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标题:并不是我在浅谈高斯整数,而是我学习了一篇名为《浅谈高斯整数》的文章。链接在文中。
主要参考了知乎文章。在 wolfram \textsf{wolfram} wolfram 上有 Gaussian prime \text{Gaussian prime} Gaussian prime 结论版。
Theorem 1. 高斯整数环 G = Z ( i ) \mathbb{G}=\mathbb{Z}(i) G=Z(i) 是欧几里得环。
Proof. 对任意 z ∈ Z ( i ) z\in\Bbb{Z}(i) z∈Z(i),令 ϕ ( z ) = ∣ z ∣ 2 \phi(z)=|z|^2 ϕ(z)=∣z∣2 。
任给 a , b ∈ Z ( i ) a,b\in\Bbb{Z}(i) a,b∈Z(i),存在 u , v ∈ Q u,v\in\Bbb Q u,v∈Q 使得 a b = u + v i {a\over b}=u+vi ba=u+vi,于是 ∃ c , d ∈ Z \exists c,d\in\Bbb{Z} ∃c,d∈Z 使得 ∣ c − u ∣ ⩽ 1 2 ∧ ∣ d − v ∣ ⩽ 1 2 |c-u|\leqslant{1\over 2}\land|d-v|\leqslant\frac{1}{2} ∣c−u∣⩽21∧∣d−v∣⩽21 。
令 q = c + d i , r = q b − a = b ⋅ [ ( c − u ) + ( d − v ) i ] q=c+di,\;r=qb-a=b\cdot [(c{-}u)+(d{-}v)i] q=c+di,r=qb−a=b⋅[(c−u)+(d−v)i],则 ϕ ( r ) = ϕ ( b ) [ ( c − u ) 2 + ( d − v ) 2 ] ⩽ 1 2 ϕ ( b ) \phi(r)=\phi(b)[(c{-}u)^2+(d{-}v)^2]\leqslant\frac{1}{2}\phi(b) ϕ(r)=ϕ(b)[(c−u)2+(d−v)2]⩽21ϕ(b),证毕。 ■ \blacksquare ■
Lemma 1. G \Bbb G G 中的单位是 { 1 , − 1 , i , − i } \{1,-1,i,-i\} {1,−1,i,−i},即 { α : ϕ ( α ) = 1 } \{\alpha:\phi(\alpha)=1\} {α:ϕ(α)=1} 。
Proof. 根据定义 α β = 1 ⇒ ϕ ( α ) ϕ ( β ) = 1 ⇒ ϕ ( α ) = ϕ ( β ) = 1 \alpha\beta=1\Rightarrow\phi(\alpha)\phi(\beta)=1\Rightarrow\phi(\alpha)=\phi(\beta)=1 αβ=1⇒ϕ(α)ϕ(β)=1⇒ϕ(α)=ϕ(β)=1 。 ■ \blacksquare ■
Lemma 2. 将 N \Bbb N N 中质数 p p p 在 G \Bbb G G 上分解,若 p p p 可约,只可能形如 p = α α ˉ p=\alpha\bar{\alpha} p=ααˉ,其中 α ˉ \bar{\alpha} αˉ 是 α \alpha α 的共轭复数。
Proof. 设 p = ∏ α i p=\prod\alpha_i p=∏αi,取范数得 ∏ ϕ ( α i ) = ϕ ( p ) = p 2 \prod\phi(\alpha_i)=\phi(p)=p^2 ∏ϕ(αi)=ϕ(p)=p2,因此只能分解为 ϕ ( α 1 ) = ϕ ( α 2 ) = p \phi(\alpha_1)=\phi(\alpha_2)=p ϕ(α1)=ϕ(α2)=p 。两个复数相乘得到实数,则 α 2 \alpha_2 α2 与 α 1 ˉ \bar{\alpha_1} α1ˉ 共线,又由范数关系知二者相等。 ■ \blacksquare ■
Theorem 2. 若 ϕ ( z ) \phi(z) ϕ(z) 为 N \Bbb N N 中质数,则 z z z 在 G \Bbb G G 中不可约。
Proof. 若 z = a b z=ab z=ab 则 ϕ ( z ) = ϕ ( a ) ϕ ( b ) \phi(z)=\phi(a)\phi(b) ϕ(z)=ϕ(a)ϕ(b),故而 ϕ ( a ) = 1 ∨ ϕ ( b ) = 1 \phi(a)=1\lor\phi(b)=1 ϕ(a)=1∨ϕ(b)=1 成立,即 z z z 不可约。 ■ \blacksquare ■
