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我们设置保存的缓存数据的时候都会设置一个过期时间。为什么呢?
因为内存是有限的,如果缓存中的所有数据都是一直保存的话,分分钟直接Out of memory。
Redis 自带了给缓存数据设置过期时间的功能,比如:
127.0.0.1:6379> exp key 60 # 数据在 60s 后过期
(integer) 1
127.0.0.1:6379> setex key 60 value # 数据在 60s 后过期 (setex:[set] + [ex]pire)
OK
127.0.0.1:6379> ttl key # 查看数据还有多久过期
(integer) 56
注意:**Redis中除了字符串类型有自己独有设置过期时间的命令 setex
外,其他方法都需要依靠 expire
命令来设置过期时间 。另外, persist
命令可以移除一个键的过期时间。 **
过期时间除了有助于缓解内存的消耗,还有什么其他用么?
很多时候,我们的业务场景就是需要某个数据只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比如我们的短信验证码可能只在1分钟内有效,用户登录的 token 可能只在 1 天内有效。
如果使用传统的数据库来处理的话,一般都是自己判断过期,这样更麻烦并且性能要差很多。
Redis 通过一个保存在redisDb中的expires字典来保存数据过期的时间。
过期字典是存储在redisDb这个结构里的:
typedef struct redisDb {
...
dict *dict; //数据库键空间,保存着数据库中所有键值对
dict *expires // 过期字典,保存着键的过期时间
...
} redisDb;
通过过期字典,程序可以用以下步骤检查一个给定键是否过期:
如果假设你设置了一批 key 只能存活 1 分钟,那么 1 分钟后,Redis 是怎么对这批 key 进行删除的呢?
常用的过期数据的删除策略就两个(重要!自己造缓存轮子的时候需要格外考虑的东西):
定时删除对内存友好,但对CPU最不友好。惰性删除对CPU更加友好。而定期删除是前两种的整合和折中,但是间隔时间不好控制,如果执行间隔太过频繁,就会变成定时删除,如果执行间隔较长,就会变成惰性删除。
Redis 采用的是 定期删除+惰性/懒汉式删除 。
但是,仅仅通过给 key 设置过期时间还是有问题的。因为还是可能存在定期删除和惰性删除漏掉了很多过期 key 的情况。这样就导致大量过期 key 堆积在内存里,然后就Out of memory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 Redis 内存淘汰机制。
RDB:
A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