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2022年上半年智能驾驶供应链数据报告》,对产业格局、市场发展趋势、细分赛道机会风险等进行了多层次解读。
在智能驾驶板块,2022年上半年的市场态势可以说是调整与增长并存。
今年1-6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搭载前向ADAS(L0-L2级)上险量为416.69万辆(搭载率46.84%),同比上年同期增长11.01%(增速在下滑)。不过,L2级份额占比已经超过50%。
未来几年L2级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2022年1-6月前向 L2级ADAS(含L2+)前装搭载率为26.64%;预计到2025年,L2级及以上的搭载率会提升到50%;与此同时,L2+级开始进入上升通道,预计2024年L2+将成为市场主流方案。
从ADAS供应链格局来看,当前传统Tier1外资巨头依旧是市场主力,电装、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巨头依旧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高工智能汽车研究员认为,预计到2023年传统Tier仍旧处于收获期。
对国产Tier1供应商来说,几大市场变动值得关注。
首先从车市来看,合资品牌依旧是L0-L1级ADAS的搭载主力,这将是未来几年L2级市场的巨大替换升级空间。从数据来看,大众、吉利、日产、长安等几家销量巨头当前的搭载率还在市场平均水平线以下,估计将释放百万辆级的潜在市场空间。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在L0-L1向L2升级替换的市场,将存在两股供应商势力博弈,一是本土供应商,二是传统外资供应商的本地化布局。
无论是对本土供应商还是外资供应商来说,谁能抓住这一波市场周期的红利十分关键,并直接影响未来几年的市场格局走向。
可以看到,在10-20万元区间市场L2级系统供应商方面,除了传统的电装、博世、采埃孚、安波福、大陆集团等外资供应商;但同时,福瑞泰克、智驾科技、毫末智行等在内的多家中国供应商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得益于一方面,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本土化优势,另一方面,在技术迭代上,本土供应商会优先考虑中国特色道路场景,同时借助合规数据的迭代优势。
伴随着电子电气架构快速向集中式进化,域控制器赛道也表现出快速增长势头。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L2级(含L2+)域控制器交付36.92万台,仍处于快速增长通道。从L2升级到L2+/L3市场趋势下,竞争焦点将是大算力域控制器。
未来两年,两大赛道值得重点关注:一是行泊一体,二是舱泊一体。
2022年上半年,同时搭载行车、泊车辅助驾驶的新车上险量为116.38万辆(其中6.12万辆搭载行泊一体系统),同比增长13.69%。这其中,25-4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占比最高,但同时竞争也最为激烈。产品重点在于域控制器。
对于国产供应商来说,一大机会在于10-25万的价格区间市场,核心优势在于成本(性价比优势),瞄准二三线主机厂,以更具性价比的一体化打包方案取胜。
舱泊一体的机会将集中在30万-40万区间的车型市场。同时,这或将是座舱Tier 1进入智能驾驶赛道的机会。
在视觉感知传感器方面,前向摄像头增速下滑,主要原因在于800万像素的量产,价值性价比约束,使得单车前向摄像头搭载量受到影响。
在全景环视方面,目前自主品牌车型的搭载率占比高达72.29%,未来增速受限,后续机会主要看向合资品牌;周视/后视方面,受益高阶智能驾驶,保持高增速;
从市场格局来讲,未来2-3年在传统L0-L2级ADAS领域,由于性价比等因素,将仍以智能一体摄像头为主。供应商仍是传统外资占据垄断地位。
不过,从目前新车定点数据来看,传统外资的市场份额占比在2023年后可能会呈现逐步下滑趋势。
新的机会在于,面向高阶智能驾驶的快速落地,高阶感知系统的解耦趋势,未来摄像头模组+域控制器的方案将会成为市场主要选择。
传统前向雷达进入国产化替代的周期,传统单雷达方案开始被nRnV方案替代,导致前向毫米波雷达搭载量增速出现下滑;
激光雷达正式进入量产周期,并会逐年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交付上车2.67万颗,全年预计超过10万颗;预计到2023年底规模超过150万颗(含定点)。
对于激光雷达和4D成像雷达市场来说,接下来几年的市场风险在于,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模式能否走通?这还需要时间验证。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认为,接下来两年,对国产供应商来说是一个关键发展期。过去一年时间,部分国产供应商已经实现量产落地,接下来的发展重心应该是精准定位核心客户,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的量产上车。
此外,对国产供应商尤其是对初创公司来说,未来几年的核心还在于从做大营收转向提升盈利能力为核心目标,这关乎未来三年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企业不仅需要关注当下的业务与赛道,更需要基于对市场趋势清晰的认知下,形成中长期规划,包括技术产品路线图的明确时间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