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一时爽,一直跳槽一直爽。但,切忌只为了钱换工作。
hi,欢迎来到我的杂货铺。
打工人一定都听过一个说法:三年两跳、五年三跳,是职场大忌,因为会被用人方质疑稳定性。
今年是我研究生毕业的第九个年头。
在此期间,我完成了一次大跨度的转行,以及接下来平均间隔一年半的四次跳槽。
这所谓的两道红线我也算是挨个踩了一遍。
要说结论就只有一个:坚持的理由千差万别,但跳槽的原因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干得不开心。
接下来就用我自己的经历给大家盘一盘,遇到哪些「不开心」的情况,该跳就得果断跳。
这个恐怕是最要命的一种情况了。
我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法国车企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从事汽车总装相关的工作。
要说工作本身其实也挺不错:外企嘛,早九晚六几乎从不加班;偶尔去工厂所在的城市出出差还挺新鲜的。
但时间久了之后我明显地察觉到自己上班的「投入感」日渐降低。
经过反思之后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汽车行业是个吃经验的传统工业,这意味着避免不了大量以积累经验为目的的重复性工作。
尽管不至于像车厂流水线工人那般机械、枯燥,但对于期待更多创新性机会的我而言缺乏了吸引力。
你或许会说我年轻浮躁,我不否认存在这样的因素,但即便这么多年过去再回头看,我依然认为自己当时的判断没有错。
除了上面的因素,我对于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习也不能提起兴趣。
诸如汽车结构、零部件、四大工艺等等,这些一个汽车从业者需要不断熟悉学习的东西,摆在对物理、机械原本就不太感冒的我面前时,丝毫无法激发我的动力。
相反地,我对一些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甚至利用空闲时间自学了一下编程、数据分析的工作,并尝试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我遇到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对行业和工作的不了解以及对自身规划的缺失,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身上。
回忆下你大学毕业的时候,有几人能说清自己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和职业规划呢?
这也反映了国内高校教育的一大缺失:专业教育和实际的落地应用是脱节的。
除了部分有远见的同学早早地通过实习来提前接触企业之外,大多数人都被淹没在课业、绩点和实验室项目之中;还有的即使有心实习,导师也不一定放人。
「360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这是建立在对所在行业和工作热爱的基础之上的。要是没有机会了解,还谈什么热爱呢?
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工作的「不开心」来自这样的源头,转行或者换岗才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发现了苗头的时候,并没有深入地剖析深层原因,或者说本能地抵触承认自己决策错误这一事实,在对沉没成本的无谓坚持中错失了「长痛不如短痛」的最佳时机。
你可能会说但凡公司发展有点不顺就跳槽,是不是太过短视了?
说这话的你如果是在创业,那么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事业,如何坚持都不为过。
但如果你一没股票二没期权的,还义无反顾地要和公司共进退,那只能说被洗脑得太成功了。
普通打工人的第一诉求是一份有稳定收入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在此之上才有资格谈理想谈追求。
判断一个公司在走下坡路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当你发现周围出现越来越多「屎上雕花」的事情时,大概就是时候了。
我从汽车行业转行进互联网之后,中间曾待过一家五十人的B轮创业公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借着公司的项目需求驱动,疯狂通过自学填补缺失的技能知识,同时完成一个个对转行的我而言极具挑战的工作。
这可以说是我工作这么多年头中个人状态最舒服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我对后来的一些变化也更加敏感。
印象中是某个周五下班前,大领导叫上我们一众所谓「核心」员工开了一个会。会议室投屏上那一页关于工时统计的PPT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议题不消我多说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公司是没有加班文化的,最多七八点整层就没有人了。
在这次的「暗示」之后,我发现公司逐渐多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东西。
钉钉打卡成了标配,报销的流程更加复杂了,原本的周报变成了日报,一些明显的小团体出现了。
一系列看似微小的变化,如同传染病一般,悄无声息地破坏着我原本舒服的工作状态,也让我在几个月之后选择了离职。
「屎上雕花」,即使不是整个领导层面的共识,也至少代表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意志。
当一个企业的领导层有闲心去琢磨这些东西,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没有更多实际的业务让他们操心了。
若是发展进入平台期的头部企业,这种大公司「通病」倒也情有可原,但也定然不是什么好的征兆。
事实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离职后的第二个月,公司就发不出薪水了,随之而来是各种令人糟心的事情。
而当机立断跳槽的我,幸运地避过了。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很遗憾,这两种我们往往都遇不上,面对的只是一个普通的领导。
万一你稍微点背一些,碰上平庸甚至傻X的上级,那么工作就成了历劫。
到底怎样不靠谱的领导是需要避雷的呢?
有些领导当起来真的是容易:周一口头分配任务,周五收集下面的周报,再向上做报告。一周的工作就这样愉快地完成了。
这在我们打工人里有个称号叫「周报合并师」。
更有甚者能做二分说十分,烂摊子都扔给下面去消化。
不作为也就算了,如果能带着下面的人一起苟住倒也凑合。
怕就怕德不配位而不自知,吹出去的牛皮收不回来了不说,还把锅甩给下面的人。
连身为领导基本的担当都没有,如何指望大家干活能积极主动;谁都担心下一个被卖的是自己。
我后来去的某狗输入法公司,就遇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两样占全。
开大会的时候滔滔不绝、口沫四溅,好像我们一个不到十人的小组能顶人家一个部门。
下来之后,嘴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你去弄一下」。没有项目规划,没有资源调配,更别提风险评估,只有一个deadline。
后面出了问题,实习生也能拉出来背锅;撞大运做好了,风头全是他的,转头去吹更大的牛。
不仅如此,还培养了一帮投其所好的「心腹」,这同样的一套学得不要太溜。
这样的火坑,我也是迫不及待地跳了出去。
打工人在求职方面向来是弱势的一方。
企业部门状况,职位详细信息,上级领导秉性,所有这些指望通过几轮加起来不到半天的面试,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巨大的信息差带来的是高昂的机会成本。
这点上找工作很像投资股票,我们穷尽所能选中一只标的并买入。
当你发现它的表现并不如你预期的那样时,该割肉就得果断下手。
你说我是「价值投资」者,要长期主义,那前提也得是你长期坚守的对象真的有「价值」不是。
所以很多因素真的远比「稳定性」要重要得多,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诸多情况下的及时止损。
承认自己判断失误了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更错上加错的是抱着「再等等」「再看看」的拖延心态去面对,最终积重难返,消磨掉了自己原有的后路,被死死地套牢。
点亮「赞和收藏」,愿你的工作顺风顺水,远离需要跳槽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