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W_chuanqi,一个编程爱好者
📙 个人主页:W_chaunqi
😀 支持我:点赞👍+收藏⭐️+留言📝
💬 愿你我共勉:“没有什么比勇气更温文尔雅,没有什么比怯懦更冷酷无情!”✨✨✨
面向过程:分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步骤,然后用函数把这些步骤一一实现,使用的时候依次调用就可以了。
面向对象:把构成问题的事务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对象,然后通过调用对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面向对象是一种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编程思想。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形态不同的事物,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程序中使用对象映射现实中的事物,使用对象的关系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思想就是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具有三大特性:
封装是面向对象的核心思想,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看成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将这两者“封装”在一起(即封装在对象中);另外一层含义指“信息隐藏”,将不想让外界知道的信息隐藏起来。例如,驾校的学员学开车,只需要知道如何操作汽车,无需知道汽车内部是如何工作的。
继承性主要描述的是类与类之间的关系,通过继承,可以在无需重新编写原有类的情况下,对原有类的功能进行扩展。例如,有一个汽车类,该类描述了汽车的普通特性和功能。进一步再产生轿车类,而轿车类中不仅应该包含汽车的特性和功能,还应该增加轿车特有的功能,这时,可以让轿车类继承汽车类,在轿车类中单独添加轿车特性和方法就可以了。继承不仅增强了代码的复用性、提高开发效率,还降低了程序产生错误的可能性,为程序的维护以及扩展提供了便利。
多态性指的是在一个类中定义的属性和方法被其它类继承后,它们可以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或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使得同一个属性和方法在不同的类中具有不同的语义。例如,当听到“Cut” 这个单词时,理发师的行为是剪发,演员的行为表现是停止表演,不同的对象,所表现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多态的特性使程序更抽象、便捷,有助于开发人员设计程序时分组协同开发。
在面向对象中,为了做到让程序对事物的描述与事物在现实中的形态保持一致,面向对象思想中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类和对象。在Java程序中类和对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单元。类表示某类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抽象,对象表示一个个具体的事物。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就可以表示为一个类,而一个具体的学生,就可以称为对象。一个具体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姓名和年龄等信息,这些信息在面向对象的概念中称为属性;学生可以看书和打篮球,而看书和打篮球这些行为在类中就称为方法。类与对象的关系如下图。
在上图中,学生可以看作是一个类,小明、李华、大军都是学生类型的对象。类用于描述多个对象的共同特征,它是对象的模板。对象用于描述现实中的个体,它是类的实例。对象是根据类创建的,一个类可以对应多个对象。
在面向对象的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对象,而创建对象的前提是需要定义一个类,类是Java中一个重要的引用数据类型,也是组成Java程序的基本要素,所有的Java程序都是基于类的。
类是对象的抽象,用于描述一组对象的共同特征和行为。类中可以定义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其中,成员变量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征,成员变量也被称作对象的属性;成员方法用于描述对象的行为,可简称为方法。
类的定义格式如下所示:
class 类名{
成员变量;
成员方法;
}
根据上述格式定义一个学生类,成员变量包括姓名(name)、年龄(age)、性别(sex);成员方法包括读书read()。学生类定义的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定义String类型的变量name
int age; // 定义int类型的变量age
String sex; // 定义String类型的变量sex
// 定义 read () 方法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是" + name + ",我在看书!");
}
}
📙注意:局部变量与成员变量的不同
在Java中,定义在类中的变量被称为成员变量,定义在方法中的变量被称为局部变量。如果在某一个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变量与成员变量同名,这种情况是允许的,此时,在方法中通过变量名访问到的是局部变量,而并非成员变量。
class Student { int age = 30; // 类中定义的变量被称作成员变量 void read() { int age = 50; // 方法内部定义的变量被称作局部变量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 + age + "岁了,我在看书!");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上面的代码中,在Student类的read ()方法中有一条打印语句,访问了变量age,此时访问的是局部变量age,也就是说当有另外一个程序调用read ()方法时,输出的age值为50,而不是30。
在Java程序中可以使用new关键字创建对象,具体格式如下:
类名 对象名称 = null;
对象名称 = new 类名();
上述格式中,创建对象分为声明对象和实例化对象两步,也可以直接通过下面的方式创建对象,具体格式如下:
类名 对象名称 = new 类名();
例如,创建Student类的实例对象,示例代码如下: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
上述代码中,new Student() 用于创建Student类的一个实例对象,Student stu则是声明了一个Student类型的变量stu。运算符 “=”将新创建的Student对象地址赋值给变量stu,变量stu引用的对象简称为stu对象。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声明姓名属性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是" + name + ",我在看书!");
}
}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 //创建并实例化对象
}
}
上述代码在main()方法中实例化了一个Student对象,对象名称为stu。使用new关键字创建的对象是在堆内存分配空间。stu对象的内存分配如下图。
