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中模型计算量(FLOPs)和参数量(Params)等的理解以及四种在python应用的计算方法总结


    接下来要分别概述以下内容:

    1 首先什么是参数量,什么是计算量

    2 如何计算 参数量,如何统计 计算量

    3 换算参数量,把他换算成我们常用的单位,比如:mb

    4 对于各个经典网络,论述他们是计算量大还是参数量,有什么好处

    5 计算量,参数量分别对显存,芯片提出什么要求,我们又是怎么权衡

    1 首先什么是计算量,什么是参数量

    计算量对应我们之前的时间复杂度,参数量对应于我们之前的空间复杂度,这么说就很明显了

    也就是计算量要看网络执行时间的长短,参数量要看占用显存的量

    其中最重要的衡量CNN 模型所需的计算力就是flops:

    • FLOPS: 注意全大写,是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缩写,意指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理解为计算速度。是一个衡量硬件性能的指标。
    • FLOPs: 注意s小写,是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的缩写(s表复数),意指浮点运算数,理解为计算量。可以用来衡量算法/模型的复杂度。

    我们知道,通常我们去评价一个模型时,首先看的应该是它的精确度,当你精确度不行的时候,你和别人说我的模型预测的多么多么的快,部署的时候占的内存多么多么的小,都是白搭。但当你模型达到一定的精确度之后,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你模型:1)前向传播时所需的计算力,它反应了对硬件如GPU性能要求的高低;2)参数个数,它反应所占内存大小。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指标呢?因为这事关你模型算法的落地。比如你要在手机和汽车上部署深度学习模型,对模型大小和计算力就有严格要求。模型参数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怎么算了,而前向传播时所需的计算力可能还会带有一点点疑问。所以这里总计一下前向传播时所需的计算力

    2 如何计算:参数量,计算量

    (1)针对于卷积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上面的公式是计算时间复杂度(计算量),而下面的公式是计算空间复杂度(参数量)

    对于卷积层:

    (a)参数量就是

    (kernel*kernel) *channel_input*channel_output
    
    kernel*kernel 就是 weight * weight
    
    其中kernel*kernel = 1个feature的参数量
    
    • 1
    • 2
    • 3
    • 4
    • 5

    (b)计算量就是

    (kernel*kernel*map*map) *channel_input*channel_output
    
    kernel*kernel 就是weight*weight
    
    map*map是下个featuremap的大小,也就是上个weight*weight到底做了多少次运算
    
    其中kernel*kernel*map*map= 1个feature的计算量
    
    • 1
    • 2
    • 3
    • 4
    • 5
    • 6
    • 7

    详细解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先说结论:卷积层 计算力消耗 等于上图中两个立方体 (绿色和橙色) 体积的乘积。即flops =

    **推导过程:**卷积层 wx + b 需要计算两部分,首先考虑前半部分 wx 的计算量:

    令 :

    • k 表示卷积核大小;
    • c 表示输入 feature map 的数量;
    • 则对于输出 feature map 上的单个 Unit 有:
    k * k * c 次乘法,以及 k * k * c - 1 次加法
    
    • 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上图形象化解释就是:

    Image大小为 5x5,卷积核大小为 3x3,那么一次3x3的卷积(求右图矩阵一个元素的值)所需运算量:(3x3)个乘法+(3x3-1)个加法 = 17。要得到右图convolved feature (3x3的大小):17x9 = 153

    如果输出 feature map 的分辨率是 H * W ,且输出 o 个 feature map,则输出 feature map 包含 Unit的总数就是 H * W * o。

    因此,该卷积层在计算 wx 时有:

    k * k * c * H * W * o 次乘法          --(1)
    (k * k * c - 1) * H * W * o 次加法    --(2)
    
    • 1
    • 2

    再考虑偏置项 b 包含的计算量:

    由于 b 只存在加法运算,输出 feature map 上的每个 Unit 做一次偏置项加法。因此,该卷积层在计算偏置项时总共包含:

    H * W * o 次加法      --(3)
    
    • 1

    将该卷积层的 wx 和 b 两部分的计算次数累计起来就有:

    式(1) 次乘法:

    k * k * c * H * W * o 次乘法
    
    • 1

    式(2) + 式(3) 次加法:

    (k * k * c - 1) * H * W * o  + H * W * o  = k * k * c * H * W * o
    
    • 1

    可见,式(2) + 式(3) = 式 (1)

    对于带偏置项的卷积层,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的次数相等,刚好配对。定义一次加法和乘法表示一个flop,该层的计算力消耗 为:

    k * k * c * H * W * o
    
    • 1

    刚好等于图中两个立方体(绿色和橙色)体积的乘积。全连接层的算法也是一样。

    (2)针对于池化层

    无参数

    (3)针对于全连接层:

