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独立模式是指多台计算机在网络中相互独立运行,彼此之间不共享资源或信息。在早期,计算机主要采用独立模式,每台计算机都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连接或通信。
在独立模式下,用户需要手动将数据从一个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这可以通过使用可移动介质,如软盘或磁带,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复制到另一台计算机来实现。这种方式非常耗时且容易出错。
此外,计算机之间也无法共享硬件资源,例如打印机或存储设备。每台计算机需要具有自己的独立设备,这导致了资源浪费和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
由于独立模式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连接和共享计算机资源。
这就引出了联机模式的概念,即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并能够共享资源和信息。联机模式的发展给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如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
数据共享本质是网络数据传输,即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来传输数据,也称为网络通信。根据网络互连的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局域网,即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又称为内网;
局域网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范围内(例如办公室、学校、家庭等)建立起来的网络。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内部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在局域网中,计算机可以共享文件、打印机、数据库和其他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便利性。
局域网通常由网络交换机或路由器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设备负责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以确保信息能够正确地传递到目标设备
局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是无法通信的,局域网组建网络的方式有很多种:
3. 基于交换机组建
4. 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组建
广域网,即 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它是指连接多个局域网(LAN),在物理上组成很大范围的网络。
它利用各种通信线路、设备(路由器等设备)和协议将地理位置相对较远的分散局域网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络。
广域网内部的局域网都属于其子网。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进行网络数据传输,网络主机中的不同进程间数据的传输是基于网络传输数据的。
那么,在组建的网络中,如何判断到底是从哪台主机,将数据传输到那台主机呢?这就需要使用IP地址来标识。
IP地址是互联网协议中用于标识和定位网络设备的一串数字,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形如a.b.c.d 的形式(a.b.c.d的取值范围都是 0 ~ 255)如: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点分十进制”的方式来表示 IP 地址,如:100.4.5.6。
这个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本机环回主要用于本机到本机的网络通信,对于开发网络通信的程序而言,常见的开发方式都是本机到本机的网络通信。
IP地址解决了网络通信时,定位网络主机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传输到目的主机后,由哪个进程来接收这个数据呢?这就需要端口号来标识。
在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主机网络地址,而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进程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收网络数据。
这就类似发送快递时,不光需要指定收货地址(IP地址),还需要指定收货人(端口号)
系统端口号范围为 0 ~ 65535,其中:0 ~ 1023 为知名端口号,这些端口预留给服务端程序绑定广泛使用的应用层协议,如:
注意:以上只是说明 0 ~ 1023 范围的知名端口号用于绑定知名协议,但也可以使用其他 1024 ~65535 范围内的端口来绑定知名协议。
注意:
有了IP地址和端口号,可以定位到网络中唯一的一个进程,但还存在一个问题,网络通信是基于二进制0/1数据来传输,如何告诉对方发送的数据是什么样的呢?
网络通信传输的数据类型可能有多种:图片,视频,文本等。同一个类型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不同,比如发送一个文本字符串“你好!”:如何标识发送的数据是文本类型,及文本的编码格式(GBK 还是UTF - 8)呢?答案是使用协议来规定双方的数据格式。
协议是网络协议的简称,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规则。比如怎么样建立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相互通信交流。
计算机之间的传输媒介是光信号和电信号。通过 “频率” 和 “强弱” 来表示 0 和 1 这样的信息。要想传递各种不同的信息,就需要约定好双方的数据格式。为什么呢?
如何让这些不同厂商之间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顺畅的通信?
如果这个厂商按照a的方式去定义和解析协议,那个厂商按照b的方式定义和解析协议,那么这就不难够保证通信的畅通了,所以这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约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大家都来遵守,这样才能够使不同厂商之间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顺畅的通信,而这种大家都遵守的标准就是网络协议。
在TCP/IP协议中,用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
五元组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类似于发送快递:
协议分层是一种将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不同层级的方法。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责任,并且它们相互协作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那么为什么需要网络协议的分层呢?
协议分层好处有两个: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即开放系统互连
OSI 七层网络模型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分别是:
OSI 七层模型既复杂又不实用,所以 OSI 七层模型没有落地、实现,在实际组建网络时,只是以 OSI 七层模型设计中的部分分层,实际是以下 TCP/IP 五层(或四层)模型来实现。
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5层的层级结构:
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间沟通,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我们的网络编程主要就是针对应用层。
传输层:负责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如传输控制协议 (TCP),能够确保数据可靠的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例如在IP协议中,通过IP地址来标识一台主机,并通过路由表的方式规划出两台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线路(路由)。路由器(Router)工作在网路层。
数据链路层:负责设备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和识别。例如网卡设备的驱动、帧同步(就是说从网线上检测到什么信号算作新帧的开始)、冲突检测(如果检测到冲突就自动重发)、数据差错校验等工作。有以太网、令牌环网,无线LAN等标准。交换机(Switch)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负责光/电信号的传递方式。比如现在以太网通用的网线(双绞线)、早期以太网采用的的同轴电缆(现在主要用于有线电视)、光纤,现在的wifi无线网使用电磁波等都属于物理层的概念。物理层的能力决定了最大传输速率、传输距离、抗干扰性等。集线器(Hub)工作在物理层。
各个层次的作用大概如下:
其中:
物理层我们考虑的比较少,有时候会忽略物理层,因此很多时候也可以称为 TCP/IP四层模型。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和路由器,也称为二层交换机(工作在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两层)、三层路由器(工作在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三层)。
随着现在网络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很多3层或4层交换机,4层路由器。我们以下说的网络设备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机和路由器。
网络数据传输时,经过不同的网络节点(主机、路由器)时,网络分层需要对应,以下为同一个网段内的两台主机进行文件传输:
以下为跨网段的主机的文件传输: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下图为数据封装的过程:
下图为数据分用的过程:
在协议分层的背景下,数据如何通过网络传输?答案是封装和分用.
以qq 发送消息为例,大概说一下,封装分用的过程:
接收过程和上述过程,刚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