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网络——绪论


    6个章节,外加实验和复习课时。题目来自于题库,重在理解+翻译。

    1. 概述
    2. 物理层
    3. 链路层
    4. 网络层
    5. 传输层
    6. 应用层
    7. 复习课
    8. 实验课

    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1 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 数字化、网络化 信息化 ,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网络 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Ø 第一代  以主机为中心
    Ø 第二代  以通信子网为中心
    Ø 第三代  ISO/OSI-RM Internet
    Ø 第四代  新一代网络

    第一代: 以主机为中心,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单个主机为中心的星形网,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利用中心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其余终端都不具备自主处理能力。

    例子:早期的飞机订票系统、银行储蓄系统等。

     第二代:以通信子网为中心,是计算机到计算机的连接

    Ø 网络结构从“主机-终端” 转变为“主机-主机”;
    Ø 采用报文分组交换方式,主机都处在网络的外围;
    Ø 通信任务从主机中分离,由专门的接口信息处理机( 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 IMP )来完成;
    Ø 典型的代表是目前 Internet 网的前身 ARPNET

    第三代: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Ø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
    各个厂商各自开发自己的产品,产品之间不能通用;
    各个厂商各自制定自己的标准,不同的标准之间转换非常困难。
    Ø 一些大的计算机公司纷纷提出了各种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厂商标准:IBM 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1974
                            DEC 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1975

    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SO

    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国际标准化问题,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ISO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 简称OSI参考模型  (1983年)

    TCP/IP 协议 (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 )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所有厂家都支持,Internet 采用TCP/IP体系结构   (1974年最初定义, 1985年改进)

    第四代新一代宽带网络. 计算机网络向全球网络互连 、高速、智能化、多媒体方向发展

    Ø 美国的超宽带网络服务、下一代 Internet NGI )和 Internet2
    Ø 欧盟的 GEANT 6NET 等;
    Ø 我国的高速互联实验网络 NSFCNET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Ø 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 互相连接的 自主的 / 自治的( autonomous 计算机的集合。
    Ø 完整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利用 通信设备和链路 将分散在不同地点且 具有独立功能的 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通过 网络协议和软件 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就是将分布在不同 地理位置 ,具有 独立功能 的多台计算机,通过 通信线路 通信设备 相互连接起来, 辅以 网络软件 进行控制, 进行 数据通信 ,实现 资源共享

     

    定义涉及到以下问题:

    Ø 各计算机是 独立自主的 ,具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其运行不依赖于其他计算机;   
    Ø 计算机之间的连接 需要有一条通信链路 以及必要的 通信设备 。主要的 通信线路 传输介质 ( 有线、无线)、 通信设备(网卡、路由器等);
    Ø 计算机之间能够利用各种 网络 软件( 网络协议 进行相互通信, 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使用户能够共享网络中的所有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与Internet

    Ø 计算机网络

    自主计算机的互连集合。

    Ø 分布式系统

    是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软件系统,用户向系统递交一个

    任务后,由操作系统来安排任务的完成。

    区别:由谁来发起传送,是用户还是系统?

    共同点:资源共享。

    Ø Internet (因特网)

    是“网络的网络”,由许多网络构成的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Ø 完整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利用 通信设备和链路 将分散在不同地点且 具有独立功能的 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通过 网络协议和软件 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主机( Host
    通信子网( Communication Subnet
    通信设备-用于转发数据包 ( 如路由器、交换机 )
    通信链路-传输介质
    通信协议

    计算机网络从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数据通信 最基本的功能
    数据的传送和发布:文件传输、 IP 电话、 email 、视频会议、信息发布、交互式娱乐
    资源共享
    共享 软件、硬件、数据 / 信息
    高可靠性
    通过网络备份存放提高信息可靠性
    高系统处理能力
    分布与协同处理,多计算机并行处理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主要的是以下几种:

    § 根据网络所使用的 传输技术 分类;
    § 根据网络的 覆盖范围与规模 分类;
    § 根据网络的 拓扑结构 分类;
    § 按网络的 传输介质 分类 
    1. 按网络传输技术进行分类
    Ø 目前普遍采用的传输技术有两种:
    广播式链接
    点到点链接

       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也可以分为两类:

    广播网络 ( broadcast networks
    点到点网络( point-to-point networks
    l 点到点网络 (point to point networks)
    ü 由许多连接构成,每一个连接对应于一对机器。
    ü 为了将一个包从源端传送到目的地,通常存在多条不同长度的路径。

    一般的原则:

    Ø 小规模的、地理位置局部化的网络倾向于使用广播传输模式;
    Ø 大规模的网络通常使用点到点传输模式。
    l 广播网络 (broadcast networks)
    只有一个通信信道,网络上所有的机器都共享该信道。
    在机器之间传递的是包 (packet) ,任何一台机器发送的短消息都可以被其他所有的机器接收到。
    在数据包里包含一个地址域,目标机器通过检查该地址域来判断是否是发送给它的包,如果是发给它的,就进一步处理;不是,则忽略丢弃该数据包。

     