Corollary. 若 p p p 为 N \Bbb N N 中质数,且 p p p 在 G \Bbb G G 中可约,则其具有唯一分解 p = α α ˉ p=\alpha\bar{\alpha} p=ααˉ 。
Proof. 由 Lemma 2 \text{Lemma 2} Lemma 2 得到该分解,由 Theorem 1,2 \text{Theorem 1,2} Theorem 1,2 知这是素元分解。 ■ \blacksquare ■
Theorem 3. 若 N \Bbb N N 中质数 p p p 满足 p ≡ 3 ( m o d 4 ) p\equiv 3\pmod{4} p≡3(mod4),则 p p p 在 G \Bbb G G 中是不可约的。
Proof. 由 Lemma 2 \text{Lemma 2} Lemma 2 知 p p p 可约当且仅当 ∃ a , b \exists a,b ∃a,b 使得 a 2 + b 2 = p a^2+b^2=p a2+b2=p 。然而完全平方数模 4 4 4 余 0 0 0 或 1 1 1,因此不可能。 ■ \blacksquare ■
Theorem 4. 若 N \Bbb N N 中质数 p p p 满足 p ≡ 1 ( m o d 4 ) p\equiv 1\pmod{4} p≡1(mod4),则 p p p 在 G \Bbb G G 中可约。
Proof. 用勒让德符号
(
−
1
p
)
=
1
\left(-1\over p\right)=1
(p−1)=1 可知
∃
a
∈
[
1
,
p
)
\exists a\in[1,p)
∃a∈[1,p) 使得
a
2
≡
−
1
a^2\equiv -1
a2≡−1,即
p
∣
(
a
2
+
1
)
=
(
a
+
i
)
(
a
−
i
)
p\mid(a^2{+}1)=(a{+}i)(a{-}i)
p∣(a2+1)=(a+i)(a−i) 。又因
a
2
+
1
<
p
2
a^2+1 a2+1<p2
Comment. 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费马平方和定理。
Lemma 3. G \Bbb G G 中的素元都是某个 N \N N 中质数 p p p 在 G \Bbb G G 中的因子。
Proof. 设 α = a + b i \alpha=a+bi α=a+bi 为素元,设集合 S S S 为 α \alpha α 的倍数与 N \Bbb N N 的交集,则 a 2 + b 2 ∈ S a^2+b^2\in S a2+b2∈S 可知 S S S 非空。令 p p p 为 S S S 中最小数,若 p = c d p=cd p=cd 在 N \Bbb N N 中可约,则 α ∣ c d \alpha\mid cd α∣cd 可知 α ∣ c ∨ α ∣ d \alpha\mid c\lor\alpha\mid d α∣c∨α∣d,与 p p p 是最小数矛盾。故 p p p 是 N \Bbb N N 中质数。 ■ \blacksquare ■
Theorem 5. α = a + b i \alpha=a+bi α=a+bi 是 G \Bbb G G 中素元,当且仅当 ϕ ( α ) ∈ P \phi(\alpha)\in\Bbb P ϕ(α)∈P 或者 a b = 0 ∧ ∣ a + b ∣ ∈ P ∧ ∣ a + b ∣ ≡ 3 ( m o d 4 ) ab=0\land|a{+}b|\in\Bbb P\land|a{+}b|\equiv 3\pmod{4} ab=0∧∣a+b∣∈P∧∣a+b∣≡3(mod4) 其中 P \Bbb P P 是 N \N N 中质数集。
Proof. 由 Lemma 3 \text{Lemma 3} Lemma 3,只需考察 P \Bbb P P 的因子。由 Lemma 2 \text{Lemma 2} Lemma 2 引出 ϕ ( α ) ∈ P \phi(\alpha)\in\Bbb P ϕ(α)∈P 的素元,由 Theorem 4 \text{Theorem 4} Theorem 4 引出 P \Bbb P P 中模 4 4 4 余 3 3 3 的数作为素元。 ■ \blacksquare ■
尝试运用一下这些东西。可见全知全能的神 O U Y E \sf OUYE OUYE 的《浅谈高斯整数》。
