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及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
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
●“帕累托最优”
缺点:●决策成本过高
● 鼓励“策略行为”
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
●“少数服从多数”
缺陷:●“多数剥削少数”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
●投票悖论
第五章
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
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第六章
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型
4、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动员模型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6、行政机关(政府)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它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7、方案规划的定义: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9、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内输入”特点的具体表现是: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第七章
1、“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
2、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的一环。
区分效果、效率、效益三种的区别:
效果:政策的产出、结果、影响
效率:产出/投入
效益:有用的产出/投入
第八章
1、政策评估的标准
(1)事实标准
●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
<1>成本消耗——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社会负面影响
<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环境
●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程度、需求被满足人数
●政策对社会影响程度
综合衡量
2、政策评估的类型
●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的评估。
●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就是具体分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的效果。
第九章
1、政策监控的分类
(1)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
●自我监控
●逐级监控
●越级监控
(2)根据政策监控的内容分类
●目标监控
●关键点监控
2、立法机关(立法者)对政策的监控的具体表现
3、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弱化的原因:
第十章
1、政策终结的定义和特征
●强制性
●更替性
●灵活性
2、政策分解、政策缩减和政策周期的定义
第十一章
1、政策问题的性质
2、政策预测的主要作用
3、政策分析的步骤
4、政策分析回答我们做什么是价值分析
5、政策分析中的理性过程模型的缺陷(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