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你理解“留存”的重要性,在开讲之前,我们先聊一下,用户的三个来源。
产品的用户一般有三个来源:新增用户、沉默唤醒用户和留存用户。
新增用户主要来自各种外部渠道的拉新获客。但现在的拉新成本越来越高,在 2020 年 Q3,天猫的获客成本已经飙升至每新用户 1158 元;并且新用户的水池也越来越小,早在 2019 年 Q4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月活设备首次出现下降。
沉默用户的唤醒也同样不乐观,当用户已经沉默,意味着用户可能已经脱离产品生态,难以有效触达,或者用户已经转移到竞品,更难以拉回。
所以,维持住现有的活跃用户是进行用户运营的重点。
维持住现在的活跃用户,我们把它叫作留存。留存率是重要的长尾指标,并且留存用户的长尾价值也非常高,原因有以下几点:
留存,意味着用户对产品产生较强的认可和黏性,这种认可和黏性的持续时间很长,也就是用户习惯一旦培养起来,用户一般不会轻易离开产品;
留存,意味着在用户生命周期能产生更多盈利与贡献,因为用户留存的频次越高、留存的周期越长,它可能带来的收入贡献也就越多;
留存用户,意味着是产品的忠实用户,它们更有意愿进行传播和分享产品的服务和价值,所以我们会基于留存用户来进行私域运营和裂变传播。
综上可见“留存指标”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留存类指标是表述用户对于产品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考察产品运营效果的重要指标。它也通常被认为是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用户运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留存类指标非常多,我们潜意识会认为“留存”指的就是用户留存,常用的也就是次日留存、7 日留存、次周留存、次月留存这种表述方式,但这两者是完全错误,这是对“留存”的不全面解,下面我就来讲一讲如何准确理解“留存”。
留存指标的准确定义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目标客群、考察周期和事件口径。
留存类指标首先需要明确指出目标客群,这个和其他指标不太一样,不同客群的留存指标差异极大。以某金融 App 为例,其“新增用户”的次月留存率为 45%,而其“活跃用户”的次月留存率为 78%。
其次需要明确留存的考察周期,没有考察周期的留存类指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通常考察周期与具体业务特点息息相关,运营商、银行类的产品一般考察月留存,内容类产品一般考察次日留存和 7 日留存。
最后是事件口径,也是最最重要的。需要通过事件口径来明确考察的是,留存率还是留存用户量?是业务留存、行为留存还是贡献留存?
事件口径是指留存类指标的业务定义,又可分为指标类型和业务口径。其中指标类型,一般分为留存率和留存用户量,常用留存率来分析用户留存的情况,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重点说一下业务口径,它可分为以下三类。
是指用户使用过某个功能或办理过某项业务等,例如用户查询银行卡余额、用户兑换积分等。
例如,要计算微信朋友圈的留存,这就是典型的业务留存。首先需要明确微信朋友圈留存的口径,是浏览朋友圈就算,还是必须要发布朋友圈才行?这里我们假定,只要用户进入朋友圈浏览即可,然后确定统计周期,于是完整的朋友圈留存定义如下。
在 [2021年1月14日] 到 [2021年1月16日] 期间的 [活跃用户],在 [点击朋友圈事件 ID] 后的 [七天内] 还 [点击朋友圈事件ID] 的用户数量。
是指用户产生过某个特定行为,例如启动应用、点击首页、使用时长超过 3 分钟等。
例如,要计算使用时长超过 3 分钟这部分客群的留存,就是典型的行为留存。行为已经明确,只需要再明确统计周期即可,于是完整的留存定义如下。
在 [2021年1月14日] 到 [2021年1月16日] 期间的 [活跃用户且停留时长大于等于300秒],在 [启动应用] 后的 [七天内] 仍然 [停留时长大于等于300秒] 的用户量 。
是指用户生产或消费过内容、商品等,例如用户发表过 3 篇文章,用户上传过2个视频,用户付费超过 100 元,用户复购率超过 10 %。
这里多说一点复购率,复购率是电商行业考察用户贡献留存的核心指标。
体现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复购是用户主动发起的,是用户主动告知产品自己的消费特征,是用户画像中消费兴趣的重要补充。
复购率体现了用户对平台的认可和黏性。因为电商产品平台属性极重,即本身不承载商品品牌的价值,而同一品牌的商品可能同时出现在不同的电商平台,所以考察复购率可以直接评估用户对于该平台服务的认可程度。
不同品类的复购率差异巨大,各个品类通常拥有自己独特的复购率时间周期。
在一些用户行为分析的产品中,留存分析有时候会这样定义:
今天 [事件口径] 的新增用户在接下来的 [7 天内] 退出 App 的用户占比。
其实,这样的定义是错误的。
而正确的定义应该类似于:今天启动 App 的新增用户在接下来的 [7 天内] 启动 App 的用户占比。
原因在于,留存的本质是用过 A,过了一段时间后又用 A。所以,留存的 [事件口径] 在同一个留存类指标中必须是唯一,且前后一致。
例如,某些行为分析平台的留存是这么定义的:
在 [2021年1月14日] 到 [2021年1月16日] 期间的 [新增访客],在 [启动应用] 后的 [一天] 还 [退出应用] 的留存率为 35%,如下图所示。
上图是“新增用户”,默认为当天第一次启动产品,那么留存的口径是“启动”,所以在之后的使用中必须选择“启动应用”,才能计算留存。
