、信件与传真进行沟通。我们在以下的两个表格中分别从用户和服务提供商的角度对于这几类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了对比。
可以看出,电子邮件风靡全球,主要原因在于:
零成本:电话和传真需要支付通讯费,信件需要支付邮费,而标准化的电子邮件可以白嫖;
速度与灵活性兼备:信件运输耗时长,电话需要占用双方的大量时间,而电子邮件随寄随到,查看时间自由;
便于保管与复用:电话、传真和信件的内容分别需要以录音和纸质文件的形式留存,其对于保管的条件要求更高,并且难以复用,而电子邮件的内容是作为数据存在的,因此其不但不需要物理上的保管条件,还可以简单检索内容、复用内容;
支持群发:电子邮件可以在一次操作之下就将内容同时发给多人,其他几项服务均不具备此功能;
身份隐私:电子邮件可以作为连接到不同服务的端口,用户不再需要记住每个平台的 ID 和密码是什么,只需要「使用电子邮箱登录」。同时,其相较于同样可以作为接口的电话而言,由于可以在不暴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下注册多个账号,隐私性更强,与互联网服务的适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