创建Student对象后,可以使用对象访问类中的某个属性或方法,对象属性和方法的访问通过“.”运算符实现,具体格式如下:
对象名称.属性名
对象名称.方法名
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学习对象属性和方法的访问。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声明姓名属性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是" + name);
}
}
class Example0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 创建第一个Student对象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 // 创建第二个Student对象
stu1.name = "小明"; // 为stu1对象的name属性赋值
stu1.read(); // 调用对象的方法
stu2.name = "小华";
stu2.read();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上述代码中,第2~5行代码声明了一个String类型的name属性和一个read()方法,第9~10行代码创建了stu1对象和stu2对象;第11行代码为stu1对象name属性赋值;第12行代码通过stu1对象调用read()方法。第13行代码为stu2对象name属性赋值;第14行代码通过stu2对象调用read()方法。
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stu1对象和stu2对象在调用read()方法时,打印的name值不相同。这是因为stu1对象和stu2对象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它们分别拥有各自的name属性,对stu1对象的name属性进行赋值并不会影响到stu2对象name属性的值。
为stu1对象和stu2对象中的属性赋值后,stu1对象和stu2对象的内存变化如下图。
类属于引用数据类型,引用数据类型就是指内存空间可以同时被多个栈内存引用。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为大家详细讲解对象的引用传递。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声明姓名属性
int age; // 声明年龄属性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是" + name + ",年龄" + age);
}
}
class Example0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 声明stu1对象并实例化
Student stu2 = null; // 声明stu2对象,但不对其进行实例化
stu2 = stu1; // stu1给stu2分配空间使用权。
stu1.name = "小明"; // 为stu1对象的name属性赋值
stu1.age = 20;
stu2.age = 50;
stu1.read(); // 调用对象的方法
stu2.read();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上述代码中,第2~3行代码分别声明了一个String类型的name属性和一个int类型的age属性;第4~6行代码定义了一个read()方法。第10行代码声明stu1对象并实例化;第11行代码声明stu2对象,但不对其进行实例化。第12行代码把stu1对象的堆内存空间使用权分配给stu2。第13~14行代码为stu1对象的name属性和age属性赋值;第15行代码为stu2对象的age属性赋值;第16~17行代码分别使用stu1对象和stu2对象调用read()方法。
上述代码中,对象引用传递的内存分配如下图。首先声明对象stu1并为stu1对象开辟空间。
然后stu1对象为stu2对象分配使用权,stu1和stu2指向同一内存。
stu1对象为属性赋值。
通过stu2修改age属性的值。
📙注意:
一个栈内存空间只能指向一个堆内存空间,如果想要再指向其它堆内存空间,就必须先断开已有的指向才能分配新的指向。
针对类、成员方法和属性,Java提供了4种访问控制权限,分别是private、default、protected和public。这4种访问控制权限按级别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如下图。
4种访问控制权限,具体介绍如下。
下面通过一张表总结上述的访问控制权限。
访问范围 | private | default | protected | public |
---|---|---|---|---|
同一类中 | √ | √ | √ | √ |
同一包中的类 | √ | √ | √ | |
不同包的子类 | √ | √ | ||
全局范围 | √ |
下面通过一段代码演示四种访问控制权限修饰符的用法。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int aa; //aa可以被所有的类访问
protected boolean bb; //可以被所有子类以及本包的类使用
void cc() { //default 访问权限,能在本包范围内使用
System.out.println("包访问权限");
}
//private权限的内部类,即这是私有的内部类,只能在本类使用
private class InnerClass {
}
}
类名Test只能使用public修饰或者不写修饰符。局部成员是没有访问权限控制的,因为局部成员只在其所在的作用域内起作用,不可能被其他类访问到。错误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Test {
{
public int aa; //错误,局部变量没有访问权限控制
protected boolean bb; //错误,局部变量没有访问权限控制
}
void cc() { //default 访问权限,能在本包范围内使用
System.out.println("包访问权限");
}
private class InnerClass { //private权限的内部类,即这是私有的内部类,只能在本类使用
}
}
运行上述代码,程序会报错,如下图。
如果一个Java源文件中定义的所有类都没有使用public修饰,那么这个Java源文件的文件名可以是一切合法的文件名;如果一个源文件中定义了一个public修饰的类,那么这个源文件的文件名必须与public修饰的类名相同。
在Java面向对象的思想中,封装是指一种将抽象性函数式接口的实现细节部分包装、隐藏起来的方法。封装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保护屏障,防止本类的代码和数据被外部类定义的代码随机访问。
class Student{
String name; // 声明姓名属性
int age; // 声明年龄属性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是"+name+",年龄"+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0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 // 创建学生对象
stu.name = "张三"; // 为对象的name属性赋值
stu.age = -18; // 为对象的age属性赋值
stu.read(); // 调用对象的方法
}
}
在上述代码中,第12行代码将年龄赋值为-18岁,这在程序中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因为int的值可以取负数。但是在现实中,-18明显是一个不合理的年龄值。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在设计Student类时,应该对成员变量的访问作出一些限定,不允许外界随意访问,这就需要实现类的封装。