    参数量=计算量=weight_in*weight_out
    
    • 1

    (4)以 AlexNet为例,详解计算网络参数过程

    1-网络结构

    AlexNet整体的网络结构包括:1个输入层(input layer)、5个卷积层(C1、C2、C3、C4、C5)、2个全连接层(FC6、FC7)和1个输出层(output layer)。下面对网络结构详细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张图就是AlexNet的网络结构。初看这张图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个疑问:网络上部分是不是没有画完?其实不是的。鉴于当时的硬件资源限制,由于AlexNet结构复杂、参数很庞大,难以在单个GPU上进行训练。因此AlexNet采用两路GTX 580 3GB GPU并行训练。也就是说把原先的卷积层平分成两部分FeatureMap分别在两块GPU上进行训练(例如卷积层55x55x96分成两个FeatureMap:55x55x48)。上图中上部分和下部分是对称的,所以上半部分没有完全画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卷积层 C2、C4、C5中的卷积核只和位于同一GPU的上一层的FeatureMap相连,C3的卷积核与两个GPU的上一层的FeautureMap都连接。

    1.1-输入层(Input layer)

    原论文中,AlexNet的输入图像尺寸是224x224x3。但是实际图像尺寸为227x227x3。据说224x224可能是写paper时候的手误?还是后来对网络又做了调整?

    1.2-卷积层(C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卷积–>ReLU–>局部响应归一化(LRN)–>池化。

    卷积:输入是227x227x3,使用96个11x11x3的卷积核进行卷积,padding=0,stride=4,根据公式:(input_size + 2 * padding - kernel_size) / stride + 1=(227+2*0-11)/4+1=55,得到输出是55x55x96。

    ReLU: 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局部响应归一化: 局部响应归一化层简称LRN,是在深度学习中提高准确度的技术方法。一般是在激活、池化后进行。LRN对局部神经元的活动创建竞争机制,使得其中响应比较大的值变得相对更大,并抑制其他反馈较小的神经元,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LRN的公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为归一化之前的神经元,b为归一化之后的神经元;N是卷积核的个数,也就是生成的FeatureMap的个数;k,α,β,n是超参数,论文中使用的值是k=2,n=5,α=0.0001,β=0.75。

    局部响应归一化的输出仍然是55x55x96。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大小是55x55x48,分别位于单个GPU上。

    **池化:**使用3x3,stride=2的池化单元进行最大池化操作(max pooling)。注意这里使用的是重叠池化,即stride小于池化单元的边长。根据公式:(55+2*0-3)/2+1=27,每组得到的输出为27x27x48。

    1.3-卷积层(C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卷积–>ReLU–>局部响应归一化(LRN)–>池化。

    卷积: 两组输入均是27x27x48,各组分别使用128个5x5x48的卷积核进行卷积,padding=2,stride=1,根据公式:(input_size + 2 * padding - kernel_size) / stride + 1=(27+2*2-5)/1+1=27,得到每组输出是27x27x128。

    ReLU: 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局部响应归一化: 使用参数k=2,n=5,α=0.0001,β=0.75进行归一化。每组输出仍然是27x27x128。

    池化: 使用3x3,stride=2的池化单元进行最大池化操作(max pooling)。注意这里使用的是重叠池化,即stride小于池化单元的边长。根据公式:(27+2*0-3)/2+1=13,每组得到的输出为13x13x128。

    1.4-卷积层(C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 卷积–>ReLU

    卷积:输入是13x13x256,使用384个3x3x256的卷积核进行卷积,padding=1,stride=1,根据公式:(input_size + 2 * padding - kernel_size) / stride + 1=(13+2*1-3)/1+1=13,得到输出是13x13x384。

    ReLU: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将输出其分成两组,每组FeatureMap大小是13x13x192,分别位于单个GPU上。

    1.5-卷积层(C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卷积–>ReLU

    卷积: 两组输入均是13x13x192,各组分别使用192个3x3x192的卷积核进行卷积,padding=1,stride=1,根据公式:(input_size + 2 * padding - kernel_size) / stride + 1=(13+2*1-3)/1+1=13,得到每组FeatureMap输出是13x13x192。

    ReLU: 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1.6-卷积层(C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处理流程是:卷积–>ReLU–>池化

    卷积: 两组输入均是13x13x192,各组分别使用128个3x3x192的卷积核进行卷积,padding=1,stride=1,根据公式:(input_size + 2 * padding - kernel_size) / stride + 1=(13+2*1-3)/1+1=13,得到每组FeatureMap输出是13x13x128。

