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设计模式有23种,但是常用的设计模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到一半,我们就针对一些常用的设计模式进行一些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方便大家更加容易理解和使用设计模式。
适配器模式的英文翻译是Adapter Design Pattern。顾名思义,这个模式就是用来做适配的,它将不兼容的接口转换为可兼容的接口,让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适配器模式有两种实现方式: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其中,类适配器使用继承关系来实现,对象适配器使用组合关系来实现。
- // 类适配器: 基于继承
- public interface ITarget {
- void f1();
- void f2();
- void fc();
- }
-
- public class Adaptee {
- public void fa() { //... }
- public void fb() { //... }
- public void fc() { //... }
- }
-
- public class Adaptor extends Adaptee implements ITarget {
- public void f1() {
- super.fa();
- }
-
- public void f2() {
- //...重新实现f2()...
- }
-
- // 这里fc()不需要实现,直接继承自Adaptee,这是跟对象适配器最大的不同点
- }
-
-
-
- // 对象适配器:基于组合
- public interface ITarget {
- void f1();
- void f2();
- void fc();
- }
-
- public class Adaptee {
- public void fa() { //... }
- public void fb() { //... }
- public void fc() { //... }
- }
-
- public class Adaptor implements ITarget {
- private Adaptee adaptee;
-
- public Adaptor(Adaptee adaptee) {
- this.adaptee = adaptee;
- }
-
- public void f1() {
- adaptee.fa(); //委托给Adaptee
- }
-
- public void f2() {
- //...重新实现f2()...
- }
-
- public void fc() {
- adaptee.fc();
- }
- }
针对这两种实现方式,在实际的开发中,到底该如何选择使用哪一种呢?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Adaptee接口的个数,另一个是Adaptee和ITarget的契合程度。
(1)如果Adaptee接口并不多,那两种实现方式都可以。
(2)如果Adaptee接口很多,而且Adaptee和ITarget接口定义大部分都相同,那我们推荐使用类适配器,因为Adaptor复用父类Adaptee的接口,比起对象适配器的实现方式,Adaptor的代码量要少一些。
(3)如果Adaptee接口很多,而且Adaptee和ITarget接口定义大部分都不相同,那我们推荐使用对象适配器,因为组合结构相对于继承更加灵活。
一般来说,适配器模式可以看作一种“补偿模式”,用来补救设计上的缺陷。应用这种模式算是“无奈之举”。如果在设计初期,我们就能协调规避接口不兼容的问题,那这种模式就没有应用的机会了。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场景会使用:
(1)封装有缺陷的接口设计
(2)统一多个类的接口设计
(3)替换依赖的外部系统
(4)兼容老版本接口
(5)适配不同格式的数据
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这4种模式是比较常用的结构型设计模式。它们的代码结构非常相似。笼统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Wrapper模式,也就是通过Wrapper类二次封装原始类。
尽管代码结构相似,但这4种设计模式的用意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场景不同,这也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代理模式: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条件下,为原始类定义一个代理类,主要目的是控制访问,而非加强功能,这是它跟装饰器模式最大的不同。
桥接模式:桥接模式的目的是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从而让它们可以较为容易、也相对独立地加以改变。
装饰器模式:装饰者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情况下,对原始类功能进行增强,并且支持多个装饰器的嵌套使用。
适配器模式:适配器模式是一种事后的补救策略。适配器提供跟原始类不同的接口,而代理模式、装饰器模式提供的都是跟原始类相同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