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矩电机控制基本原理


    1. 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原理:

            无刷电调,输入的是直流电,通过一个滤波电容稳定电压。然后分成俩两路,一路是电调的BEC使用,BEC是给接收机与电调自身单片机供电使用的,输出至接收机的电源线就是信号线上的红线和黑线,另一路是介入MOS管使用,在这里,电调上电,单片机开始启动,驱动MOS管震动,使电机发出滴滴滴的声音。启动后待命,有些电调带有油门校准功能,在进入待命前会监测油门位置是在高还是低还是中间,高的话进入电调行程校准,中间的话开始发出报警信号,电机会滴滴的响,低的话会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后,电调内的单片机会根据PWM信号线上的信号决定输出电压的大小和频率的高低以及驱动方向和进角多少来驱动电机的转速,转向。这就是无刷电调原理。在驱动电机运转的时候,电调内共有3组MOS管工作,每组2个极,一个控制正极输出,一个控制负极输出,当正极输出时,负极不输出,负极输出时,正极不输出,这样子也就形成了交流电,同样,三组都是这样工作的,它们的频率是8000HZ。讲到这,无刷电调也相当于一个工厂里电机上使用的变频器或者调速器。
     

    2. PWM控制力矩电机:

            PWM的占空比决定输出到力矩电机的平均电压。

            PWM不是调节电流的,PWM的意思是脉宽调节,也就是调节方波高电平和低电平的时间比,一个20%占空比波形,会有20%的高电平时间和80%的低电平时间,占空比越大,高电平持续时间越长,则输出的脉冲幅度越高,既电压越高。通过调节占空比,可以实现调节输出电压的目的,而且输出电压可以无级连续调节。

            比方说 占空比为50% 那就是高电平时间一半,低电平时间一半,在一定的频率下,就可以得到模拟的2.5V输出电压 那么75%的占空比 得到的电压就是3.75V。

    PWM就是在合适的信号频率下,通过一个周期里改变占空比的方式来改变输出的有效电压。

     

    PWM输出呼吸灯示例:

    通常人眼睛对于80Hz 以上刷新频率则彻底没有闪烁感。

    频率过小的话 看起来就会闪烁

    那么咱们平时见到的LED灯,当它的频率大于50Hz的时候,人眼就会产生视觉暂留效果,基本就看不到闪烁了,而是一个常亮的LED灯。

    你在1秒内,高电平0.5秒,低电平0.5秒,(频率1Hz)如此反复,那么你看到的电灯就会闪烁;

    可是若是是10毫秒内,5毫秒打开,5毫秒关闭,(频率100Hz) 这时候灯光的亮灭速度赶不上开关速度(LED灯还没彻底亮就又熄灭了),因为视觉暂留做用 人眼不感受电灯在闪烁,而是感受灯的亮度少了 由于高电平时间(占空比)为50% 亮度也就为以前的50% 。

    频率很高时,看不到闪烁,占空比越大,LED越亮;
    频率很低时,可看到闪烁,占空比越大,LED越亮。

    因此,在频率必定下,能够用不一样占空比改变LED灯的亮度。 使其达到一个呼吸灯的效果

    3. 力矩电机的三环控制:

    3.1 最内的PID环就是电流环,此环完全在伺服驱动器内部进行,通过霍尔装置检测驱动器给电机的各相的输出电流,负反馈给电流的设定进行PID调节,从而达到输出电流尽量接近等于设定电流,电流环就是控制电机转矩的,所以在转矩模式下驱动器的运算最小,动态响应最快。

    3.2 第二环是速度环,通过检测的电机编码器的信号来进行负反馈PID调节,它的环内PID输出直接就是电流环的设定,所以速度环控制时就包含了速度环和电流环,换句话说任何模式都必须使用电流环,电流环是控制的根本,在速度和位置控制的同时系统实际也在进行电流(转矩)的控制以达到对速度和位置的相应控制。

    3.3 第三环是位置环,它是最外环,可以在驱动器和电机编码器间构建,也可以在外部控制器和电机编码器或最终负载间构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由于位置控制环内部输出就是速度环的设定,位置控制模式下系统进行了所有三个环的运算,此时的系统运算量最大,动态响应速度也最慢。

     

  • 相关阅读:
    第G7周:Semi-Supervised GAN 理论与实战
    solidity开篇:区块链基础
    算法----滑动窗口
    布隆过滤器及其应用
    ChatGPT:概述Vue.js中data函数初始化和created钩子函数调用的顺序和问题解决方法
    bootstrap-datepicker实现只能选择每一年的某一个月份
    RHCE8 资料整理(三)
    4.26日学习记录
    「PAT乙级真题解析」Basic Level 1099 性感素数 (问题分析+完整步骤+伪代码描述+提交通过代码)
    springbean的生命周期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qq_33243298/article/details/125945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