    ReLU: 将卷积层输出的FeatureMap输入到ReLU函数中。

    池化:使用3x3,stride=2的池化单元进行最大池化操作(max pooling)。注意这里使用的是重叠池化,即stride小于池化单元的边长。根据公式:(13+2*0-3)/2+1=6,每组得到的输出为6x6x128。

    1.7-全连接层(FC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流程为:(卷积)全连接 -->ReLU -->Dropout (卷积)

    全连接:输入为6×6×256,使用4096个6×6×256的卷积核进行卷积,由于卷积核尺寸与输入的尺寸完全相同,即卷积核中的每个系数只与输入尺寸的一个像素值相乘一一对应,根据公式:(input_size + 2 * padding - kernel_size) / stride + 1=(6+2*0-6)/1+1=1,得到输出是1x1x4096。既有4096个神经元,该层被称为全连接层。

    ReLU: 这4096个神经元的运算结果通过ReLU激活函数中。

    Dropout: 随机的断开全连接层某些神经元的连接,通过不激活某些神经元的方式防止过拟合。4096个神经元也被均分到两块GPU上进行运算。

    1.8-全连接层(FC7)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流程为:(卷积)全连接 -->ReLU -->Dropout

    全连接: 输入为4096个神经元,输出也是4096个神经元(作者设定的)。

    ReLU: 这4096个神经元的运算结果通过ReLU激活函数中。

    Dropout: 随机的断开全连接层某些神经元的连接,通过不激活某些神经元的方式防止过拟合。

    4096个神经元也被均分到两块GPU上进行运算。

    1.9-输出层(Output lay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该层的流程为:(卷积)全连接 -->Softmax

    全连接: 输入为4096个神经元,输出是1000个神经元。这1000个神经元即对应1000个检测类别。

    Softmax: 这1000个神经元的运算结果通过Softmax函数中,输出1000个类别对应的预测概率值。

    2-网络参数

    2.1-AlexNet神经元数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整个AlexNet网络包含的神经元个数为:

    290400 + 186624 + 64896 + 64896 + 43264 + 4096 + 4096 + 1000 = 659272

    大约65万个神经元。

    2.2-AlexNet参数数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整个AlexNet网络包含的参数数量为:

    34944 + 307456 + 885120 + 663936 + 442624 + 37752832 + 16781312 + 4096000 = 60964224

    大约6千万个参数。

    设定每个参数是32位浮点数,每个浮点数4个字节。这样参数占用的空间为:

    60964224 x 4 = 243856896(Byte) = 238141.5(Kb) = 232.56(Mb)

    参数共占用了大约232Mb的空间。

    2.3-FLOPs

    FLOPS(即“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每秒峰值速度”),是“每秒所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缩写。它常被用来估算电脑的执行效能,尤其是在使用到大量浮点运算的科学计算领域中。正因为FLOPS字尾的那个S,代表秒,而不是复数,所以不能省略掉。
    FLOPS, 即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是每秒所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缩写:FLOPS)的简称,被用来评估电脑效能.

    FLOPs: 注意s小写,是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的缩写(s表复数),意指浮点运算数,理解为计算量, 可以用来衡量算法/模型的复杂度。
    常用框架的复杂度

    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1TOPS代表处理器每秒钟可进行一万亿次(10^12)操作

    一个MFLOPS(megaFLOPS)等于每秒一佰万(=10^6)次的浮点运算,
    
    一个GFLOPS(gigaFLOPS)等于每秒十亿(=10^9)次的浮点运算,
    
    一个TFLOPS(teraFLOPS)等于每秒一万亿(=10^12)次的浮点运算,(1太拉)
    
    一个PFLOPS(petaFLOPS)等于每秒一千万亿(=10^15)次的浮点运算,
    
    一个EFLOPS(exaFLOPS)等于每秒一佰京(=10^18)次的浮点运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在AlexNet网络中,对于卷积层,FLOPS=num_params∗(H∗W)。其中num_params为参数数量,H*W为卷积层的高和宽。对于全连接层,FLOPS=num_param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lexNet整体的网络结构,包含各层参数个数、FLOPS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对于换算计算量

    • 一般一个参数是值一个float,也就是4个字节

    • 1kb=1024字节

    4 对于各个经典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换算

    以alexnet为例:

