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表 ( skip list ) 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Redis 使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如果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 就会使用跳跃表来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
Redis 的跳跃表由 redis.h/zskiplistNode
和 redis.h/zskiplist
两个结构定义,其中 zskiplistNode
结构用于表示跳跃表节点,而 zskiplist
结构则用于保存跳跃表节点的相关信息,比如节点的数量,以及指向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指针等等。
上图中展示了一个跳跃表示例,最左边的就是 zskiplist 结构。
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
。前进指针和跨度
。前进指针用于方位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他节点。而跨度则记录了前进指针所指向节点和当前节点的距离。节点中用BW字样标记的后退指针,他指向当前节点的前一个节点。后退指针在程序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时使用。
跳跃表节点的实现由 redis.h/zskiplistNode
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后退指针
double score; // 分支
robj *obj; // 成员对象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层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前进指针
unsigned int span; // 跨度
} level[];
}zskiplistNode;
跳跃表节点的 level 数组可以包含多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包含一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程序可以通过这些层来加快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一般来说,层的数量越多,访问其他节点的速度就越快。
每次创建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作为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每个层都有一个指向表尾方向的前进指针(level[i].forward属性),用于从表头向表尾方向访问节点。
它碰到一个NULL,程序直到这时已经到达跳跃表的表尾了,于是结束这次遍历。
层的跨度(level[i].span属性)用于记录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
初看上来,很容易以为跨度和遍历操作有关,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遍历操作只使用前进指针就可以完成了,跨度实际上是用来计算排位的,在查找某个节点的过程中,讲沿途访问过的所有层的跨度累计起来,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节点在跳跃表中的排位。
节点的后退指针(backward属性)用于从表尾向表头方向访问节点:跟可以一次跳过多个节点的前进指针不同,因为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所以每次都只能后退至前一个节点。
用虚线展示了如果从表尾向表头遍历跳跃表中的所有节点:程序首先通过跳跃表的tail指针
访问表尾节点,然后通过后退指针访问倒数第二个节点,之后再沿着后退指针访问倒数第三个节点,在之后遇到指向NULL的后退指针,于是访问结束。
节点的分值(score属性)是一个double类型的浮点数,跳跃表中的所有节点都按分值从小到大来排序。
节点的成员对象(obj属性)是一个指针,它指向一个字符串对象,而字符串对象则保存着一个SDS
值。
在同一个跳跃表中,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却可以是相同的: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
,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到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仅靠多个跳跃表节点
就可以组成一个跳跃表
。
但通过使用一个 zskiplist 结构来持有这些节点,程序可以更方便对整个跳跃表进行处理,比如快速访问跳跃表的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或者快速地获取跳跃表节点地数量(也即是跳跃表的长度)等信息。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structz skiplistNode *header,*tail; // 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
unsigned long length; // 表中节点的数量
int level; // 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
}zskiplist;
header 和 tail 指针分别指向跳跃表的表头和表尾节点,通过这两个指针,程序定位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复杂度未O(1)。
通过 length 属性来记录节点的数量,程序可以在O(1)复杂度内返回跳跃表的长度。
level 属性则用于在 O(1)复杂度内获取跳跃表中层高最大的那个节点的层数量
,注意表头节点的层高并不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