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线:用于CPU 和其他设备连接
CPU 它包括三个部分,运算单元、数据单元和控制单元。
每个进程都有一个二进制的程序放在硬盘上,再里面就是一行行的指令,会操作一些数据。
CPU 的控制单元里面,有一个指令指针寄存器,它里面存放的是下一条指令在内存中的地 址。控制单元会不停地将代码段的指令拿进来,先放入指令寄存器。 (指令分别是对数据 or 运算)。 数据单元里的数据寄存器,从数据段里 读到数据寄存器里,就可以参与运算了,运算单元做完运算,产生的结果会暂存在数据单元的数据寄存器里。最终,会有指令将数据写回内存中的数据段。
多任务系统的一个操作 :进程切换 (A进程切换到B进程)
CPU 和内存来来回回传数据,靠的都是总线。一个是地址数据,也就是我想拿内存中哪个位置的数据,这类总线叫地址总线 (Address Bus);另一类是真正的数据,这类总线叫数据总线(Data Bus)
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能访问的地址范围到底有多广。例如只有两位,那 CPU 就只能认 00,01,10,11 四个位置,超过四个位置,就区分不出来了。位数越多,能够访问的位置 就越多,能管理的内存的范围也就越广。
CPU 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越来越宽,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是一直不能忘记 三点,一是标准,二是开放,三是兼容
下图是x86 86 中最经典的一款处理器 , 8086处理器
重点 : 寄存器的作用
8086 处理器内部
有 8 个 16
位的通用寄存器,也就是刚才说的 CPU 内部 的数据单元,分别是 AX、BX、CX、DX、SP、BP、SI、DI
。这些寄存器主要用于在计算过 程中暂存数据。这些寄存器比较灵活,其中 AX、BX、CX、DX
可以分成两个 8 位的寄存器来使用,分别 是 AH、AL、BH、BL、CH、CL、DH、DL,
其中 H 就是 High(高位),L 就是 Low(低位)的意思。IP 寄存器/指令指针寄存器(Instruction Pointer Register)
:指向代码段中下一条指令的位置。CPU 会根据它来不断地将指令从内存的代码段中,加载到 CPU
的指令队列中,然后交给运算单元去执行。( CS、DS、SS、ES)
CS
就是代码段寄存器 , 通过它可以找到代码
在内存中的位置DS
是数据段的寄存器 , 通过它可以找到数据
在内存中的位置SS
是栈寄存器(Stack Register) : 数据的存取只 能从一端进行,秉承后进先出
的原则,push
就是入栈,pop
就是出栈.凡是与函数调用
相关的操作,都与栈紧密相关2^20^ = 1M
超过这个空间就访问 只能访问这个空间内的位置。系统刚刚启动 的个体户模式
如果你自己安装过操作系统,刚启动的时候,按某个组合键,显示器会弹出一个蓝色的界 面。能够调整启动顺序的系统,就是我说的 BIOS,然后我们就可以先执行它。
创业指导手册第一条,BIOS 要检查一下系统的硬件是不是都好着呢。
创业指导手册第二条,要有个办事大厅,只不过自己就是办事员。这个时期你能提供的服务很简单,但也会有零星的客户来提要求。
这个时候,要建立一个中断向量表和中断服务程序,因为现在你还要用键盘和鼠标,这些都 要通过中断进行的。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来配置系统启动的选项使用 grub2-install /dev/sda,可以将启动程序安装到相应的位置。
grub2 第一个要安装的就是 boot.img,它由 boot.S 编译而成,一共 512 字节,正式安装 到启动盘的第一个扇区。这个扇区通常称为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 / 扇区)。
由于 512 个字节实在有限,boot.img 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它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 是加载grub2 的另一个镜像 core.img(由 lzma_decompress.img、diskboot.img、kernel.img 和一系列的模块组成)。
如果从硬盘启动的话,这个扇区里面是 diskboot.img,对应的代码是 diskboot.S。
boot.img 将控制权交给 diskboot.img 后,diskboot.img 的任务就是将 core.img 的其他 部分加载进来,先是解压缩程序 lzma_decompress.img,再往下是 kernel.img,最后是 各个模块 module 对应的映像。这里需要注意,它不是 Linux 的内核,而是 grub 的内核。
lzma_decompress.img 对应的代码是 startup_raw.S,本来 kernel.img 是压缩过的,现 在执行的时候,需要解压缩。
实模式: 1M 的地址空间 (只能满足比较小的程序)所以在真正的解压缩之前,lzma_decompress.img 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调用 real_to_prot,切换到保护模式,这样就能在更大的寻址空间里面,加载更多的东西。
切换到保护模式要干很多工作,大部分工作都与内存的访问方式有关。
第一项是启用分段,就是在内存里面建立段描述符表,将寄存器里面的段寄存器变成段选择 子,指向某个段描述符,这样就能实现不同进程的切换了。第二项是启动分页。能够管理的 内存变大了,就需要将内存分成相等大小的块.