    参数量:6000万

    设每个参数都是float,也就是一个参数是4字节,

    总的字节数是24000万字节

    24000万字节= 24000万/1024/1024=228mb

    (2)为什么模型之间差距这么大

    这个关乎于模型的设计了,其中模型里面最费参数的就是全连接层,这个可以看alex和vgg,

    alex,vgg有很多fc(全连接层)

    resnet就一个fc

    inceptionv1(googlenet)也是就一个fc

    (3)计算量

    densenet其实这个模型不大,也就是参数量不大,因为就1个fc

    但是他的计算量确实很大,因为每一次都把上一个feature加进来,所以计算量真的很大

    5 计算量与参数量对于硬件要求

    计算量,参数量对于硬件的要求是不同的

    计算量的要求是在于芯片的floaps(指的是gpu的运算能力)

    参数量取决于显存大小

    6 计算量(FLOPs)和参数量(Params)

    6.1 第一种方法:thop

    详见GitHub开源:https://github.com/Lyken17/pytorch-OpCounter

    计算量:
    FLOPs,FLOP时指浮点运算次数,s是指秒,即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的意思,考量一个网络模型的计算量的标准。

    参数量:
    Params,是指网络模型中需要训练的参数总数。

    使用说明:

    • 第一步:安装模块
    pip install thop
    
    • 1
    • 第二步:计算
    # -- coding: utf-8 --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from thop import profile
    
    # Model
    print('==> Building model..')
    model = torchvision.models.alexnet(pretrained=False)
    
    dummy_input = torch.randn(1, 3, 224, 224)
    flops, params = profile(model, (dummy_input,))
    print('flops: ', flops, 'params: ', params)
    print('flops: %.2f M, params: %.2f M' % (flops / 1000000.0, params / 1000000.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或者:

    from torchvision.models import resnet18
    from thop import profile
    model = resnet18()
    input = torch.randn(1, 3, 224, 224) #模型输入的形状,batch_size=1
    flops, params = profile(model, inputs=(input, ))
    print(flops/1e9,params/1e6) #flops单位G,para单位M
    
    • 1
    • 2
    • 3
    • 4
    • 5
    • 6

    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

    输入input的第一维度是批量(batch size),批量的大小不回影响参数量, 计算量是batch_size=1的倍数
    profile(net, (inputs,))的 (inputs,)中必须加上逗号,否者会报错

    6.2 第二种方法:ptflops

    # -- coding: utf-8 --
    import torchvision
    from ptflops import get_model_complexity_info
    
    model = torchvision.models.alexnet(pretrained=False)
    flops, params = get_model_complexity_info(model, (3, 224, 224), as_strings=True, print_per_layer_stat=True)
    print('flops: ', flops, 'params: ', params)
    
    • 1
    • 2
    • 3
    • 4
    • 5
    • 6
    • 7

    结果:

    AlexNet(
      61.101 M, 100.000% Params, 0.716 GMac, 100.000% MACs, 
      (features): Sequential(
        2.47 M, 4.042% Params, 0.657 GMac, 91.804% MACs, 
        (0): Conv2d(0.023 M, 0.038% Params, 0.07 GMac, 9.848% MACs, 3, 64, kernel_size=(11, 11), stride=(4, 4), padding=(2, 2))
        (1):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27% MACs, inplace=True)
        (2): MaxPool2d(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27% MACs, 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0, dilation=1, ceil_mode=False)
        (3): Conv2d(0.307 M, 0.503% Params, 0.224 GMac, 31.316% MACs, 64, 192, kernel_size=(5, 5), stride=(1, 1), padding=(2, 2))
        (4):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20% MACs, inplace=True)
        (5): MaxPool2d(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20% MACs, 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0, dilation=1, ceil_mode=False)
        (6): Conv2d(0.664 M, 1.087% Params, 0.112 GMac, 15.681% MACs, 192, 384, kernel_size=(3, 3), stride=(1, 1), padding=(1, 1))
        (7):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9% MACs, inplace=True)
        (8): Conv2d(0.885 M, 1.448% Params, 0.15 GMac, 20.902% MACs, 384, 256, kernel_size=(3, 3), stride=(1, 1), padding=(1, 1))
        (9):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6% MACs, inplace=True)
        (10): Conv2d(0.59 M, 0.966% Params, 0.1 GMac, 13.936% MACs, 256, 256, kernel_size=(3, 3), stride=(1, 1), padding=(1, 1))
        (11):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6% MACs, inplace=True)
        (12): MaxPool2d(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6% MACs, 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0, dilation=1, ceil_mode=False)
      )
      (avgpool): AdaptiveAvgPool2d(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1% MACs, output_size=(6, 6))
      (classifier): Sequential(
        58.631 M, 95.958% Params, 0.059 GMac, 8.195% MACs, 
        (0): Dropout(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0% MACs, p=0.5, inplace=False)
        (1): Linear(37.753 M, 61.788% Params, 0.038 GMac, 5.276% MACs, in_features=9216, out_features=4096, bias=True)
        (2):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1% MACs, inplace=True)
        (3): Dropout(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0% MACs, p=0.5, inplace=False)
        (4): Linear(16.781 M, 27.465% Params, 0.017 GMac, 2.345% MACs, in_features=4096, out_features=4096, bias=True)
        (5): ReLU(0.0 M, 0.000% Params, 0.0 GMac, 0.001% MACs, inplace=True)
        (6): Linear(4.097 M, 6.705% Params, 0.004 GMac, 0.573% MACs, in_features=4096, out_features=1000, bias=True)
      )
    )
    flops:  0.72 GMac params:  61.1 M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6.3 第三种方法:pytorch_model_summary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from pytorch_model_summary import summary
    
