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哪儿评测:既要便捷、安全和智能,也要颜值:萤石极光人脸视频锁Y3000FV体验评测


    0973b06408bbcea2bae06539ddea42d6.jpeg

    作者 | 智哪儿评测室

    编辑 | 小沐

    出品 | 智哪儿 zhinaer.cn



    刷脸开门,对于智能锁这个类目,已经不再新鲜。每个品牌都在激烈角逐这种无接触式的人机互动,当然实际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而萤石这款产品,为什么特别值得说一说,就是因为萤石是专业的视频技术厂商,它旗下的智能家居摄像机已经成为市场绝对的头部,那么它的人脸视频锁,会有一个怎样的表现,本期评测我们为大家带来一款别具一格的智能锁产品——萤石的Y3000FV极光人脸视频锁,让我们来一一拆解。



    1.
    外观评价


    老规矩,先看外观。这把锁刚拿到的时候,真的是很惊艳,因为它整个的工业设计,非常的独具匠心。从外观设计来看,内外平板式造型,面板简约大气,把对称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e6b892b98d42ef15bdcaf8e56287d19e.jpeg

    视觉效果上,内外面板呈现一种悬浮效果,表面采用肤感细砂纹理,高级感直接拉满。正面部分,数字按键为隐藏式,只有触摸才会点亮,所以看上去十分简约、通透。要注意,这款产品是没有指纹读头的,它只能通过人脸识别、密码、机械钥匙以及远程开锁等几种方式解锁。舍弃指纹模块,一方面让室外面板部分走向了真正的极简风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萤石对于智能锁的思考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现在的智能锁就是指纹锁演变而来的,那么指纹模块的舍弃说明智能锁已经进化为新的物种。

    37b2dfaeddf541f0ecbf4c8bffc35208.jpeg

    室内部分同样具有极简风格,只有两个按钮:一个解锁按键,一个机械旋钮。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解锁按键面积很大。智能锁一定要简单好用,而不是为了过分追求美观来牺牲易用性。

    此外,这款产品采用了萤石自研的全自动锁体,锁舌的回收力度非常大,保证了产品的解锁性能。这样在遭遇门变形等特殊情况,仍可以正常解锁。关于这一点,在此前北斗星的评测中,我们已经做过测试。


    2.
    核心功能

    接下来,我们就重点说说它的核心功能——人脸解锁。首先在硬件配置上,极光人脸视频锁可以说是绝对的行业标杆。3D人脸识别模组、1080P摄像头视频模组、5.8G厘米波雷达监测模块、850nm红外补光灯等,让你见识了什么叫专业视频技术厂商。当然,这一套组合拳的背后,还有萤石自研的AI算法、AI芯片双核CPU的加持。对于身高在1.2米-2米之间的用户,极光人脸视频锁均可以做到极速识别。

    9f57a8db90e580fdfeefd810d7948087.jpeg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产品的识别算法具有自适应和自主学习能力,用户每次刷脸开门的时候,都能自主并且动态捕捉面容、造型和环境变化。而人脸信息只存储于本地,不上传云端,严格保护个人隐私。

    4cbd7c05aed8f3b1e2ccd15aeeec79d0.jpeg

    我们也实际测试了它的人脸识别能力。结果显示,萤石极光人脸视频锁Y3000FV在人脸识别速度、准确度安全性等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尤其是在应对不同的光线和环境的时候,其识别性能发挥得非常稳定。

    我们也测试了萤石云视频APP远程控制的相关体验。在远程视频查看这个功能上,Y3000FV画质非常优秀,无论是强光、弱光环境,都能为用户带来清晰的画面输出。这一点,是萤石的基本功。


    3.
    综合评价

    萤石极光人脸视频锁Y3000FV,是萤石对于智能锁这个产品类目提出的新的产品力要求。它直接舍弃指纹模块,将3D人脸识别做到极致,这其实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定义。

    当很多的品牌在做加法的时候,萤石选择了做减法。让技术更聚焦、更垂直、更有力,把内功修炼好,让产品实力说话。说实话,这款产品是我们见过的所有智能锁中,最具消费电子属性的一款产品,它没有被智能锁既有的一些条框束缚,而是在工业设计和功能设计上,建立了一套新的准则。

    好用、简单、耐看,是我们对萤石极光人脸视频锁的最中肯的评价。


  • 相关阅读:
    替换Series中的值replace()函数
    前沿重器[36] | ACL23-基于检索的大语言模型-报告阅读
    刷题笔记22——二叉搜索树BST
    振弦采集模块复位( 重启)及恢复出厂设置
    126. 单词接龙 II
    探索网络世界:常见应用程序详解与实战演练
    jmeter-进阶02
    【敬伟ps教程】制图操作
    Transductive Learning 和 Inductive Learning
    Macleod中的偏振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zhinaer/article/details/126544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