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区,官方说法就是:指的是一块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内存区域。
它通常用于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操作之间,作为数据的中转站,用于平衡输入和输出设备之间的速度差异。
这么会说肯定不太好理解,所以接下来,就给大伙解开缓冲区的面纱。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const char* message0="hello fwrite\n";
const char* message2="hello printf\n";
fwrite(message0,strlen(message0),1,stdout);
//在显示器文件中fwrite message0
printf("%s",message2);
//在显示器文件中打印write message1
fork();
//创建子进程
}
用./test
来运行这个程序
结果如下:
大伙可能觉得这也没啥
但是如果我们将结果重定向给文本文件:
./test > test.log
结果如下:
这里我们能发现这里面
fwrite和printf被打印了两次
这里其实就是缓冲区的展现了。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了。
但是这里细心的人可能会有别的疑惑了
为什么正常运行程序是两条
反而重定向到文件中的时候反而多了两条呢?
这里就要牵扯到缓冲区的刷新方式了:
缓冲区刷新问题:
要注意:
一般显示器中的刷新方式是行缓冲
一般文件的刷新方式是全缓冲
所以我们这里可以来分析一下了
输出到显示器:
输出到文件:
这里大伙应该就能明白不同刷新方式的区别的。
这里没有最好的刷新方式,只有最合适的刷新方式。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
先带大伙来对上面的代码进行小小的改动: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const char* message0="hello fwrite\n";
const char* message1="hello write\n";
const char* message2="hello printf\n";
fwrite(message0,strlen(message0),1,stdout);
//在显示器文件中fwrite message0
write(1,message1,strlen(message1));
//在显示器文件中write message1
printf("%s",message2);
//在显示器文件中打印write message1
fork();
//创建子进程
}
正常输入到显示器中
结果还是如我们所料
但是如果输出到文件中呢?
这里我们能发现这里write的官方接口没有被打印两次
所以我们能猜到:
write直接就打印了出来,没有进入缓冲区中
因为子进程会复制缓冲区,如果write进入缓冲区的话
就会被子进程给复制,从而出现两条write
这里我们其实就能给出猜想了:
这个缓冲区只是在C库中,和系统没关系
其实答案真的如我们所想
操作系统中其实也会有缓冲区,但是不是我们用户能够管制的
但是C库中的缓冲区是用户级的,我们能够感受到
一般语言都会有自己的用户级缓冲区,不光是C语言
这里再来带大伙来验证一下:
众所周知:
_exit是系统接口 exit是C库中接口
所以讲道理,C缓冲区的话,_exit是不会处理的
但是exit是C接口,所以exit会进行处理。
这里我们来对比一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printf("test");
_exit(1);
}
结果: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printf("test");
exit(1);
}
结果:结果和我们想的一样
为什么要有这个缓冲区:
将数据传给系统和硬件的工作交给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