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U以及与CPU配合的存储体系


    CPU是什么

    •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 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 它主要包括运算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控制及状态的总线;
    • 它与内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合称电子计算机三大核心部件;

    运作原理

    CPU的运作原理就可以看成四个阶段:提取,解码,执行,回写
    1、提取
    从程序内存中检索指令(程序内存,指的可不是你程序里面定义了一个int的这个内存,而是存储程序的内存),由程序计数器指定程序存储器的位置,计数器保存供识别当前程序位置的数值
    2、解码
    CPU从存储器提取到指令,他需要被解码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片段,根据不同CPU的指令集会变成对应的指令.一部分为运算码,其他的是必要信息.或者是寄存器/存储器地址,以地址模式决定.
    3、执行
    执行是最容易理解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指令与对应的其他信息,来进行简单的运算与逻辑运算,例如加法/位操作.
    其实CPU有多愚蠢呢?他也就只会:与或非异或.
    4、回写
    由于CPU是专门负责计算的,总不能算完了还放在CPU里面?那不行.
    所以,它会先回写/写回到缓冲区,然后同步给主存,然后就没然后了,程序该干啥干啥.

    存储体系

    完整的完全体是6个.如下:
    A1.寄存器(32位处理器的话每个寄存器是32位X86架构下有16个寄存器)

    寄存器的功能是存储二进制代码,它是由具有存储功能的触发器组合起来构成的。一个触发器可以存储1位二进制代码,故存放n位二进制代码的寄存器,需用n个触发器来构成。

    B2.第一级高速缓存

    一级缓存(Level 1 Cache)简称L1 Cache,位于CPU内核的旁边,是与CPU结合最为紧密的CPU缓存,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CPU缓存。由于一级缓存的技术难度和制造成本最高,提高容量所带来的技术难度增加和成本增加非常大,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却不明显,性价比很低,而且现有的一级缓存的命中率已经很高,所以一级缓存是所有缓存中容量最小的,比二级缓存要小得多。

    B3.第二级高速缓存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4M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普遍大于4MB,有的高达8MB或者19MB。

    B4.第三级高速缓存

    三级缓存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B5.主存

    内存(Memory)是计算机的重要部件,也称内存储器和主存储器,它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它是外存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在内存中进行,内存性能的强弱影响计算机整体发挥的水平。只要计算机开始运行,操作系统就会把需要运算的数据从内存调到CPU中进行运算,当运算完成,CPU将结果传送出来。

    C6.外存

    外储存器是指除计算机内存及CPU缓存以外的储存器,此类储存器一般断电后仍然能保存数据。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硬盘、软盘、光盘、U盘等。

    缓存Cahce,缓冲Buffer

    简单来说缓冲偏重于写,而缓存偏重于读。

    Buffer的核心作用是用来缓冲,缓和冲击。比如你每秒要写100次硬盘,对系统冲击很大,大量时间在忙着处理开始写和结束写这两件事,而开始读写与终止读写所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用buffer暂存起来,变成每10秒写一次硬盘,对系统的冲击就很小了,写入效率也高了。

    缓存(Cache)的核心作用是加快取用的速度。比如你一个很复杂的计算做完了,下次可能还要用到这个结果,就把结果放手边一个好拿的地方存着,不用就算了。

  • 相关阅读:
    系列十一、阻塞队列
    Windows 远程桌面连接方法及远程桌面控制软件推荐
    剑指offer.平衡二叉树
    node.js及npm的基本理解
    提高分层 SQL 结构的性能
    gitlab安装
    61-Java-分布式开发框架Dubbo
    【2011】【论文笔记】用THz-TDS观察水树——
    2067: [蓝桥杯2023初赛] 幸运数
    C++ 不知算法系列之深入动态规划算法思想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huan13479195089/article/details/12757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