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dis持久化机制详解


    使用缓存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持久化也就是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中。大部分原因是为了之后重用数据(比如重启机器、机器故障之后恢复数据),或者是为了做数据同步(比如 Redis 集群的主从节点通过 RDB 文件同步数据)。Redis 不同于 Memcached 的很重要一点就是,Redis 支持持久化,而且支持 3 种持久化方式:快照(snapshotting,RDB)只追加文件(append-only file, AOF)RDB 和 AOF 的混合持久化(Redis 4.0 新增)

    RDB 持久化

    save 900 1           #在900(15分钟)之后,如果至少有1个key发生变化,Redis就会自动触发bgsave命令创建快照。
    
    save 300 10          #在300(5分钟)之后,如果至少有10个key发生变化,Redis就会自动触发bgsave命令创建快照。
    
    save 60 10000        #在60(1分钟)之后,如果至少有10000个key发生变化,Redis就会自动触发bgsave命令创建快照。
    
    
    • 1
    • 2
    • 3
    • 4
    • 5
    • 6

    什么是 RDB 持久化?Redis 可以通过创建快照来获得存储在内存里面的数据在 某个时间点 上的副本。Redis 创建快照之后,可以对快照进行备份,可以将快照复制到其他服务器从而创建具有相同数据的服务器副本(Redis 主从结构,主要用来提高 Redis 性能),还可以将快照留在原地以便重启服务器的时候使用。快照持久化是 Redis 默认采用的持久化方式,在 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默认有此下配置:
    RDB 创建快照时会阻塞主线程吗?Redis 提供了两个命令来生成 RDB 快照文件:save : 同步保存操作,会阻塞 Redis 主线程;bgsave : fork 出一个子进程,子进程执行,不会阻塞 Redis 主线程,默认选项。
    这里说 Redis 主线程而不是主进程的主要是因为 Redis 启动之后主要是通过单线程的方式完成主要的工作。如果你想将其描述为 Redis 主进程,也没毛病

    AOF 持久化

    什么是 AOF 持久化?与快照持久化相比,AOF 持久化的实时性更好。默认情况下 Redis 没有开启 AOF(append only file)方式的持久化(Redis 6.0 之后已经默认是开启了),可以通过 appendonly 参数开启:

    appendonly yes
    
    
    • 1
    • 2

    开启 AOF 持久化后每执行一条会更改 Redis 中的数据的命令,Redis 就会将该命令写入到 AOF 缓冲区 server.aof_buf 中,然后再写入到 AOF 文件中(此时还在系统内核缓存区未同步到磁盘),最后再根据持久化方式( fsync策略)的配置来决定何时将系统内核缓存区的数据同步到硬盘中的。
    只有同步到磁盘中才算持久化保存了,否则依然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比如说:系统内核缓存区的数据还未同步,磁盘机器就宕机了,那这部分数据就算丢失了。
    AOF 文件的保存位置和 RDB 文件的位置相同,都是通过 dir 参数设置的,默认的文件名是 appendonly.aof

    AOF 工作基本流程是怎样的?

    AOF 持久化功能的实现可以简单分为 5 步:
    命令追加(append):所有的写命令会追加到 AOF 缓冲区中。
    文件写入(write):将 AOF 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到 AOF 文件中。这一步需要调用write函数(系统调用),write将数据写入到了系统内核缓冲区之后直接返回了(延迟写)。注意!!!此时并没有同步到磁盘。
    文件同步(fsync):AOF 缓冲区根据对应的持久化方式( fsync 策略)向硬盘做同步操作。这一步需要调用 fsync 函数(系统调用), fsync 针对单个文件操作,对其进行强制硬盘同步,fsync 将阻塞直到写入磁盘完成后返回,保证了数据持久化。文件重写(rewrite):随着 AOF 文件越来越大,需要定期对 AOF 文件进行重写,达到压缩的目的。
    重启加载(load):当 Redis 重启时,可以加载 AOF 文件进行数据恢复。Linux 系统直接提供了一些函数用于对文件和设备进行访问和控制,这些函数被称为 系统调用(syscal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OF 持久化方式有哪些?

