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3D创业公司负责过第二曲线,也曾在有一段家居创新业务经历,如今在京东正好做3D和家居的结合,作为主产品参与了京东.Vision首个版本的构建。正值我的京东一周年,也借此机会记录下这段难忘又有趣的经历。
我读的电商专业,大学期间就对于消费者终端印象深刻:90年代的PC带来了Web时代的阿里巴巴、淘宝和京东;10年代的手机带来了移动端时代的手淘、天猫、手机京东、抖音和拼多多。
相信每一位互联网人都期望自己能赶上一次这种黄金浪潮,跟着时代的趋势,做一次风口上的猪。2024年的今天,苹果发布了Apple Vision Pro(简称AVP)。正如当年一句『An iPod, a phone and an internet communicator』乔布斯就重新发明了手机,我们都兴奋的期待苹果扭曲现实力场的奇迹能在AVP重现。
传统XR设备
在此之前,一众XR设备都遵循着游戏主机的逻辑,各式手柄、激光定位甚至桁架层出不穷。AVP反而说「You navigate with your eyes, simply tap to select」,用最自然的人体交互替代了传统设备交互:眼睛看向哪里、就表示你关注哪里;手指轻轻一捏,注视的元素就被你触动。虽然这一极致体验的成本不菲,但作为Apple第一台面世的空间计算设备,苹果更在乎建立一个对的范式。
正如乔布斯定义手指是最好的触控,从此一扫传统手机开启大屏移动终端时代;AVP的这种体验,很有可能就此定义了空间计算时代的基础交互。
既有PC、手机、平板等设备,通过一块屏幕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数字世界的窗口。这屏幕既是通道也是屏障,那边是虚拟、这边是现实。AVP则一举击碎了这一屏障,将数字世界融入现实,让人类可以通过一套非常相似的人体交互逻辑与现实和数字世界实时发生关系:
我们看到,消费者终端的演进其实就是体验度和便携度的螺旋上升。而AVP这次做了体验层面巨大的改进和变革,让我们有机会对用户的数字体验重新思考和定义,打造出屏端体验绝无可能造就的空间计算时代用户体验。
当时,我们看到了这一机会,期望以家场景作为切入进行试点。
而在一开始,我们必须找到产品核心体验的支点:究竟有哪些家场景体验是传统电商难以覆盖,但AVP有机会满足的点?经过与业务及业务产品同学的多次探讨,我们发现,尺寸和搭配问题是这一品类下的核心痛点。
与其他品类不同,家居品类门槛较高、商品存在大量非标,一路狂奔一路踩坑,从家居小白学习成长为家居达人一般需要至少3个月的时间。这就导致家居购物特别是电商购物,纯粹依赖图片和屏端会存在较大的落地体验风险。典型例如尺寸问题,有超过一半的用户在家居大件商品购买时遇到过尺寸过大或过小的问题;还有搭配问题,有相当比例的用户发现原本图片上的商品很好看、但是放到家里就是和环境不搭配,每个单品线上都很好看、放在家里一组合就别扭得难受。
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家居痛点总结成一句话,我认为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认知鸿沟』。
那么如何抹平这一鸿沟呢?我们希望推一个概念,『先“试用”,再购买』:
为了实现这一产品理念,我们先从单品出发,要让拖出来的3D商品感觉就像是真实的商品。为此,团队同学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尺寸要还原、落地有声音、拖动有阻尼、灯下有光影、材质有反射,撞到墙上会停,多品可以搭配,商品与商品也会互相垒起来……特别是3D商品要高度还原,对模型尺寸和细节高度高要求、有PBR效果,才能以假乱真,满足用户“试用”。这一体验支点在后来落地时形成了我们产品的核心差异之一,主打全品类的友商至今只有单品逻辑没有搭配逻辑、更是没有物理碰撞检测,东西推到墙上会跑到无尽远、商品和商品放在一起会穿模重叠、就像玩游戏一样。针对这个点深钻,产品、研发与UED团队沉淀了多篇专利,博主评价以及苹果官方现场交流也说与友商相比、京东的商品更加真实,搭配更加好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用户为什么会线上购物,Vision如何更好的满足这一诉求。当前的线上购物其实并不局限于传统货架电商,特别是以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种草内容电商发展迅猛。这是因为用户并不都是完全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大明,而是同时会有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的小白,甚至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品类会属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那么相应我们提供的触达方式也要多样化。