类的封装是指将对象的状态信息隐藏在对象内部,不允许外部程序直接访问对象的内部信息,而是通过该类提供的方法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操作访问。
在Java开发中,在定义一个类时,将类中的属性私有化,即使用private关键字修饰类的属性,被私有化的属性只能在类中被访问。如果外界想要访问私有属性,则必须通过setter和getter方法设置和获取属性值。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 声明姓名属性
private int age; // 声明年龄属性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if (age <= 0) {
System.out.println("您输入的年龄有误!");
} else {
this.age = age;
}
}
public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大家好,我是" + name + ",年龄" + 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0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 // 创建学生对象
stu.setName("张三"); // 为对象的name属性赋值
stu.setAge(-18); // 为对象的age属性赋值
stu.read(); // 调用对象的方法
}
}
使用private关键字将属性name和age声明为私有变量,并对外界提供公有的访问方法,其中,getName()方法和getAge()方法用于获取name属性和age属性的值,setName()方法和setAge()方法方法用于设置name属性和age属性的值。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实例化一个对象后,如果要为这个对象中的属性赋值,则必须通过直接访问对象的属性或调用setter方法才可以,如果需要在实例化对象的时为这个对象的属性赋值,可以通过构造方法实现。构造方法(也被成为构造器)是类的一个特殊成员方法,在类实例化对象时自动调用。
构造方法是一个特殊的成员方法,在定义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构造方法的名称必须与类名一致。
(2)构造方法名称前不能有任何返回值类型的声明。
(3)不能在构造方法中使用return返回一个值,但是可以单独写return语句作为方法的结束。
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演示构造方法的定义。
class Student {
public Student() {
System.out.println("调用了无参构造方法");
}
}
public class Example0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声明对象...");
Student stu = null; // 声明对象
System.out.println("实例化对象...");
stu = new Student(); // 实例化对象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在一个类中除了定义无参的构造方法外,还可以定义有参的构造方法,通过有参的构造方法可以实现对属性的赋值。接下来演示有参构造方法的定义与调用。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udent(String n, int a) {
name = n;
age = a;
}
public void rea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 name + ",年龄:" + 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06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张三", 18); // 实例化Student对象
stu.read();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Student类增加了私有属性name和age,并且定义了有参的构造方法Student (String name, int a)。第17行代码实例化Student对象,该过程会调用有参的构造方法,并传入参数“张三”和18,分别赋值给name和age。
由运行结果可以看出,stu对象在调用read()方法时, name属性已经被赋值为张三,age属性已经被赋值为20。
与普通方法一样,构造方法也可以重载,在一个类中可以定义多个构造方法,只要每个构造方法的参数或参数个数不同即可。在创建对象时,可以通过调用不同的构造方法为不同的属性赋值。
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学习构造方法的重载。
class Student{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udent() { }
public Student(String n) {
name = n;
}
public Student(String n, int a) {
name = n;
age = a;
}
public void read(){
System.out.println("我是:"+name+",年龄:"+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07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张三");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张三",18); // 实例化Student对象
stu1.read();
stu2.read();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上述代码中,第5~11行代码声明了Student类的两个重载的构造方法。在main()方法中,第18~21行代码在创建stu1对象和stu2对象时,根据传入参数个数不同,stu1调用了只有一个参数的构造方法;stu2调用的是有两个参数的构造方法。
多学一招:默认构造方法
在Java中的每个类都至少有一个构造方法,如果在一个类中没有定义构造方法,系统会自动为这个类创建一个默认的构造方法,这个默认的构造方法没有参数,方法体中没有任何代码,即什么也不做。
下面程序中Student类的两种写法,效果是完全一样的。
第一种写法:class Student{ }
- 1
- 2
第二种写法:
class Student{ public Student(){ } }
- 1
- 2
- 3
- 4
在一个类中如果定义了有参的构造方法,最好再定义一个无参的构造方法。
在Java开发中,当成员变量与局部变量发生重名问题时,需要使用到this关键字分辨成员变量与局部变量,Java中的this关键字语法比较灵活,其主要作用主要有以下3种。
在类的构造方法中,如果参数名称与类属性名称相同,则会导致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的名称冲突。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定义构造方法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name = name;
age = age;
}
public String read() {
