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路线指引(点击解锁) | 知识定位 | 人群定位 |
---|---|---|
🧡 Python实战微信订餐小程序 🧡 | 进阶级 | 本课程是python flask+微信小程序的完美结合,从项目搭建到腾讯云部署上线,打造一个全栈订餐系统。 |
💛Python量化交易实战💛 | 入门级 | 手把手带你打造一个易扩展、更安全、效率更高的量化交易系统 |
目录* CMS 回收器的历史 |
大家好,我是树哥。
前段时间有个小伙伴去面试,被问到了 CMS 垃圾回收器的详细内容,没答出来。实际上,CMS 垃圾回收器是回收器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其开启了 GC 回收器关注 GC 停顿时间的历史。今天,就让树哥带你一起来学一波吧!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资深的 Java 开发者,那你或许会对 CMS 垃圾回收器嗤之以鼻,然后说一句:CMS 垃圾回收器早就过时了,现在都流行 G1、ZGC 垃圾回收器了!学这个东西一点用都没有!
确实如资深开发者所说,现在 CMS 垃圾回收器是比较过时的配置了。CMS 垃圾回收器于 JDK1.5 时期推出,在 JDK9 中被废弃,在 JDK14 中被移除。 而用来替换 CMS 垃圾回收器的便是我们常说的 G1 垃圾回收器。
但 G1 垃圾回收器也是在 CMS 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因此简单了解下 CMS 垃圾回收器也是有必要的。
CMS(Concurrent Mark Sweep)垃圾回收器是第一个关注 GC 停顿时间的垃圾收集器。 在这之前的垃圾回收器,要么就是串行垃圾回收方式,要么就是关注系统吞吐量。这样的垃圾回收器对于强交互的程序很不友好,而 CMS 垃圾回收器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个尴尬的局面。因此,CMS 垃圾回收器诞生之后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导致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应用还在继续使用它。
CMS 垃圾回收器之所以能够实现对 GC 停顿时间的控制,其本质来源于对「根可达算法」的改进,即三色标记算法。在 CMS 垃圾回收器出现之前,无论是 Serious 垃圾回收器,还是 ParNew 垃圾回收器,亦或是 Parallel Scavenge 垃圾回收器,他们在进行垃圾回收的时候都需要 Stop the World,即无法实现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而 CMS 垃圾回收器通过三色标记算法,实现了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响应时间,提高了强交互应用程序的体验。
对于 CMS 垃圾回收器来说,其实通过「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它的运行过程分为 4 个步骤,包括:
初始标记,指的是寻找所有被 GCRoots 引用的对象,该阶段需要「Stop the World」。 这个步骤仅仅只是标记一下 GC Roots 能直接关联到的对象,并不需要做整个引用的扫描,因此速度很快。
并发标记,指的是对「初始标记阶段」标记的对象进行整个引用链的扫描,该阶段不需要「Stop the World」。 对整个引用链做扫描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因此通过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可以降低垃圾回收的时间,从而降低系统响应时间。这也是 CMS 垃圾回收器能极大降低 GC 停顿时间的核心原因,但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即:并发标记的时候,引用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可能发生漏标(本应该回收的垃圾没有被回收)和多标(本不应该回收的垃圾被回收)了。
重新标记,指的是对「并发标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校正,该阶段需要「Stop the World」。 正如并发标记阶段说到的,由于垃圾回收算法和用户线程并发执行,虽然能降低响应时间,但是会发生漏标和多标的问题。所以对于 CMS 回收器来说,它需要这个阶段来做一些校验,解决并发标记阶段发生的问题。
并发清除,指的是将标记为垃圾的对象进行清除,该阶段不需要「Stop the World」。 在这个阶段,垃圾回收线程与用户线程可以并发执行,因此并不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
从上面的描述步骤中我们可以看出:CMS 之所以能极大地降低 GC 停顿时间,本质上是将原本冗长的引用链扫描进行切分。通过 GC 线程与用户线程并发执行,加上重新标记校正的方式,减少了垃圾回收的时间。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CMS 回收器的优点是:并发收集垃圾、低停顿。但其也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缺点:
对 CPU 资源消耗较大。 CMS 回收器在并发标记和并发清理阶段,是需要启用多个线程进行处理的,这就意味着它需要占用一部分线程资源,即 CPU 资源。默认情况下 CMS 启用的垃圾回收线程数是(CPU数量 + 3)/4
,当 CPU 数量越大时,启用的垃圾回收线程数占比就越小。
但如果 CPU 数量越小,例如只有 2 个 CPU 时,垃圾回收线程占用就达到了 50%,也就是说需要拿 50% 的 CPU 时间来进行垃圾回收。这就会极大地降低系统的吞吐量,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情况。
无法处理浮动垃圾。 由于 CMS 并发标记阶段会发生漏标的情况,因此会有一些本该回收的垃圾对象无法被回收。此外,在 CMS 进行并发清理的时候,用户线程同时在运行,也会产生一些浮动垃圾。因此对于 CMS 回收器来说,其需要留出一些空间给这些浮动垃圾存储。
在 JDK1.5 的默认设置中,当老年代空间已用空间大于 68% 之后,CMS 垃圾回收器便会开始进行垃圾清理。这个数值相对比较保守一些,我们可以通过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
参数自行调节。在 JDK1.6 种,该阈值被提升至 92%。
如果在 CMS 运行期间发现预留的内存无法满足程序需要,就会提示「Concurrent Mode Failure」错误。此时虚拟机采用后备方案:临时启用 Serial Old 回收器来重新进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这时候 Stop the World 的时间可能就会很长了。
产生空间碎片。 由于 CMS 是基于「标记-清除」算法实现的回收器,因此其会产生很多空间碎片,这会导致给大对象分配的时候很麻烦,会提前触发 Full G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MS 回收器提供了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参数来解决这个问题,意思是在空间不够的时候进行空间整理,这个参数默认是打开的。
该参数通常和 -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
一起使用,后者用于设置执行多少次不压缩的 Full GC 之后,跟着来一次带压缩的 Full GC(默认值是 0,表示每次进入 Full GC 时都进行碎片整理)。
CMS 回收器,诞生于 JDK1.5,失落于 JDK9,卒于 JDK14。它的诞生,开启了垃圾回收器专注于优化 GC 停顿时间的历史,随后的 G1、ZGC 都在 CMS 的基础之上改进、优化而来。
而 CMS 回收器之所以能实现对 GC 停顿时间的强力控制,全都归功于对于「根可达算法」的优化。其将串行的引用链扫描,拆分成了「初始标记」和「并发标记」两个阶段,从而极大地降低了 GC 停顿时间,最后再通过「重新标记」解决了并发执行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