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来看web3社交可分为两大模块,一个是身份系统,另一个是数据系统。
身份系统为我们提供唯一可识别ID,数据系统则通过分析链上数据对其进行定义,便于他人快速且低信任成本地识别该ID形象。
那么,社交到底在web2遇到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一定要用web3来解决,以及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本文分为4个部分展开:
依然从身份和数据两方面来看,web2社交存的根本问题有:
从上图来看,红色代表你的生命长度,绿色代表web3链上数据库,黄色代表web2各机构数据库。
我们目前的身份系统是割裂的。在国务系统中的身份证号、邮件系统中的邮箱地址、meta系的user id、腾讯系的weixin ID等,每个产品都要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一套身份系统。
作为用户,我们也面临着使用任何产品都要绑定一次邮箱/手机号、被多平台重复录入身份信息、账号遗忘丢失等问题。
其次,我们的数据被截断式存储在各个中心化数据库中。随着时代推移,主流产品也一直在变化,从早期的博客,到人人网、百度贴吧、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用户足迹和社交关系都只能留存在某个数据库中,不可能在他们之间共享或迁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账号说被删就被删,内容说被封就被封,可以说是作为“数字人”的生死完全被他人捏在手里。
web3有望利用DID和IPFS等技术提供解决方案,好比把每个人的身份证、手机、邮箱、user id等账号从不同系统中拎出来,压缩成一个ID,把内容和社交关系也拎出来,整合到同一个数据库中。
现在web3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我们大可以畅想下未来的去中心化社会是怎样的形态。
在我的预想中,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身份与web2一一对应,但该身份的认证却与面容、指纹等信息无关,每个人的链上形象可随意变换。
同时,这个身份链接着你所有数据,包括所有荣誉证书、活动参与、任职经历、信用记录、内容输出等,甚至还包括你冲过的土狗、sign过的合约、收藏的歌单……你带着所有数据参与到由不同DAO维护的社会模块中去,核验身份——参与交互——留下足迹——带上更多数据。
现状 :
目前大多数DID解决方案,与其说是身份系统,更准确应该说是域名系统。
以钱包地址为单位生成一个身份,该身份可以让用户链接不同的地址、web2账号,但此“链接”也仅仅是前端展示而已,甚至我在某些产品上还可以“链接”上V神的地址,都不用签名,产品形态更像linktree。
长期预想:
DID应该既能继承现有钱包地址的所有功能,还能在身份层面上凌驾于现有地址之上。
好比在你现在所有地址中能“提拔”某个地址为父地址,全权代理其他子地址的资产收发、荣誉和地位、权利和奖励等,基于这样的预想,还能实现更多个性化功能,例如:
重点关注:
受限于跨链、跨生态、隐私保护技术发展,用户短期内是不愿将自己拥有哪些地址暴露出来的,所以短期内DID应该还是绑定单个地址的形式。但DID标准可能出现新的定义,甚至有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出现,能实现类似“父地址”的功能。
信誉系统,也有称声誉系统,更侧重从时间线上看某个ID的历史行为。
现状:
目前大多数与其说是信誉系统,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任务系统。
项目方出于冷启动、活动营销等目的,以NFT以及对该NFT未来叙事为诱饵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参与后便可claim一个徽章。且不说拥有很多徽章的“疯狂打卡人”参与度、参与质量如何,有些徽章的资格审查还基于一些web2的工具/表单,连用户是否参与都无法完全确定。
更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在项目方激励下的行为是否能被视为衡量信誉的因素。
长期预想:
信誉系统对web3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最关键的是,如何确定衡量信誉等级的标准。
首先回应下上一段的内容,信誉标准一定不能只看激励下的行为,而是应该尽可能详尽的把所有链上数据都扒下来,从个体的行为历史中判断他的信誉情况,在数据足够详尽的基础上,再来制定等级标准。
那么又有新的问题了,谁来制定这个标准呢?我认为应该不能由某个组织来定,而由用户自由创建,经过时间和共识来定。
这无关中心化和集权,而是筛选标准千千万万,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有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庞杂的链上数据和逻辑
例如质押池,若以开始质押时间、质押时长、质押金额为轴建立三维坐标系,具体哪个区间的坐标点可被定义为“大户”“早期支持者”“死忠粉”?这时候便可让用户自由创建条件组合,最后使用次数最多的便可视为共识最强的标准。
除此之外,web2信誉如何上链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重点关注:
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些活动的准入门槛不只单看是否持有某个NFT/徽章,而是看历史行为(类似于空投资格条件)。
在数据curation(数据管护)方面,目前已经有相关解决方案了,但短期内实现UX友好的用户侧个性化索引还有难度。用户可参与贡献的动态数据仓库、用户体验友好的索引工具值得关注。
与链上信誉一样,社交图谱也属于数据分析的产物,但它更强调从空间纬度看某个ID发散的网状结构。
现状&长期预想
目前社交图谱还处于早期阶段,且作为图谱的基础节点,DID的发展与社交图谱是互促互进的,现此类项目已经能提供个人信息看板NFT化、关注他人等功能。长远来看,随着web3用户大量涌入,形成规模化的网络效应,更能撬动社交图谱的价值。它作为一个基础设施,不仅能在社交里找到应用场景,从不同角度还能解析出更多实际用途。
从影响力角度看,影响力链条可以跨应用实现社交关系触达与迁移;从金融角度看,社交关系可以作为信用背书;从开发者角度看,社交数据能辅助产品逻辑和架构更合理……
重点关注:
社交类项目还是很看重先发优势的,如何激励开发者、拉流量,繁荣起自己生态的项目值得关注。
除了关注本赛道,web3社交也深受行业发展影响,用户体量、隐私、扩容、数据跨链等因素也值得持续关注,这里列一些思考点和有趣的猜想,供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