我认为存在4种典型用户,以羊村作为比喻:
针对不同需求类型的用户,我认为在VisionOS下可以提供更加创新的用户体验:
喜羊羊:多人云逛,将「人」拉回线上「逛」场
灰太狼:基于语音多轮智能沟通的场景化高效搜索
美羊羊:互动橱窗多维展示内容、景深视频/直播为你提供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懒羊羊:陪伴式AI导购为你悉心答疑解惑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设计了首页架构,让用户可以有效触达自己的需求:
想清楚了,那么就抓紧落地。这一过程中公司的决心、老板的关注和非常多同学的专业且靠谱的贡献让我们有效协调和攻克了大量的问题。由于名单实在过长,值得钦佩的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同学实在是太多,过程就让我们暂且按下不表、等待未来其他同学视角的记录。3点、7点、9点、4点,一众同学4个版本4次提审,最终顺利赶在618和628 这俩关键节点审核通过上线。
最终经过推广,全平台收获大千万级曝光,也拿到了苹果AVP国行首批6个推荐资源位,进一步夯实了京东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好结果。
这三个月的探索对我来说试一次非常宝贵的产品经历。
我关注的一个博主纯银说,这个时代新的产品经理很难得到深度的成长,因为互联网时代该打的仗都已经打得差不多了,大多产品就是作为小螺丝钉修修补补。
诚如所言,如果每天工作的日常就是被一个个的细节和DDL填满,那么产品自身很难获得成长。而诸如这样的产品机会,让我可以反过头来从框架上思考「为什么」,而这一个个的「为什么」最终又会成为「怎么做」的基础,滴水石穿灵光一闪,往往对纠结的产品细节就会有一种通体舒畅拨云见日的快感。
这提醒我,产品经理必须要有自己的框架,要对自己的产品建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认知。从我过去创业和创新业务时期的产品经历出发,我认为产品迭代的过程就是业务模式和产品假设不断检验、推翻和修正的过程。产品从零到一的构建,就是产品建立业务模型、结合技术能力寻找落地机会,并在落地过程中找到产品与市场契合点(PMF)的过程。虽然在大厂负责的功能模块越来越细,但是一旦这一体系建立,那么一次次琐碎的功能和细节迭代,其实是不断验证我的产品模型、修正我的产品体系的过程。而随着这一体系不断完善,当机会和挑战到来时,它就会指引我前进的道路。
从另一个角度讲,产品经理最好还有一些自己的信仰。毕竟对于大多数事情而言是「看见所以相信」,但是对于某些事情,则是必须「相信才会看见」。我们大多都会有一个做出伟大产品的梦想,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好的产品机会需要产品经理非常深的行业洞察,而这一洞察需要产品不断的坚持学习、浸泡在业务中并不断深挖,以及等待福至心灵的那一瞬间。而这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起板凳,有自己的判断,坚定的投入自己认为具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中来,修炼自身,等待风起的那一刻。
京东.Vision 第一版基于C端的家场景进行发布,后续我们也正在结合更多品类,与京东更多业务产生化学反应。同时,AVP初期设备覆盖量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是其惊艳的效果却也有机会随着B端与既有业务流程的结合而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并进行价值验证,后续我们在线下场景也会结合VisionOS进行更多的探索。
关于京东.Vision 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有趣的尝试和变化,也期待大家一起贡献到这一过程中。如果有合作想法的,也欢迎邮件联系我们的产品运营美女叶晶yejing@jd.com,一起拓宽XR电商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