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事务是一个单独的隔离操作:事务中的所有命令都会序列化、按顺序地执行。事务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发送来的命令请求所打断
Redis事务的主要作用就是串联多个命令防止别的命令插队
从输入Mulit命令开始,输入的命令都会依次进入命令队列中,但不会执行,直到输入Exec后,Redis会将之前的命令队列中的命令依次执行
组队过程中可以通过discard来放弃组队
组队中某个命令出现了报告错误,执行时整个的所有队列都会被取消
如果执行阶段某个命令报出了错误,则只有报错的命令不会被执行,而其他的命令都会执行,不会回滚
悲观锁,顾名思义就是很悲观,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会修改,所以每次在拿数据的时候都会上锁,这样别人想拿到这个数据就会block直到他拿到锁。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里面就用到了很多这种锁机制,比如行锁,表锁等,读锁,写锁等,都是在操作之前先上锁
乐观锁,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不会修改,所以不上锁,但是在更新的时候会判断一下在此期间别人有没有去更新这个数据,可以使用版本号等机制。乐观锁适用于多读的应用类型,这样可以提高吞吐量。Redis就是利用这种check-and-set机制实现事务的。
事务中的所有命令都会序列化、按顺序地执行。事务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对象发送来的命令请求所打断
队列中的命令没有提交之前都不会实际被执行,因为事务提交前任何指令都不会被实际执行
事务中如果有一条命令执行失败,其后的命令仍然会被执行,没有回滚
RDB: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也就是行话讲的Snapshot快照,他恢复时是将快照文件直接读到内存里
Redis会单独创建(fork)一个子进行来进行持久化,会先将数据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待持久化过程都结束了,再用这个临时文件替换上次持久化好的文件。整个过程中,主进程是不进行任何IO操作的,这就确保了极高的性能如果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的恢复,且对于数据恢复的完整性不是非常敏感,那RDB方式要比AOF方式更加高效。RDB的缺点是最后一次持久化后的数据可能丢失
Fork的作用是复制一个与当前进程一样的进程,新进程的所有数据数值都和原进程一致,但是是一个全新的进行,并作为原进程的子进程。
在Linux程序中,fork()会产生一个和父进程完全相同的子进程,但子进程在此后会exec系统调用,处于效率考虑,Linux中引入了写时复制技术
一般情况父进程和子进程会共用同一段物理内存,只有进程空间的各段的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将父进程的内容复制一份给子进程
劣势
以日志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写操作,将Redis执行过的所有写指令记录下来(读操作不记录),只许追加文件但不可以改写文件,Redis启动之初会读取改文件重新构建数据,换言之,redis重启的话就根据日志文件的内容将写指令从前到后执行一次以完成数据的恢复工作
1)客户端的请求写命令会被append追加到AOF缓冲区内;
2)AOF缓冲区根据AOF持久化策略将操作sync同步到磁盘的AOF文件中
3)AOF文件大小超过重写策略或手动重写时,会对AOF文件rewrite重写,压缩AOF文件容量
4)Redis重启服务时,会重新load加载AOF文件中的写操作达到数据恢复的目的
AOF默认不开启
AOF和RDB同时开启,Redis听谁的?
系统默认取AOF的数据(数据不会存在丢失)
优势
备份机制更稳健,丢失数据概率更低
可读的日志文本,通过操作AOF稳健,可以处理误操作
劣势
主机数据更新后根据配置和策略,自动同步到备机的master/slaver机制,Master以写为主,Slave以读为主
读写分离,性能扩展
容灾快速恢复
Slave启动成功连接到master后会发送一个sync命令
Master接到命令启动后台的存盘进程,同时手机所有接收到的用于修改数据集命令,在后台进程执行完毕之后,master将传送整个数据文件到slave,以完成一次完全同步
全量复制:而slave服务在接受到数据库文件后,将其村哦按并加载到内存中
增量复制:Master继续将新的所有收集到的修改命令依次传给slave,完成同步
但是只要重新连接master,一次完全同步将被自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