这等价于,有多少种方案将 n n n 分解为共轭高斯整数的乘积。考虑将 n n n 质因数分解为 n = 2 a ∏ p i t i ∏ q i c i n=2^a\prod p_i^{t_i}\prod q_i^{c_i} n=2a∏piti∏qici,其中 p i p_i pi 是模 4 4 4 余 1 1 1 的质数, q i q_i qi 是模 4 4 4 余 3 3 3 的质数。
引理:对于 N \Bbb N N 中质数 p p p,若 p ≡ 3 ( m o d 4 ) p\equiv 3\pmod{4} p≡3(mod4),则 p k ∣ ( a + b i ) p^k\mid(a+bi) pk∣(a+bi) 当且仅当 p k ∣ a ∧ p k ∣ b p^k\mid a\land p^k\mid b pk∣a∧pk∣b 。
证明:因 p p p 在 G \Bbb G G 中不可约,因此 ( a + b i ) (a+bi) (a+bi) 的唯一分解中存在 p k p^k pk,剩余数的积设为 ( u + v i ) (u+vi) (u+vi) 则 a = p k u , b = p k v a=p^ku,\;b=p^kv a=pku,b=pkv,即证。 ■ \blacksquare ■
对于模 4 4 4 余 3 3 3 的 N \Bbb N N 中质数 q q q,它是 G \Bbb G G 中素元,若 n = ( a + b i ) ( a − b i ) n=(a+bi)(a-bi) n=(a+bi)(a−bi),由引理可知 ( a + b i ) (a+bi) (a+bi) 和 ( a − b i ) (a-bi) (a−bi) 中 q q q 的次数相同。因此,当 2 ∣ c i 2\mid c_i 2∣ci 时划分方案唯一,当 2 ∤ c i 2\nmid c_i 2∤ci 时无法划分。
引理: G \Bbb G G 中素元的共轭复数也是 G \Bbb G G 中素元。
证明:根据 Theorem 5 \text{Theorem 5} Theorem 5 容易判断。 ■ \blacksquare ■
因此 α \alpha α 和 α ˉ \bar{\alpha} αˉ 的唯一分解恰好是两两共轭的关系。
对于模 4 4 4 余 1 1 1 的 N \Bbb N N 中质数 p p p,它可以被分解为素元 α \alpha α 和 α ˉ \bar{\alpha} αˉ 。由引理可知,我们需要划分使得两边相互抵消,即划分为 ( α x α ˉ y ) ( α t − x α ˉ t − y ) (\alpha^x\bar{\alpha}^{y})(\alpha^{t-x}\bar{\alpha}^{t-y}) (αxαˉy)(αt−xαˉt−y) 应满足 t − y = x ∧ y = t − x ⇒ x + y = t t-y=x\land y=t-x\Rightarrow x+y=t t−y=x∧y=t−x⇒x+y=t,因此有 ( t + 1 ) (t{+}1) (t+1) 种划分方案。
对于质数 2 2 2,它的唯一分解为 ( 1 + i ) ( 1 − i ) (1+i)(1-i) (1+i)(1−i) 。为何它是特殊的?因为这两个素元是相伴的。我们在前面讨论的素元都是不相伴的(因为相伴素元的 ϕ \phi ϕ 相同,而前面讨论的素元的 ϕ \phi ϕ 分别是对应的质数;共轭素元只有 ( 1 + i ) ( 1 − i ) (1+i)(1-i) (1+i)(1−i) 相伴)。
所以,它实际上不会作出任何区分,只需判断能否均分。显然能,因为数量是 2 a 2a 2a 。
注意上面的过程都不允许相伴元的取代。这也是共轭复数严格对应的原因。所以求出的答案还要乘 4 4 4,以扩展到所有相伴元。
最后,总结性地说,方程 2 a ∏ p i t i ∏ q i c i = f 2 + g 2 2^a\prod p_i^{t_i}\prod q_i^{c_i}=f^2+g^2 2a∏piti∏qici=f2+g2 的整数解 ( f , g ) (f,g) (f,g) 的解数量是 4 ∏ ( t i + 1 ) ∏ [ 2 ∣ c i ] 4\prod(t_i+1)\prod[2\mid c_i] 4∏(ti+1)∏[2∣ci] 。这显然是比费马平方和定理更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