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散亚微米聚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P(St-VAc))聚合物微球相关研究:
互贯聚合物网络( the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networks,简称IPN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联聚合物互相贯穿而形成的一种聚合物合金体系["。由于形成IPNs时两网之间的互贯和缠结,使得两组分之间产生了“互迫相容"作用[2,这种作用增强了两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和协同效应,因而使许多网络材料表现出许多独特性能[3]。醋酸乙烯酯(VAC)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单体,有关它的聚合物作为色谱柱的载体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若将其与别的物质合成IPNs体系,经醇解得到含羟基且在整个体系中都能均匀分布的聚合物,它的吸附效果及其亲水性能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以聚苯乙烯为第一网,聚醋酸乙烯酯为第二网相继合成IPNs,并进一步醇解得到含羟基的聚合物。
聚苯乙烯塑料微球聚乙烯醇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粒径416 nm,电泳迁移率-2.69[10^-8 m^2/(V·s)].微球凝并状况测定:在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中加入聚合物水溶液,使微球在室温预吸附聚合物2 h,然后与溶菌酶溶液混合,于25℃恒温2 h后取样测定表观粒径,由表观粒径的变化评价因蛋白吸附诱发微球凝并的程度.絮凝实验:将预吸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微球悬浮液与溶菌酶混合,于37℃恒温24 h后观察絮凝状况,进而判断预吸附聚合物对蛋白吸附的阻抗性能.
蛋白吸附的定量测定:采用高速离心/液相蛋白浓度测定法分析蛋白在聚苯乙烯微球表面吸附后,液相蛋白浓度的下降值,由此推算蛋白吸附量. 结果:①未经处理的聚苯乙烯微球与溶菌酶混合后发生凝并(25℃)和絮凝(37℃),而预吸附聚合物的聚苯乙烯微球与蛋白混合后,25℃时凝并程度减轻,在高温(37℃)时预吸附了低水解度(86%)聚乙烯醇或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微球不发生絮凝.②预吸附了低水解度聚乙烯醇的微球,蛋白吸附量下降了79%,该聚乙烯醇的抗蛋白吸附效果优于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乙烯及水解度为99%的聚乙烯醇.
相关产品
多孔羧基化磁性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硫化镉-聚苯乙烯微球CdS/PS复合微球
量子点碲化镉和银纳米粒子修饰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载CdTe交联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含铕配合物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羧基化磁性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量子点羧基化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核壳量子点/聚苯乙烯荧光微球
聚苯乙烯核-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壳荧光素微球
磺酸官能化聚苯乙烯高荧光微球
玫瑰红B/聚苯乙烯/二氧化硅荧光微球
瑞禧YWX.20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