return "我是:" + name + ",年龄:" + 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09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张三", 18);
System.out.println(stu.read());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stu对象姓名为null,年龄为0,这表明构造方法中的赋值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参数名称与对象成员变量名称相同,编译器无法确定哪个名称是当前对象的属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va提供了关键字this指代当前对象,通过this可以访问当前对象的成员。
使用this关键字指定当前对象属性。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定义构造方法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read() {
return "我是:" + name + ",年龄:" + 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1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张三", 18);
System.out.println(stu.read());
}
}
在构造方法之中,使用this关键字明确标识出了类中的两个属性“this.name”和“this.age”,所以在进行赋值操作时不会产生歧义。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通过this关键字调用成员方法,具体示例代码如下:
class Student {
public void openMouth() {
...
}
public void read() {
this.openMouth();
}
}
构造方法是在实例化对象时被Java虚拟机自动调用,在程序中不能像调用其他成员方法一样调用构造方法,但可以在一个构造方法中使用“this(参数1,参数2…)”的形式调用其他的构造方法。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演示使用this关键字调用构造方法。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udent() {
System.out.println("实例化了一个新的Student对象。");
}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 // 调用无参的构造方法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read() {
return "我是:" + name + ",年龄:" + age;
}
}
public class Example1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 = new Student("张三", 18); // 实例化 Student对象
System.out.println(stu.read());
}
}
在使用this调用类的构造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只能在构造方法中使用this调用其他的构造方法,不能在成员方法中通过this调用其他构造方法。
(2)在构造方法中,使用this调用构造方法的语句必须位于第一行,且只能出现一次。下面程序的写法是错误的: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
System.out.println("有参的构造方法被调用了。");
this(name); //不在第一行,编译错误!
}
(3)不能在一个类的两个构造方法中使用this互相调用,错误程序如下。
class Student {
public Student() {
this("张三"); // 调用有参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无参的构造方法被调用了。");
}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
this(); // 调用无参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有参的构造方法被调用了。");
}
}
普通代码块就是直接在方法或是语句中定义的代码块,具体示例如下。
public class Example1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int age = 18;
System.out.println("这是普通代码块。age:" + age);
}
int age = 30;
System.out.println("age:" + age);
}
}
在上述代码中,每一对“{}”括起来的代码都称为一个代码块。Example12是一个大的代码块,在Example12代码块中包含了main()方法代码块,在main()方法中又定义了一个局部代码块,局部代码块对main()方法进行了“分隔”,起到了限定作用域的作用。局部代码块中定义了变量age,main()方法代码块中也定义了变量age,但由于两个变量处在不同的代码块,作用域不同,因此并不相互影响。
构造代码块是直接在类中定义的代码块。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演示构造代码块的作用。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成员属性
{
System.out.println("我是构造代码块"); // 与构造方法同级
}
// 构造方法
public Student() {
System.out.println("我是Student类的构造方法");
}
}
public class Example1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上述代码中,第5~6行表示的代码块定义在成员位置,与构造方法、成员属性同级,这就是构造块。
由运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在实例化Student类对象stu1、stu2时,构造块的执行顺序大于构造方法(这里和构造块写在前面还是后面没有关系)。
(2)每当实例化一个Student类对象,都会在执行构造方法之前执行构造代码块。
在定义一个类时,只是在描述某事物的特征和行为,并没有产生具体的数据。只有通过new关键字创建该类的实例对象时,才会开辟栈内存及堆内存,在堆内存中要保存对象的属性时,每个对象会有自己的属性。如果希望某些属性被所有对象共享,就必须将其声明为static属性。如果属性使用了static关键字进行修饰,则该属性可以直接使用类名称进行调用。除了修饰属性,static关键字还可以修饰成员方法。
如果在Java程序中使用static修饰属性,则该属性称为静态属性(也称全局属性),静态属性可以使用类名直接访问,访问格式如下:
类名.属性名
在学习静态属性之前,先来看一个案例。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定义name属性
int age; // 定义age属性
String school = "A大学"; // 定义school属性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void info() {
System.out.println("姓名:" + this.name + ",年龄:" + this.age + ",学校:" + school);
}
}