内核的启动从入口函数 start_kernel() 开始。在 init/main.c 文件中,start_kernel 相当于 内核的 main 函数。打开这个函数,你会发现,里面是各种各样初始化函数 XXXX_init
set_task_stack_end_magic(&init_task)
。这里面有一个参数 init_task
,它的定义是 struct task_struct init_task = INIT_TASK(init_task)
。它是系统创建的第一个进程,我们称为0
号进程。这是唯一一个没有通过 fork
或者 kernel_thread
产生的进程,是进程列表的第一个。trap_init()
,里面设置了很多中断门(Interrupt Gate
),用于处理各 种中断。其中有一个 set_system_intr_gate(IA32_SYSCALL_VECTOR, entry_INT80_32)
, 这是系统调用的中断门。mm_init()
就是用来初始化内存管理模块sched_init()
就是用于初始化调度 模块vfs_caches_init()
会用来初始化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 rootfs
。为了兼容各种各样的文件系统,我们需要将文件的相关数据 结构和操作抽象出来,形成一个抽象层对上提供统一的接口,这个抽象层就是 VFS(Virtual File System)
,虚拟文件系统。 x86
提供了分层的权限机制,把区域分成了四个 Ring,越往里权限越高,越往外权限越低.
操作系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制,将能够访问关键资源的代码放在 Ring0,我们称为内核态(Kernel Mode);将普通的程序代码放在 Ring3,我们称为用户态(User Mode)
当一个用户态的程序运行到一半,要访问一个核心资源,例如访问网卡发一个网络包,就需 要暂停当前的运行,调用系统调用,接下来就轮到内核中的代码运行了。
首先,内核将从系统调用传过来的包,在网卡上排队,轮到的时候就发送。发送完了,系统 调用就结束了,返回用户态,让暂停运行的程序接着运行.
kernel_thread 的参数是一个函数 kernel_init,也就是这个进程会运行这个函数。在 kernel_init 里面,会调用 kernel_init_freeable(),里面有这样的代码:
if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如果不为空 就初始化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init";
kernel_init:
if (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ret = run_init_process(ramdisk_execute_command);
...... }
......
if (!try_to_run_init_process("/sbin/init") ||
!try_to_run_init_process("/etc/init") ||
!try_to_run_init_process("/bin/init") ||
!try_to_run_init_process("/bin/sh"))
return 0;
//do_execve->do_execveat_common->exec_binprm->search_binary_handler
int search_binary_handler(struct linux_binprm *bprm) {
......
struct linux_binfmt *fmt; ......
retval = fmt->load_binary(bprm); ......
}
我要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加载这个二进制文件,它是有一定格式的。Linux 下一个常用的格式是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可执行与可链接格式)。
//二进制 格式
static struct linux_binfmt elf_format = {
.module = THIS_MODULE, .load_binary
= load_elf_binary, .load_shlib = load_elf_library,
.core_dump = elf_core_dump,
.min_coredump = ELF_EXEC_PAGESIZE,
};
void start_thread(struct pt_regs *regs, unsigned long new_ip, unsigned long new_sp) {
set_user_gs(regs, 0); // register,就是寄存器
regs->fs= 0;
regs->ds= __USER_DS; //设置为用户态
regs->es = __USER_DS;
regs->ss = __USER_DS;
regs->cs = __USER_CS;
regs->ip = new_ip; //恢复
regs->sp = new_sp; // 恢复
regs->flags= X86_EFLAGS_IF;
force_iret();
}
EXPORT_SYMBOL_GPL(start_thread);
**ramdisk 的作用:**内核就太大了,需要一个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内存访问是不需要驱动的,这个就是 ramdisk。 这个时候,ramdisk 是根文件系统。ramdisk 上的 /init 会启动文件系统上的 init ,形成了用户态所有进程的祖 先
2号进程:
kernel_thread(kthreadd, NULL, CLONE_FS | CLONE_FILES)
又一次使用 kernel_thread
函数创建进程。Linux 还提供了glibc 这个中介。它更熟悉系统调用的细节,并且可以封装成更加友好的接口。
int open(const char *pathname, int flags, mode_t mode)
syscalls.list
,里面列着所有 glibc
的函数对应的系统调用。 (下图只显示 open 的)make-syscall.sh.