    按覆盖的地理范围进行分类

    局域网LAN

    范围: 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 <1Km. 它适用于公司、机关、校园、工厂等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终端与各类信息处理设备连网的需求 , 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
    传输技术: 采用广播技术共享传输媒介传送,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 10Mbps 100Mbps 10GMbps )、低误码率、低延迟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拓扑结构: 总线型 环型

    城域网MAN

    城域网是传送距离介于 LAN WAN 之间(通常是一个城市)的一种高速网络;---“大型的 LAN”
    城域网在技术上与局域网相似。

    例子:有线电视网

    广域网(WAN 

    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
    覆盖的地理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它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 i nternet/internetwork :一组相互连接起来的网络

         因特网Internet:特定的、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

    互联网的组成形式:通过一个 WAN 将多个 LAN 组织起来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Ø 拓扑学( Topology )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是从图论演变而来。拓扑学首先把实体抽象成与其大小、形状无关的点,将连接实体的线路抽象成线,进而研究了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

    Ø 网络的拓扑结构 是指抛开网络中的具体设备,用点和线来抽象出网络系统的逻辑结构

    总线型结构

          由一条总线连接若干个结点所形成的网络称总线型网络。总线型网络采用广播通信方式,即由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可被网络上的多个结点所接收。作为总线的通信线路可以是同轴电缆,也可以是光缆等。

    总线型结构应用广泛,其突出的特点为:

     1)结构简单,可扩充,性能好;

     (2)网络的可靠性高,结点间响应速度快,共享资源能力强;

     (3)网络的成本低,设备投入量少,安装使用方便;

     (4)总线的性能和可靠性对网络有很大影响。

     

    星型结构

          以中央结点为中心,把若干外围结点连接起来的网络称星型结构,如图所示。星型结构中,中央结点对各外围结点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星型结构的特点是:

       (1)建网容易,扩充性好,控制简单;

       (2)只要中央结点不出现故障,系统的可靠性较高;如果中央结点出现故障,则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树型结构

          树型结构是指联网的各计算机按树形结构组成,树的每个结点都是计算机,如图所示。在树型结构的网络中有多个中心结点,形成一种分级管理的集中式网络,适用于各种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分级数据传送的场合。

          其优点是连接容易,管理简单,维护方便。缺点是共享能力差,可靠性低。

     

     

    环型结构

          环型拓扑结构如图所示,它由通信线路将各结点连接成一个闭合的环。环型结构网络结构简单,环中各结点地位相等,建网容易,能实现数据传送的实时控制,但网络的可靠性较差。

     

    网状型结构

          网状型拓扑结构如图所示,这种结构的各结点通过传输线相互连接起来,并且任何一个结点都至少与其他两个结点相连。所以网状结构的网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其实现起来费用高、结构复杂、不易管理和维护。

     

     

    混合型拓扑结构

          从上面的介绍可知,每一种拓扑结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一般来说,一个较大的网络都不是单一的网络拓扑结构,而是由多种拓扑结构混合而成,充分发挥各种拓扑结构的特长,这就是所谓的混合型拓扑结构。

     

    4、按网络的传输介质分类

    Ø 有线网

       有线网络是指采用有形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组建的网络。

    Ø 无线网

     

    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由于计算机网络功能越来越强,结构越来越复杂,给设计者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采用了“ 分层 ”的思想,“分层”可将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若干较小的局部问题,而这些较小的局部问题就比较易于研究和处理。
    一般人们采用“层次结构”的方法来描述计算机网络,即: 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功能是分层次的。

     

    分层的特点: 

    简化网络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可以更加方便地适应网络技术和应用需求变化;
    提供一种更为模块化的设计。

     

    各层的设计问题:

    ü 编址机制( addressing
    ü 错误控制( error control
    ü 流控制( flow control
    ü 多路复用 / 解复用( multiplexing/demultiplexing

     

    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

    Ø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如: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等。---“怎么讲”
    Ø 语义      控制信息的内容,需要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讲什么”
    Ø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如,速度匹配、排序等。

     

    (layer)
    协议 (protocol)
    服务 (service 或业务 )
    接口( interface)

         原语(primitive)

     

    协议的复杂性

    协议必须将 各种 不利的条件事先都估计到,而不能假定一切情况都是很理想和很顺利的。
    应当注意:事实上难免有 极个别的 不利情况在设计协议时并没有预计到。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协议就会失败。因此实际上协议往往只能应付 绝大多数 的不利情况。

     

    服务类型有4种:

    Ø 面向连接与确认服务 ---页码页序列、远程登录
    Ø 面向连接与不确认服务 ---数字化的语音(电话)
    Ø 无连接与确认服务 ---挂号信
    Ø 无连接与不确认服务 ---电子垃圾邮件

        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通信要求,决定选择不同的服务类型。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下层可以向上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connection-oriented service)

              无连接服务(connectionless service)。

     

    面向连接服务(connection-oriented)