    在 Redis 的配置文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 AOF 持久化方式( fsync策略),它们分别是:
    appendfsync always:主线程调用 write 执行写操作后,后台线程( aof_fsync 线程)立即会调用 fsync 函数同步 AOF 文件(刷盘),fsync 完成后线程返回,这样会严重降低 Redis 的性能(write + fsync)。
    appendfsync everysec:主线程调用 write 执行写操作后立即返回,由后台线程( aof_fsync 线程)每秒钟调用 fsync 函数(系统调用)同步一次 AOF 文件(write+fsync,fsync间隔为 1 秒)
    appendfsync no:主线程调用 write 执行写操作后立即返回,让操作系统决定何时进行同步,Linux 下一般为 30 秒一次(write但不fsync,fsync 的时机由操作系统决定)。

    AOF 为什么是在执行完命令之后记录日志?

    关系型数据库(如 MySQL)通常都是执行命令之前记录日志(方便故障恢复),而 Redis AOF 持久化机制是在执行完命令之后再记录日志
    为什么是在执行完命令之后记录日志呢?避免额外的检查开销,AOF 记录日志不会对命令进行语法检查;在命令执行完之后再记录,不会阻塞当前的命令执行。这样也带来了风险(我在前面介绍 AOF 持久化的时候也提到过):如果刚执行完命令 Redis 就宕机会导致对应的修改丢失;可能会阻塞后续其他命令的执行(AOF 记录日志是在 Redis 主线程中进行的)。

    如何选择 RDB 和 AOF?

    关于 RDB 和 AOF 的优缺点,官网上面也给了比较详细的说明Redis persistenceopen in new window,这里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总结一下。

    RDB 比 AOF 优秀的地方:

    RDB 文件存储的内容是经过压缩的二进制数据, 保存着某个时间点的数据集,文件很小,适合做数据的备份,灾难恢复。AOF 文件存储的是每一次写命令,类似于 MySQL 的 binlog 日志,通常会比 RDB 文件大很多。当 AOF 变得太大时,Redis 能够在后台自动重写 AOF。新的 AOF 文件和原有的 AOF 文件所保存的数据库状态一样,但体积更小。不过, Redis 7.0 版本之前,如果在重写期间有写入命令,AOF 可能会使用大量内存,重写期间到达的所有写入命令都会写入磁盘两次。使用 RDB 文件恢复数据,直接解析还原数据即可,不需要一条一条地执行命令,速度非常快。而 AOF 则需要依次执行每个写命令,速度非常慢。也就是说,与 AOF 相比,恢复大数据集的时候,RDB 速度更快。

    AOF 比 RDB 优秀的地方:

    RDB 的数据安全性不如 AOF,没有办法实时或者秒级持久化数据。生成 RDB 文件的过程是比较繁重的, 虽然 BGSAVE 子进程写入 RDB 文件的工作不会阻塞主线程,但会对机器的 CPU 资源和内存资源产生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直接把 Redis 服务干宕机。AOF 支持秒级数据丢失(取决 fsync 策略,如果是 everysec,最多丢失 1 秒的数据),仅仅是追加命令到 AOF 文件,操作轻量。RDB 文件是以特定的二进制格式保存的,并且在 Redis 版本演进中有多个版本的 RDB,所以存在老版本的 Redis 服务不兼容新版本的 RDB 格式的问题。AOF 以一种易于理解和解析的格式包含所有操作的日志。你可以轻松地导出 AOF 文件进行分析,你也可以直接操作 AOF 文件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如果执行FLUSHALL命令意外地刷新了所有内容后,只要 AOF 文件没有被重写,删除最新命令并重启即可恢复之前的状态。
    综上:
    Redis 保存的数据丢失一些也没什么影响的话,可以选择使用 RDB。不建议单独使用 AOF,因为时不时地创建一个 RDB 快照可以进行数据库备份、更快的重启以及解决 AOF 引擎错误。如果保存的数据要求安全性比较高的话,建议同时开启 RDB 和 AOF 持久化或者开启 RDB 和 AOF 混合持久化。

  • 相关阅读:
    一个斜杠引发的CDN资源回源请求量飙升
    C盘满了,应该清理哪些地方
    NZ系列工具NZ05:VBA不打开工作簿获取其内容
    python+django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及咨询平台
    sql注入--handler语句--一文详细解说其原理和方法
    宝塔面板搭建网站教程:Linux下使用宝塔一键搭建网站,内网穿透发布公网上线
    DJ 12-3 程序控制指令
    1、设计模式的简介
    Nginx企业级负载均衡:技术详解系列(17)—— 长连接优化策略与下载服务器高效搭建
    了解常用测试模型 -- V模型、W模型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m0_64803878/article/details/13448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