public class Example1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张三", 18); // 创建学生对象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李四", 19);
Student stu3 = new Student("王五", 20);
stu1.info();
stu2.info();
stu3.info();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上述代码中,第7~10行代码声明了Student类的有参构造,第12~14行代码输出了name和age属性的值。第20~25行代码分别定义了Studen类的三个实例对象,并分别使用三个实例对象调用info()方法。
上述案例中,三名均学生均来自于A大学。下面,我们考虑一种情况:假设A大学改名为了B大学,而且此Student类已经产生了10万个学生对象,那么意味着,如果要修改这些学生对象的学校信息,则要把这10万个对象中的学校属性全部修改,共修改10万遍,这样肯定是非常麻烦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使用static关键字修饰school属性,将其变为公共属性。这样,school属性只会分配一块内存空间,被Student类的所有对象共享,只要某个对象进行了一次修改,全部学生对象的school属性值都会发生变化。
接下来修改上述代码,使用static关键字修饰school属性。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定义name属性
int age; // 定义age属性
static String school = "A大学"; // 定义school属性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void info() {
System.out.println("姓名:" + this.name + ",年龄:" + this.age + ",学校:" + school);
}
}
public class Example14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张三", 18); // 创建学生对象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李四", 19);
Student stu3 = new Student("王五", 20);
stu1.school = "B大学";
stu1.info();
stu2.info();
stu3.info();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在上述代码中,第5行代码使用static关键字修饰了school属性,第22行代码使用stu1对象为school属性重新赋值。
在运行结果中可以发现,只修改了一个stu1对象的学校属性,stu1和stu2对象的school属性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说明使用static声明的属性是对所有对象共享的。
school属性修改前的内存如下图。
school属性修改后的内存如下图。
如果想要使用类中的成员方法,就需要先将这个类实例化,而在实际开发时,开发人员有时希望在不创建对象的情况下,通过类名就可以直接调用某个方法,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只需要在成员方法前加上static关键字,使用static关键字修饰的方法通常称为静态方法。
同静态变量一样,静态方法也可以通过类名和对象访问,具体如下所示。
类名.方法
或
实例对象名.方法
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来学习静态方法的使用。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 定义name属性
private int age; // 定义age属性
private static String school = "A大学"; // 定义school属性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void info() {
System.out.println("姓名:" + this.name + ",年龄:" + this.age + ",学校:" + school);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School() {
return school;
}
public static void setSchool(String school) {
Student.school = school;
}
}
class Example15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张三", 18); // 创建学生对象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李四", 19);
Student stu3 = new Student("王五", 20);
stu1.setAge(20);
stu2.setName("小明");
Student.setSchool("B大学");
stu1.info();
stu2.info();
stu3.info();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Student类将所有的属性都进行了封装,所以想要更改属性就必须使用setter方法。第16~38行代码声明了name、age和school属性的getter和setter方法,第47~49行代码分别对name、age和school属性的值进行修改,但是school属性是使用static声明的,所以可以直接使用类名Student进行调用。
注意
静态方法只能访问静态成员,因为非静态成员需要先创建对象才能访问,即随着对象的创建,非静态成员才会分配内存。而静态方法在被调用时可以不创建任何对象。
在Java类中,用static关键字修饰的代码块称为静态代码块。当类被加载时,静态代码块会执行,由于类只加载一次,因此静态代码块只执行一次。在程序中,通常使用静态代码块对类的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
接下来通过一个案例学习静态代码块的使用。
class Student {
String name; // 成员属性
{
System.out.println("我是构造代码块");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我是静态代码块");
}
public Student() { // 构造方法
System.out.println("我是Student类的构造方法");
}
}
class Example16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tu1 = new Student();
Student stu2 = new Student();
Student stu3 = new Student();
}
}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
上述代码中,第3~5行代码声明了一个构造代码块,第6~8行声明了一个静态代码块,第17~19行代码分别实例化了3个Student对象。
从运行结果可以看出,代码块的执行顺序为静态代码块、构造代码块、构造方法。 static修饰的量会随着class文件一同加载,属于优先级最高的。在main()方法中创建了3个Student对象,但在3次实例化对象的过程中,静态代码块中的内容只输出了一次,这就说明静态代码块在类第一次使用时才会被加载,并且只会加载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