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Q消息队列(四)——RabbitMQ进阶,惰性队列


    一、惰性队列

    1.1 消息的堆积问题

    当生产者发送消息的速度超过了接收者处理消息的速度,就会导致消息在队列中堆积,直到对列存储消息达到上限。之后发送的消息就会变成死信,可能会被丢弃,这就是消息的堆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决消息堆积的两种思路:

    • 增加更多的消费者绑定到同一个队列,增加处理速度,就是前面文章中的work queue模式
    • 扩大队列的容量,提高堆积消息的能力
      但是为了提高容量将消息放在内存中是不行的。

    1.2 惰性队列

    从RabbitMQ3.6.0版本开始,就增加了Lazy Queue的概念,也就是惰性队列。惰性队列的特征如下:

    • 接收消息后将消息直接存入磁盘,而不经过内存
    • 消费者需要消费时才会从磁盘中读取,并加载到内存中
    • 支持百万条消息的存储

    1.2.1 基于命令行设置lazy-queue

    而要设置一个队列为惰性队列,只需要在声明队列时指定x-queue-mode属性为lazy即可。可以通过命令行将一个运行中的队列修改成为惰性队列

    rabbitmqctl set_policy Lazy "^lazy-queue$" '{"queue-mode":"lazy"}' --apply-to queues  
    
    • 1

    命令解读:

    • rabbitmqctl :RabbitMQ的命令行工具
    • set_policy :添加一个策略
    • Lazy :策略名称,可以自定义
    • "^lazy-queue$" :用正则表达式匹配队列的名字
    • '{"queue-mode":"lazy"}' :设置队列模式为lazy模式
    • --apply-to queues :策略的作用对象,是所有的队列

    1.2.2基于@Bean声明lazy-queue

    @Bean
    public Queue lazyQueue(){
      return QueueBuilder
             .durable("lazy.queue")
             .lazy()  //开启x-queue-mode 模式
             .build();
    }
    
    • 1
    • 2
    • 3
    • 4
    • 5
    • 6
    • 7

    1.2.3 基于@ RabbitListener声明LazyQueue

    @RabbitListener(queueToDeclare = @Queue(
                    name = "lazy.queue",
                    durable = "true",
                    arguments = @Argument(name = "x-queue-mode",value = "lazy")
    ))
    public void listenLazyQueue(String msg){
          log.info("接收到lazy.queue的消息:{}",msg);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1.3 总结

    消息堆积问题的解决方案?

    • 队列上绑定多个消费者提高消费速度
    • 使用惰性队列,可以在mq中保存更多的消息

    惰性队列的优点有那些?

    • 基于磁盘存储,消息存储上限较高
    • 没有间歇性的page-out,性能比较稳定

    惰性队列的缺点有哪些?

    • 基于磁盘储存,消息时效性会降低
    • 性能受限于磁盘的IO
  • 相关阅读:
    文件真实类型识别 - linux c file
    Element UI之Cascader 级联选择器
    C语言字符函数
    Leetcode 429:N叉树的层次遍历
    PLC模拟量和数字量到底有什么区别?
    taro h5 点击页面任意地方关闭弹窗组件 --- findDOMNode 判断点击节点是否属于某个组件
    键盘盲打是练出来的
    python及编程范式
    【k8s】ingress-nginx 启用 geoip2 全流程部署
    vscode的git提交提示commit-msg hook failed (add --no-verify to bypass)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m0_45101736/article/details/12676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