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邦彦。2021年4月29日,福岛邦彦(KunihikoFukushima)获得2021年鲍尔科学成就奖。
他为深度学习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最有影响力的工作当属「Neocognitron」卷积神经网络架构。
其实,熟悉这位JürgenSchmidhuber人都知道,他此前一直对自己在深度学习领域的早期原创性成果未能得到业界广泛承认而耿耿于怀。
1979年,福岛博士在STRL开发了一种用于模式识别的神经网络模型:Neocognitron。很陌生对吧?
但这个Neocognitron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深度神经网络基本结构的最伟大发明之一,也是当前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什么?
卷积神经网络不是一个叫YannLeCun的大佬发明的吗?怎么又换成了福岛邦彦(KunihikoFukushima)了?
严格意义上讲,LeCun是第一个使用误差反向传播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的人,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明这个结构的人。
而福岛博士引入的Neocognitron,是第一个使用卷积和下采样的神经网络,也是卷积神经网络的雏形。
福岛邦彦(KunihikoFukushima)设计的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多层神经网络,可以模仿大脑的视觉网络,这种「洞察力」成为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
福岛博士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实际应用,从自动驾驶汽车到面部识别,从癌症检测到洪水预测,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小发猫
在数字图像处理的时候我们用卷积来滤波是因为我们用的卷积模版在频域上确实是高通低通带通等等物理意义上的滤波器rbsci。
然而在神经网络中,模版的参数是训练出来的,我认为是纯数学意义的东西,很难理解为在频域上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不认为神经网络里的卷积有滤波的作用。接着谈一下个人的理解。
首先不管是不是卷积神经网络,只要是神经网络,本质上就是在用一层层简单的函数(不管是sigmoid还是Relu)来拟合一个极其复杂的函数,而拟合的过程就是通过一次次backpropagation来调参从而使代价函数最小。
沃伦·麦卡洛克和沃尔特·皮茨(1943)基于数学和一种称为阈值逻辑的算法创造了一种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这种模型使得神经网络的研究分裂为两种不同研究思路。
一种主要关注大脑中的生物学过程,另一种主要关注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里的应用。一、赫布型学习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根据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创造了一种对学习的假说,现在称作赫布型学习。
赫布型学习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非监督式学习规则,它后来的变种是长期增强作用的早期模型。从1948年开始,研究人员将这种计算模型的思想应用到B型图灵机上。
法利和韦斯利·A·克拉克(1954)首次使用计算机,当时称作计算器,在MIT模拟了一个赫布网络。纳撒尼尔·罗切斯特(1956)等人模拟了一台IBM704计算机上的抽象神经网络的行为。
弗兰克·罗森布拉特创造了感知机。这是一种模式识别算法,用简单的加减法实现了两层的计算机学习网络。罗森布拉特也用数学符号描述了基本感知机里没有的回路,例如异或回路。
这种回路一直无法被神经网络处理,直到保罗·韦伯斯(1975)创造了反向传播算法。在马文·明斯基和西摩尔·派普特(1969)发表了一项关于机器学习的研究以后,神经网络的研究停滞不前。
他们发现了神经网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