如果“新增用户”这里你自行创建了客群,例如“已付费客户”,那么口径就是“已成功付费”,所以在之后的使用中必须重新选择下拉选项,一般会有自定义事件的选项,然后把已成功付费的事件埋点 ID 填进去。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强调留存是要计算前后两个事件的,务必保证前后两个事件的一致。
留存类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因为留存类指标是典型的“被动型指标”。被动型指标是指用户的特征不会主动产生对应的运营数据,必须由产品运营团队进行主动分析。
我们熟知的注册、活跃、付费、分享传播等,以及用户点击、使用功能等都是主动型指标,都是由用户主动行为产生的。而留存类指标是被动感知,只有当用户不在留存时才会发现,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来分析,运营周期一般比较长,指标反馈速度很慢,所以运营难度较高。
这里的道理很浅显,用户可以主动告诉产品运营团队“我注册成功了,你们可以运营我了”,而不会说“我卸载产品了”;用户也可以主动告知“我是用了 XX 功能”,而不会说“我没使用 XX 功能”。
等我们发现留存下降,用户早已离开产品不知道多久了。所以,留存的运营主要针对当前活跃的用户提升活跃,以及短期内流失的用户尝试挽回,即所谓流失预警和沉默唤醒。
流失预警和沉默唤醒的打法很相似,区别仅是在不同的用户生命周期,这里仅以流失预警为例深入探讨。
至于沉默唤醒,你可以参看《16 | 活跃(下): 如何通过用户分层进⾏沉默唤醒?》
流失是用户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用户一旦流失,我们可以非常悲观地认为用户已经走了,回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与其等用户与我们分手了才去追回,不如在用户还和我们保持热度的时候,除了正常的维系外,顺便预测下可能的流失概率,以便我们提前做干预。
【流失预警流程】
一般做流失预警的流程是:训练流失预警模型 - 挖掘高流失脱落点 - 配置维系活动。
训练流失预警模型,目的是计算某个用户在未来制定周期(例如 1 个月)的流失概率。我们将过往已流失的用户特征(训练集)灌入模型(决策树、逻辑回归等),通过模型来提取流失用户的共性特征(年龄、性别、业务偏好、行为偏好等),然后再抽取一部分流失用户(验证集)去验证模型的准确率是否可用。
挖掘高流失脱落点,目的是看流失用户离开产品前,最后使用了哪些功能,以及停留在哪些页面,这些“最后的功能或页面”,我们就叫脱落点,意味着这是能够挽留用户最后的边界。
配置维系活动,即当活跃用户的流失概率达到模型的阈值时,或用户多次命中脱落点,可以制定专家规则来自动触发一些通用的维系活动,常见的是发券、赠积分、老客感恩权益等。同时后台将这部分高流失概率的用户自动转移到对应的运营团队中,再进行更深入的特征分析,从而进行一些高优先级的运营活动。
留存类指标既可用作北极星指标,也可用于伴随指标,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业务诉求。
用作北极星指标
留存类指标用作北极星指标,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长期及之后的阶段,意味着整个战略方向开始关注用户质量,前文我们讲过用户仅活跃无留存,事实上对于产品而言毫无价值。
用作伴随指标
多数场景下留存都作为北极星指标的伴随指标来使用。常见的就是新增用户作为北极星指标,新用户的次日留存率作为伴随指标,用来考察新增用户的质量。如果新用户的次日留存很低,基本可以判断新增用户的质量很差,或不是产品的目标客群,需要重新调整获客策略。
讲到这里,相信你已发现,注册、活跃和留存就是产品运营的核心流程,任何产品一定是先有注册、再有活跃、最后留存,通过考察注册-活跃率、活跃-留存率就能够在较为宏观的层面对产品、用户有一个初步认知。
如果你想从这个大框架逐步细化,并且拥有自己日常可以用的指标体系来评估业务运营情况,我将在下节课讲解如何搭建自己的指标体系。
最后留个互联网的灵魂拷问:什么是流量?什么是留量?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区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于拉勾教育/专栏课程,你有什么想吐槽的吗?或者你还有什么想要学习的产品/运营知识吗?让我们通过 9 道选择题了解你吧~将随机抽取 5 名用户赠送专栏~
流量是涌入了多少人,留量是最后留下了多少人
流量,来了。留量,来了没走。流失,来过。
流量是水龙头的水,留量是接进自己池子并且从排水口流剩下的水
为啥没有一个班群可以交流学习?也没人指导呢?
有班群的哦,同学可以在“已购课程”页面中,看到“添加专属社群”,然后点击,按照流程即可加入微信班级群。磊叔已经在班级群中做了几次经验分享和问答交流活动了哦~
通过流失预警模型,训练出来的潜在流失用户,作为运营,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再分类,配置不同的活动呢?
笼统的说可以做以下几件事:对高流失概率的用户,提前进行高优先级的监控,并下发维系活动;在高流失的脱落点和页面,增加挽留策略和营销活动;对小部分漏网之鱼,制定专家规则做自动化召回策略。
我的愚见流量:活跃用户数量✖用户时长留量:提升流量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great!good job
我的理解:流量:在指定周期内总共有多少人访问留量:在流量的指定周期内,总共有多少人多次访问,当充足访问次数达到设定的要求时,可认为其由流量转化为留量
说的没错!留量的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