可以根据上面的配置文件,对于每一个封装 好的系统调用,生成一个文件。这个文件里面定义了一些宏,例如 #define SYSCALL_NAME open
T_PSEUDO (SYSCALL_SYMBOL, SYSCALL_NAME, SYSCALL_NARGS) ret //伪代码 符号 名字 参数
T_PSEUDO_END (SYSCALL_SYMBOL) #define T_PSEUDO(SYMBOL, NAME, N)
PSEUDO (SYMBOL, NAME, N)
PSEUDO 也是一个宏
#define PSEUDO(name, syscall_name, args) .text;
ENTRY (name)
DO_CALL (syscall_name, args);
cmpl $-4095, %eax;
jae SYSCALL_ERROR_LABEL
ENTER_KERNEL : # define ENTER_KERNEL int $0x80
int 就是 interrupt,也就是“中断”的意思。int $0x80 就是触发一个软中断,通过它就可以陷入(trap)内核.set_system_intr_gate(IA32_SYSCALL_VECTOR, entry_INT80_32); // 系统启动时的 trap_init
ENTRY(entry_INT80_32)//接收到一个系统调用的时候,entry_INT80_32 就被调用了
ASM_CLAC
pushl %eax /* pt_regs->orig_ax */
SAVE_ALL pt_regs_ax=$-ENOSYS /* save rest */ //通过 push 和 SAVE_ALL 将当前用户态的寄存器,保存在 pt_regs 结构里面。
movl %esp, %eax //内核之前,保存所有的寄存
call do_syscall_32_irqs_on // 调用 do_syscall_32_irqs_on
/*
//下面是 do_syscall_32_irqs_on
static __always_inline void do_syscall_32_irqs_on(struct pt_regs *regs) //
{
struct thread_info *ti = current_thread_info();
unsigned int nr = (unsigned int)regs->orig_ax; // 将系统调用号从 eax 里面取出来
......
if (likely(nr < IA32_NR_syscalls)) {
//然后根据系统调用号,在系统调用 表中找到相应的函数进行调用,并将寄存器中保存的参数取出来,作为函数参数。
regs->ax = ia32_sys_call_table[nr]( //#define ia32_sys_call_table sys_call_table,系统调用就是放在这个表里 面。
(unsigned int)regs->bx, (unsigned int)regs->cx,
(unsigned int)regs->dx, (unsigned int)regs->si,
(unsigned int)regs->di, (unsigned int)regs->bp);
}
syscall_return_slowpath(regs);
}
*/
.Lsyscall_32_done:
......
.Lirq_return:
INTERRUPT_RETURN //紧接着调用的是 INTERRUPT_RETURN,我们能够找到它的定义,也就是 iret。
//#define INTERRUPT_RETURN iret
//iret 指令将原来用户态保存的现场恢复回来,包含代码段、指令指针寄存器等。这时候用户 态进程恢复执行。
32 位的系统调用的执行过程
x86_64 下的 sysdep.h 文件
/* The Linux/x86-64 kernel expects the system call parameters in
registers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table:
syscall number rax
arg 1 rdi
arg 2 rsi
arg 3 rdx
arg 4 r10
arg 5 r8
arg 6 r9
......
