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为科普帖,并非焦虑制造帖。旨在让所有父母客观地认识养育学科,引申思考。
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是感觉统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要经历吞咽咀嚼、分辨大小多少、爬行、站立、行走、口头语言、计数发展的关键期。
3-6岁,是孩子感觉统合发展的中级阶段。性格培养、形象视觉发展、学习书面语言、掌握大量语言词汇能力的阶段。
人的各种感觉系统,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必须被统合起来才能使人完整地认识外界。如果这一能力不足,就会造成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学习混乱,产生感觉统合失常的现象。这种学习在婴幼儿时期几乎已经打下了80%的基础。
感统失调是现今社会不得不正面面对的儿童问题,但看完感统失调的原因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深思,是等问题出现时补救来得更快活,还是初期就顺应生命体长成更容易?
补救之所以是补救,就有一定的不可挽回的几率。3岁前感统训练有没有必要?一定有!
但一定是付费的吗?不一定!
只要你敬畏自然养成,敬畏生命的自发成长性,不去截胡孩子的成长机会,鼓励探索,鼓励自理,给他提供“鹰架”。
比如带他去滑滑梯(刺激前庭觉,钻爬并举)、跳蹦床(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讯息,矫正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多去户外感知自然界赋予的一切原始早教(视听嗅味触前庭本体没有一样不被包含)。
又或者是一些记忆力、注意力同步家庭小游戏,比如形象辨别训练(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衣架数量)、快速反应训练(依次念动物或水果名称,听到相关名称拍拍手)等等。
看吧,最珍贵的感统训练机会,都在生活的点滴里,前提是家长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并持之以恒。
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并非知识,知识只是工具。如何吸收、消化、使用知识才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官,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未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
3岁之前,建设好孩子的各项感官基础能力,无论是动作发展还是自理能力培育,充分探索权及试错机会,社会行为规则,都是后期的长线红利,不要揠苗助长,明明可以在生命体初期进行顺应养育,为何要在问题出现后再进行训练补救?
这不是鸡不鸡娃的问题,而是地基的建设问题。
可以精细化养育,没关系!
可以早期迷恋知识性养育,没关系!
反正,有的是金钱和时间去做这场本末倒置的成长实验。
尊重孩子生长规律,或许不会让孩子走得很快,但一定会让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