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是模式识别,把现实的东西抽象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数字。如果一个图片是256色的,那么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都是0到255中间的一个值,这样你可以把一个图像转换成一个矩阵。如何去识别这个矩阵中的模式?
用一个相对来讲很小的矩阵在这个大的矩阵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扫一遍,每一个小矩阵区块内,你可以统计0到255每种颜色出现的次数,以此来表达这一个区块的特征。
这样通过这一次“扫描”,你得到了另一个由很多小矩阵区块特征组成的矩阵。这一个矩阵比原始的矩阵要小吧?那就对了!
然后对这个小一点的矩阵,再进行一次上面的步骤,进行一次特征“浓缩”,用另一个意思来讲,就是把它抽象化。最后经过很多次的抽象化,你会将原始的矩阵变成一个1维乘1维的矩阵,这就是一个数字。
而不同的图片,比如一个猫,或者一个狗,一个熊,它们最后得到的这个数字会不同。
于是你把一个猫,一个狗,一个熊都抽象成了一个数字,比如0.34,0.75,0.23,这就达到让计算机来直接辨别的目的了。
人脸,表情,年龄,这些原理都是类似的,只是初始的样本数量会很大,最终都是通过矩阵将具体的图像抽象成了数字,因为计算机只认识数字。但是抽象的函数,会有所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同。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神经网络伪原创
写作猫。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s)(简称ANN)系统从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至今仅短短半个多世纪,但由于他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等优点,已经在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及系统建模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基于误差反向传播(ErrorBackPropagation)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Multiple-LayerFeedforwardNetwork)(简称BP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所以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建模、函数逼近、模式分类等方面。
目标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的一项传统的课题,这是因为目标识别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模式识别领域中大多数课题都会遇到的基本问题,并且在不同的课题中,由于具体的条件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目标识别的研究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里讨论的是将要识别的目标物体用成像头(红外或可见光等)摄入后形成的图像信号序列送入计算机,用神经网络识别图像的问题。
一、BP神经网络BP网络是采用Widrow-Hoff学习算法和非线性可微转移函数的多层网络。一个典型的BP网络采用的是梯度下降算法,也就是Widrow-Hoff算法所规定的。
backpropagation就是指的为非线性多层网络计算梯度的方法。一个典型的BP网络结构如图所示。我们将它用向量图表示如下图所示。
其中:对于第k个模式对,输出层单元的j的加权输入为该单元的实际输出为而隐含层单元i的加权输入为该单元的实际输出为函数f为可微分递减函数其算法描述如下:(1)初始化网络及学习参数,如设置网络初始权矩阵、学习因子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