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 ZooKeeper的部署方式有哪几种?集群中的角色有哪些?集群最少需要几台机器?
1. ZooKeeper从设计模式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基于观察者模式设计的分布式服务管理框架,它负责存储和管理大家都关心的数据,然后接受观察者的注册,一旦这些数据的状态发生变化,ZooKeeper就将负责通知已经在ZooKeeper上注册的那些观察者做出相应的反应。
2. 特点
1)ZooKeeper:一个领导者(Leader),多个跟随者(Follower)组成的集群。
2)集群中只要有半数以上节点存活,ZooKeeper集群就能正常服务。
3)全局数据一致:每个Server保存一份相同的数据副本,Client无论连接到哪个Server,数据都是一致的。
4)更新请求顺序进行,来自同一个Client的更新请求按其发送顺序依次执行。
5)数据更新原子性,依次数据更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6)实时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Client能读到最新数据。
1)半数机制:集群中半数以上机器存活,集群可用。所以ZooKeeper适合安装奇数台服务器。
2)ZooKeeper虽然在配置文件中并没有指定Master和Slave。但是,ZooKeeper工作时,是有一个节点为Leader,其他则为Follower,Leader是通过内部的选举机制临时产生的。
3)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整个选举的过程。
假设有五台服务器组成的ZooKeeper集群,它们的id从1-5,同时它们都是最新启动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数据,在存放数据量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假设这些服务器依序启动,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如图所示。
(1)服务器1启动,此时只有它一台服务器启动了,它发出去的报文没有任何响应,所以它的选举状态一直是LOOKING状态。
(2)服务器2启动,它与最开始启动的服务器1进行通信,互相交换自己的选举结果,由于两者都没有历史数据,所以id值较大的服务器2胜出,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超过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都同意选举它(这个例子中的半数以上是3),所以服务器1、2还是继续保持LOOKING状态。
(3)服务器3启动,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服务器3成为服务器1、2、3中的老大,而与上面不同的是,此时有三台服务器选举了它,所以它成为了这次选举的Leader。
(4)服务器4启动,根据前面的分析,理论上服务器4应该是服务器1、2、3、4中最大的,但是由于前面已经有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选举了服务器3,所以它只能接收当小弟的命了。
(5)服务器5启动,同4一样当小弟。
持久: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断开连接后,创建的节点不删除。
短暂: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断开连接后,创建的节点自己删除。
说明:创建znode时设置顺序标识,znode名称后会附加一个值,顺序号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计数器,由父节点维护。
注意:在分布式系统中,顺序号可以被用于为所有的事件进行全局排序,这样客户端可以通过顺序号推断事件的顺序。
(1)持久化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节点仍存在。
(2)持久化顺序标号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节点仍存在,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3)临时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节点被删除。
(4)临时顺序编号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节点被删除,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1. 监听原理详解:
1)首先要有一个main()线程
2)在main中创建ZooKeeper客户端,这时就会创建两个线程,一个负责网络连接通信(connect),一个负责监听(listener)。
3)通过connect线程将注册的监听事件发送给ZooKeeper。
4)在ZooKeeper的注册监听器列表中将注册的监听事件添加到列表中。
5)ZooKeeper监听到有数据或路径变化,就会将这个消息发送给listener线程。
6)listener线程内部调用了process()方法。
2. 常见的监听
1)监听节点的变化 get path[watch]
2) 监听子节点增减的变化 lspath [watch]
1)Client向ZooKeeper的Server1上写数据,发送一个写请求。
2)如果Server1不是Leader,那么Server1会把接受的请求转发给Leader。因为每个ZooKeeper的Server里面有一个是Leader。这个Leader会将写请求广播给各个Server,比如Server1和Server2,各个Server写成功后就会通知Leader。
3)当Leader收到大多数Server数据写成功了,那么就说明数据写成功了。如果这里三个节点的话,只要有两个节点数据写成功了,那么就认为数据写成功了。写成功之后,Leader会告诉Server1数据写成功了。
4)Server1会进一步通知Client数据写成功了,这时就认为整个写操作成功。
(1)部署方式单机模式、集群模式
(2)角色:Leader和Follower
(3)集群最少需要机器数:3
1.CAP理论指的是一个分布式系统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ce)这三项中的两项。
(1)一致性:写操作之后的读操作,必须返回该值。
(2)可用性:意思是只要收到用户的请求,服务器就必须给出回应。
(3)分区容错:区间通信可能失败。比如,一台服务器放在中国,另一台服务器放在美国,这就是两个区,它们之间可能无法通信。
2.BASE指的是基本可用(BasicallyAvailable)、软状态(Soft State)和最终一致性(Eventually Consistent)下面展开讨论:
(1)基本可用
什么是基本可用呢?假设系统,出现了不可预知的故障,但还是能用,相比较正常的系统而言:
响应时间上的损失:正常情况下的搜索引擎0.5秒即返回给用户结果,而基本可用的搜索引擎可以在2秒作用返回结果。功能上的损失:在一个电商网站上,正常情况下,用户可以顺利完成每一笔订单。但是到了大促期间,为了保护购物系统的稳定性,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被引导到一个降级页面。
(2)软状态
什么是软状态呢?相对于原子性而言,要求多个节点的数据副本都是一致的,这是一种“硬状态”。
软状态指的是:允许系统中的数据存在中间状态,并认为该状态不影响系统的整体可用性,即允许系统在多个不同节点的数据副本存在数据延时。
(3)最终一致性
上面说软状态,然后不可能一直是软状态,必须有个时间期限。在期限过后,应当保证所有副本保持数据一致性,从而达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这个时间期限取决于网络延时、系统负载、数据复制方案设计等等因素。
而在实际工程实践中,最终一致性分为5种:
①因果一致性(Causal consistency)
因果一致性指的是:如果节点A在更新完某个数据后通知了节点B,那么节点B之后对该数据的访问和修改都是基于A更新后的值。于此同时,和节点A无因果关系的节点C的数据访问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②读己之所写(Read your writes)
读己之所写指的是:节点A更新一个数据后,它自身总是能访问到自身更新过的最新值,而不会看到旧值。其实也算一种因果一致性。
③会话一致性(Session consistency)
会话一致性将对系统数据的访问过程框定在了一个会话当中:系统能保证在同一个有效的会话中实现 “读己之所写” 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执行更新操作之后,客户端能够在同一个会话中始终读取到该数据项的最新值。
④单调读一致性(Monotonic read consistency)
单调读一致性指的是:如果一个节点从系统中读取出一个数据项的某个值后,那么系统对于该节点后续的任何数据访问都不应该返回更旧的值。
⑤单调写一致性(Monotonic write consistency)
单调写一致性指的是:一个系统要能够保证来自同一个节点的写操作被顺序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