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指令就是处理器CPU能识别、执行的最基本命令,比如:加法指令就是让CPU进行加法运算。
① 特权指令
如内存清零指令,不允许用户程序使用
② 非特权指令
如普通的运算指令
① 用户态
此时CPU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② 核心态
特权指令、非特权指令都可以执行
用程序状态字寄存器中的某标志位来标识当前处理器处于什么状态。如0为用户态,1为核心态。
① 内核程序
操作系统的内核程序时系统的管理者,既可以执行特权指令,也可以执行非特权指令,运行在核心态。
② 应用程序
为了保证系统能安全运行,普通应用程序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运行在用户态。
内核是计算机上配置的底层软件,是操作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
实现操作系统内核功能的那些程序就是内核程序。
(1)与硬件关联较紧密的模块
① 时钟管理
实现计时功能
② 中断处理
负责实现中断功能
③ 原语
是一种特殊的程序
出于操作系统最底层,是最接近硬件的部分
这种程序的运行具有原子性,其运行只能一气呵成,不可中断
运行时间较短、调用频繁
(2)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功能
进程管理
存储器管理
设备管理
有的操作系统不把这部分功能归为“内核功能”,也就是说,不同的操作系统,对内核功能的划分可能并不一样。
将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都作为系统内核,运行在核心态
优点:高性能
缺点:内核代码庞大,结构混乱,难以维护
只把最基本的功能保留在内核。
优点:内核功能少,结构清晰,方便维护
缺点:需要频繁地在核心态和用户态之间切换,性能
当中断发生时,CPU立即进入核心态
当中断发生后,当前运行的进程暂停运行,并由操作系统内核对中断进行处理
对于不同的中断信号,会进行不同的处理
发生了中断,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由于操作系统的管理工作(比如进程切换、分配IO设备等)需要使用特权指令,因此CPU要从用户态切为核心态。中断可以使CPU从用户态切换为核心态,使操作系统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有了中断,才能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用户态和核心态的切换是通过中断实现的,并且中断是唯一途径。
(1)内中断
信号来源:CPU内部
① 陷阱
有意而为之的异常,如系统调用
② 故障
由错误条件引起的,可能被故障处理程序修复,如缺页。
③ 终止
不可恢复的错误造成的结果,终止处理程序不再将控制返回给引发终止的应用程序,如整数除0。
(2)外中断
信号来源:CPU外部
① IO中断请求
② 人工干预
执行完每个指令后,CPU都要检查当前是否有外部中断信号
如果检测到外部中断信号,则需要保护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如程序状态子PSW、程序计数器PC、各种通用寄存器)
根据中断信号类型转入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
恢复原进程的CPU环境并退出中断,返回原进程继续往下执行
系统调用是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的接口,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供应用程序调用的特殊函数,应用程序可以发出系统调用请求来获得操作系统的服务。
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请求操作系统的服务,服务中的各种共享资源都由操作系统统一掌管,因此在用户程序中,凡是与资源有关的操作(如存储分配、IO操作、文件管理等),都必须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向操作系统提出服务请求,由操作系统代为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用户进行非法操作。
设备管理(完成设备的请求、释放、启动等功能)
文件管理(完成文件的读写、创建、删除等功能)
进程控制(完成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唤醒等功能)
进程通信(完成进程之间的消息传递、信号传递等功能)
内存管理(完成内存的分配、回收等功能)
系统调用相关处理涉及到对系统资源的管理,对进程的控制,这些功能需要执行一些特权指令才能完成,因此系统调用的相关处理需要在核心态下进行。
传递系统调用参数 -> 执行陷入指令(用户态) -> 执行系统调用相应服务程序(核心态) -> 返回用户程序。
小总结:
陷入指令是在用户态执行的,执行陷入指令之后立即引发一个内中断,从而CPU进入核心态
发出系统调用请求的是用户态,而对系统调用的相应处理在核心态下进行
陷入指令是唯一一个只能在用户态执行,而不可在核心态执行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