    Ø 类似 电话服务
    Ø 每次数据传输要经过 连接建立 数据传输 释放连接 三个过程;
    Ø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数据单元不携带目的地址,而使用连接号;
    Ø 面向连接服务的传输 类似传输前先建立起一个通信管道,发送者在一端放入数据,接收者从另一端取出数据;
    Ø 面向连接的传输,其收发数据的 顺序不变 ,传输可靠性好,但是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connectionless)

    Ø 类似 邮政服务
    Ø 无连接服务中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连接建立、数据传输与释放连接的三个过程;
    Ø 无连接服务的每个分组都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地址,各分组在系统中是独立传送的;
    Ø 不保证分组的顺序和正确性。数据分组传输过程中,目的节点接收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和丢失的现象;
    Ø 无连接服务的可靠性不好,但是协议相对简单,通信效率较高。

     

    确认和重传机制

    每一个服务可以用一个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来表述其特征。

    网络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 —— 可靠性
    连接 并不意味可靠,可靠要通过确认、重传等机制来保证。

     

    确认 是指 接收节点 在正确地接收到每个分组后,向发送节点发回接收分组的确认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发送节点没有接收到接收节点的确认信息,就认为该数据分组发送失败,发送节点将重新发送该数据分组;

    确认和重传机制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是它需要制定较为复杂的确认和重传协议,并且需要增加网络额外的通信负荷,占用网络带宽,同时会造成延迟。

     

    Ø 一个服务通常是由一组原语( primitive )操作来描述的,用户进程通过这些原语操作可以访问该服务。
    Ø
    Ø 原语的作用:
    告诉 服务 要做些什么

    用户进程报告对等实体做了些什么

     

    常用原语有:

     请求( Request ):表示某实体希望开始调用服务做事;
     指示( Indication ):表示某实体被通知有事件发生;
     响应( Response ):表示某实体对事件做出响应;
     确认( Confirm ):表示对发回响应的确认。

     

    服务
    涉及同一系统的相邻两个层次之间的接口,定义了下层可以为上层执行的操作,但没有说明这些操作如何完成。
    服务是“垂直的” ,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上层通过与下层的服务原语的交换来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
    涉及不同系统上的对等实体之间发送的分组,定义了这些实体间通信所要遵循的规则,如数据包的格式及含义等。对等实体使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
    协议是“水平的” ,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

     

    Ø 1974 Kahn 定义了最早的 TCP/IP 参考模型;
    Ø 20 世纪 80 年代 Leiner Clark 等人对 TCP/IP 参考模型进一步的研究;
    Ø TCP/IP 协议一共出现了 6 个版本,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版本 4 ,它的网络层 IP 协议一般记作 IPv4 ;版本 6 的网络层 IP 协议一般记作 IPv6 (或 IPng,  IP next generation ), IPv6 被称为下一代的 IP 协议。

     

    TCP/IP协议是一组协议的总称,包括:

    IP ( 即互联网层 )

    IPICMPARPRARPOSPF等。

    TCP ( 即传输层 )

    TCPUDP等。

    应用层:

                            FTP、SMTP、SNMPHTTPDNS

     

    相同点:OSITCP/IP模型的比较

    相同的

    1. 都是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

    2.  两者都有功能相似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

     

    不同点:

    1. OSI模型中,严格地定义了服务、接口、协议;

        在TCP/IP模型中,并没有严格区分服务、接口与协议。

    2. 模型的通用性:

            OSI     :先有模型,后出现协议--模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TCP/IP:先有协议,后出现模型

    3. 层数:

           OSI      7

           TCP/IP4

    4. 通信服务类型:

           OSI模型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在传输层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模型在网络层只支持无连接通信,但在传输层有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两种协议可供用户选择。

     三、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速率
    带宽
    吞吐量
    时延

     

    速率 数据率 (data rate) 比特率 (bit rate) 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速率的单位是 b/s ,或 kb/s, Mb/s, Gb/s

     

    带宽 (bandwidth) 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现在 带宽 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 最高数据率 的同义语,单位是 比特每秒 ,或 b/s (bit/s) 。   

     

    宽带线路:可通过较高数据率的线路。
    宽带是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在目前,对于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用户线来说,每秒传送几个兆比特就可以算是宽带速率。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宽的增大而变窄

     

    宽带和窄带线路:车速一样 

    宽带线路:车距缩短

     

    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 使得吞吐量往往远小于介质本身可以提供的最大数字带宽。
    吞吐量以比特 / 秒或字节 / 秒表示。

     

    时延是指数据从一个网络(或一个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发送时延 (传输时延 )

        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介质所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一定距离所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我们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 发送速率 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 传播速率
    提高链路带宽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 相关阅读:
    Python入门 | 输入语句的细节
    MySQL表的约束
    同一台电脑安装两个版本的idea
    深入理解JVM虚拟机第三篇:JVM的指令集架构模型和JVM的生命周期
    02-Zookeeper实战
    使用 Spacesniffer 找回 48G 系统存储空间的总结
    有关 ThreadLocal 的一切
    Impala常用时间转换函数
    cesium 一些功能
    贪心算法与活动选择问题和背包问题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4377763/article/details/12681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