*/
#define DO_CALL(syscall_name, args) \
lea SYS_ify (syscall_name), %rax; \
syscall
与32位的区别 放到寄存器 rax
trap_init
除了初始化上面的中断模式,这里面还会调用 cpu_init>syscall_init。
这里面有这样的代码:`wrmsrl(MSR_LSTAR, (unsigned long)entry_SYSCALL_64);
rdmsr 和 wrmsr 是用来读写特殊模块寄存器 的
MSR_LSTAR 一个特殊的寄存器专门用来做系统调用
entry_SYSCALL_64 如下
ENTRY(entry_SYSCALL_64)
/* Construct struct pt_regs on stack */
//这里先保存了很多寄存器到 pt_regs 结构里面,例如用户态的代码段、数据段、保存参数 的寄存器
pushq $__USER_DS /* pt_regs->ss */
pushq PER_CPU_VAR(rsp_scratch) /* pt_regs->sp */
pushq %r11 /* pt_regs->flags */
pushq $__USER_CS /* pt_regs->cs */
pushq %rcx /* pt_regs->ip */
pushq %rax /* pt_regs->orig_ax */
pushq %rdi /* pt_regs->di */
pushq %rsi /* pt_regs->si */
pushq %rdx /* pt_regs->dx */
pushq %rcx /* pt_regs->cx */
pushq $-ENOSYS /* pt_regs->ax */
pushq %r8 /* pt_regs->r8 */
pushq %r9 /* pt_regs->r9 */
pushq %r10 /* pt_regs->r10 */
pushq %r11 /* pt_regs->r11 */
sub $(6*8), %rsp /* pt_regs->bp, bx, r12-15 not saved */
movq PER_CPU_VAR(current_task), %r11
testl $_TIF_WORK_SYSCALL_ENTRY|_TIF_ALLWORK_MASK, TASK_TI_flags(%r11)
jnz entry_SYSCALL64_slow_path //然后调用 entry_SYSCALL64_slow_pat->do_syscall_64 如下
......
/*调用 entry_SYSCALL64_slow_pat->do_syscall_64 和 32位的差不多
__visible void do_syscall_64(struct pt_regs *regs)
{
struct thread_info *ti = current_thread_info();
unsigned long nr = regs->orig_ax; //从 rax 里面拿出系统调用号
......
if (likely((nr & __SYSCALL_MASK) < NR_syscalls)) {
regs->ax = sys_call_table[nr & __SYSCALL_MASK]( //查表
regs->di, regs->si, regs->dx,
regs->r10, regs->r8, regs->r9); //这些参数所对应的寄存器,和 Linux 的注释又是一样的。
}
syscall_return_slowpath(regs);
}
*/
entry_SYSCALL64_slow_path:
/* IRQs are off. */
SAVE_EXTRA_REGS
movq %rsp, %rdi
call do_syscall_64 /* returns with IRQs disabled */
return_from_SYSCALL_64:
RESTORE_EXTRA_REGS
TRACE_IRQS_IRETQ
movq RCX(%rsp), %rcx
movq RIP(%rsp), %r11
movq R11(%rsp), %r11
......
syscall_return_via_sysret:
/* rcx and r11 are already restored (see code above) */
RESTORE_C_REGS_EXCEPT_RCX_R11
movq RSP(%rsp), %rsp
USERGS_SYSRET64 //64 位的系统调用返回的时候,执行的是 USERGS_SYSRET64
//#define USERGS_SYSRET64 swapgs; sysretq; 返回用户态的指令变成了 sysretq。
系统调用的方式,都是最终到了系统调用表,但是到底调用内核的什么函数?
32 位的系统调用表定义在面 arch/x86/entry/syscalls/syscall_32.tbl 文件里。例如 open 是这样定义的:
5 i386 open sys_open compat_sys_open
64 位的系统调用定义在另一个文件 arch/x86/entry/syscalls/syscall_64.tbl 里。例如 open 是这样定义的
2 common open sys_open
第一列的数字是系统调用号。32 位和 64 位的系统调用号是不一样的。第三列是系统调用的名字,第四列是系统调用在内核的实现函数。不
过,它们都是以 sys_ 开头
声明
。声明往往在 include/linux/syscalls.h
文件 中。asmlinkage long sys_open(const char __user *filename, int flags, umode_t mode);
实现
这个系统调用,一般在一个.c 文件里面,例如 sys_open 的实现在 fs/open.c 里面SYSCALL_DEFINE3(open, const char __user *, filename, int, flags, umode_t, mode) {
//SYSCALL_DEFINE3 是一个宏系统调用最多六个参数 (3也是宏的参数),根据参数的数目选择宏
if (force_o_largefile())
flags |= O_LARGEFILE;
return do_sys_open(AT_FDCWD, filename, flags, mode);
}
在编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 syscall_32.tbl 和 syscall_64.tbl 生成自己的 unistd_32.h 和 unistd_64.h。生成方式在 arch/x86/entry/syscalls/Makefile 中。
这里面会使用两个脚本,其中第一个脚本 arch/x86/entry/syscalls/syscallhdr.sh,会在文 件中生成 #define __NR_open;第二个脚本 arch/x86/entry/syscalls/syscalltbl.sh,会在 文件中生成 __SYSCALL(__NR_open, sys_open)。这样,unistd_32.h 和 unistd_64.h 是对 应的系统调用号和系统调用实现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64位的系统调用 + 内核态和用户态的模式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