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这里是壹脑云科技圈,我是小伊~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急性压力时,人们一般会有什么表现?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一系列身体反应。
那么在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环境(VR)中,我们也是否会感到压力,这种压力与现实中的相比,是否也会这么真实呢?
牛津大学Marieke Martenss教授于2019在《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It feels re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 stressful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working memory”
文章表明,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感受到的压力和现实中的压力同样真实,但未发现其对工作记忆有影响。
VR 场景可用于诱导生理和心理相关的压力反应,有助于临床治疗和科学实验。
其在实验医学环境中的潜力,既可以作为测试推定的抗焦虑药的模型,也可以作为研究压力如何影响治疗作用的工具。
那么接下来,大家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具体的内容吧!
01
背景
压力反应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压力反应的核心是自主神经系统 (ANS) 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的激活。
ANS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是人们暴露在压力源后最先激活的部分。交感神经让人们处于经典的“战斗或逃跑”状态,身体消耗大量葡萄糖来激活急性压力反应。
同时,HPA系统使得身体产生大量皮质醇,通过分解大氨基酸形成葡萄糖来让身体恢复正常机能。HPA 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在整个身体中具有很大的互补作用,包括压力反应期间的能量动员和血压维持。
此外,另一项测量压力反应的指标是心率变异性 (HRV)。HRV 是心跳间隔长度的波动,对压力源诱发的 ANS 活动变化敏感。
压力反应系统
虚拟现实 (VR) 越来越多地用于调查和治疗心理障碍,例如偏执狂、社交恐惧症和恐高症。VR 的沉浸式特性可以在控制环境的同时进行研究。
然而,要使虚拟现实模拟有效,环境必须足以令人信服,让参与者体验到高度的临场感。
假如VR 情境中产生的压力反应可以达到与现实中相近的程度,那么VR用于研究或治疗的效果将会更贴近于自然环境。
02
实验
Martenss教授招募了28名健康男性参与VR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们的生理指数将会被记录下来,包括唾液皮质醇、α-淀粉酶、血压、脉搏、皮肤电导等,用于评估压力水平。
参与者们还需要完成N-back任务来测量其工作记忆表现。整个实验过程以及所测量的指标种类如图a所示。
图a 实验流程图
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将暴露在电梯外的平台中,对照组则停留在封闭电梯。
控制组会搭乘电梯到达三楼,走出电梯后会看到一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实时镜子。(如图b)
图b 控制组的任务场景
实验组则是通过电梯到达高层建筑的顶楼,走出电梯并来到一个开放式平台边缘上,然后从平台上模拟直接走下去。(如图c)
图c 实验组的任务场景
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的参与者相比,实验组参与者的皮肤电导、脉搏、主观压力和焦虑等级均增加,心率变异性有改变,并且出现皮质醇升高延迟等情况。但工作记忆N-back 性能不受影响。
03
结论
这项研究强调了 VR 用于诱导压力(以及潜在的其他情绪状态)用于治疗和实验目的的效用。
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与控制条件相比,暴露于压力 VR 范式足以引起压力反应的 HPA 轴内的皮质醇水平的变化。该研究为 VR 环境在实验室环境中诱导和模拟急性压力暴露的效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此外,该研究发现,在N-back工作记忆任务中并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与之前一些表明压力影响记忆功能的研究存在不一致。
因此,尽管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压力不会影响年轻健康男性的工作记忆表现,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压力源、压力反应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
“在未来,或许可以使用VR允许个人在受控、安全的环境中体验令人厌恶的环境,作为提供暴露疗法的辅助或替代方式。”Marieke Martenss教授说道,“随着 VR 场景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多样化,并且技术越来越具有成本效益,它在研究和临床环境中的使用可能会相应增加。”
以上就是这篇文献的主要内容了,大家是不是对虚拟现实场景和压力反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
参考文献:
Martens, M. A., Antley, A., Freeman, D., Slater, M., Harrison, P. J., & Tunbridge, E. M. (2019). It feels re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a stressful virtual reality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33(10), 1264-1273.
https://doi.org/10.1177/0269881119860156
内容 | 小伊
排版 | 小伊
校对 | Ting Zhang 喵君姐姐
注:文章为原文献作者观点,不代表壹脑云科技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