    # Model
    print('==> Building model..')
    model = torchvision.models.alexnet(pretrained=False)
    
    dummy_input = torch.randn(1, 3, 224, 224)
    print(summary(model, dummy_input, show_input=False, show_hierarchical=Fals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结果:

    ==> Building model..
    -----------------------------------------------------------------------------
               Layer (type)         Output Shape         Param #     Tr. Param #
    =============================================================================
                   Conv2d-1      [1, 64, 55, 55]          23,296          23,296
                     ReLU-2      [1, 64, 55, 55]               0               0
                MaxPool2d-3      [1, 64, 27, 27]               0               0
                   Conv2d-4     [1, 192, 27, 27]         307,392         307,392
                     ReLU-5     [1, 192, 27, 27]               0               0
                MaxPool2d-6     [1, 192, 13, 13]               0               0
                   Conv2d-7     [1, 384, 13, 13]         663,936         663,936
                     ReLU-8     [1, 384, 13, 13]               0               0
                   Conv2d-9     [1, 256, 13, 13]         884,992         884,992
                    ReLU-10     [1, 256, 13, 13]               0               0
                  Conv2d-11     [1, 256, 13, 13]         590,080         590,080
                    ReLU-12     [1, 256, 13, 13]               0               0
               MaxPool2d-13       [1, 256, 6, 6]               0               0
       AdaptiveAvgPool2d-14       [1, 256, 6, 6]               0               0
                 Dropout-15            [1, 9216]               0               0
                  Linear-16            [1, 4096]      37,752,832      37,752,832
                    ReLU-17            [1, 4096]               0               0
                 Dropout-18            [1, 4096]               0               0
                  Linear-19            [1, 4096]      16,781,312      16,781,312
                    ReLU-20            [1, 4096]               0               0
                  Linear-21            [1, 1000]       4,097,000       4,097,000
    =============================================================================
    Total params: 61,100,840
    Trainable params: 61,100,840
    Non-trainable params: 0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6.4 第四种方法:参数总量和可训练参数总量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from pytorch_model_summary import summary
    
    # Model
    print('==> Building model..')
    model = torchvision.models.alexnet(pretrained=False)
    
    pytorch_total_params = sum(p.numel() for p in model.parameters())
    trainable_pytorch_total_params = sum(p.numel() for p in model.parameters() if p.requires_grad)
    
    print('Total - ', pytorch_total_params)
    print('Trainable - ', trainable_pytorch_total_param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输入数据对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的影响

    # -- coding: utf-8 --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
    from thop import profile
    
    # Model
    print('==> Building model..')
    model = torchvision.models.alexnet(pretrained=False)
    
    dummy_input = torch.randn(1, 3, 224, 224)
    flops, params = profile(model, (dummy_input,))
    print('flops: ', flops, 'params: ', params)
    print('flops: %.2f M, params: %.2f M' % (flops / 1000000.0, params / 1000000.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输入数据:(1, 3, 224, 224),一张224*224的RGB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输入数据:(1, 3, 512, 512),一张512*512的RGB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输入数据:(8, 3, 224, 224),八张224*224的RGB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相关阅读:
    Pandas数据分析:快速图表可视化各类操作详解+实例代码(一)
    桌面应用开发有哪些主流框架?
    day49【动态规划】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问题
    15:00面试,15:08就出来了,问的问题有点变态。。。
    【物理应用】水下浮动风力涡轮机的尾流诱导动态模拟风场附matlab代码
    Hbase安装(保姆级)---------yarn逻辑解析
    一比一还原axios源码(三)—— 错误处理
    2、树相关算法
    【Android】带下划线的TextView
    解决Permission is not allowed后基于Ubuntu23.04安装配置docker与docker-compose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589455/article/details/12726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