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doop3教程(三十):(生产调优篇)纠删码


    (155)纠删码原理

    纠删码原理

    默认情况下,一个文件在HDFS里会保留3个副本,以此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容灾),但也带来了2倍的存储上的冗余开销。

    于是Hadoop3.x引入了纠删码,采用计算的方式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可以节省50%左右的存储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黄色部分),默认情况下,对于一个300M大小的文件,实际上HDFS会消耗300M*3=900M的空间来存储。

    那纠删码是怎么做的呢?(上图中绿色部分)

    对于一个300M大小的文件,会拆分成3个数据单元和2个校验单元,每个单元占用100M,总共占用500M。(占用空间比默认情况下要少)

    那纠删码是怎么保障数据的可靠性的呢?

    如果其中任意两个单元挂掉,不管是校验单元还是数据单元,其他还存活的单元仍然可以通过计算的方式,将挂掉的单元恢复出来,不影响数据的正常使用。

    因此纠删码属于是 节省了物理存储空间,但是牺牲了集群的计算资源 。这个优缺点要注意,因为一般来讲,计算资源更重要些,所以纠删码的应用场景相对会比较窄。

    这里其实有个问题,就是纠删码能够恢复的上限是多少,即最多允许在丢失多少个单元的情况下,能够完成数据恢复

    这个教程里没有讲,我简单查了一下,是不超过校验单元的数量就可以,比如说上例里,校验单元数量为2,如果丢失3个及以上数量的单元,就没法恢复了。

    纠删码相关命令

    hdfs ec:查看帮助文档

    hdfs ec -listPolicies:列出所有支持的纠删码策略;

    hdfs ec -getPolicy -path :获取某一个路径的纠删码策略。可以看到纠删码策略很灵活啊,是可以分路径来配置不同的策略。

    hdfs ec -setPolicy -path -policy :对某一个路径设置纠删码策略;

    其他不表。

    查看当前支持的纠删码策略:

    [atguigu@hadoop102 hadoop-3.1.3] hdfs ec -listPolicies
    
    Erasure Coding Policies:
    ErasureCodingPolicy=[Name=RS-10-4-1024k, Schema=[ECSchema=[Codec=rs, numDataUnits=10, numParityUnits=4]], CellSize=1048576, Id=5], State=DISABLED
    
    ErasureCodingPolicy=[Name=RS-3-2-1024k, Schema=[ECSchema=[Codec=rs, numDataUnits=3, numParityUnits=2]], CellSize=1048576, Id=2], State=DISABLED
    
    ErasureCodingPolicy=[Name=RS-6-3-1024k, Schema=[ECSchema=[Codec=rs, numDataUnits=6, numParityUnits=3]], CellSize=1048576, Id=1], State=ENABLED
     
    ErasureCodingPolicy=[Name=RS-LEGACY-6-3-1024k, Schema=[ECSchema=[Codec=rs-legacy, numDataUnits=6, numParityUnits=3]], CellSize=1048576, Id=3], State=DISABLED
    
    ErasureCodingPolicy=[Name=XOR-2-1-1024k, Schema=[ECSchema=[Codec=xor, numDataUnits=2, numParityUnits=1]], CellSize=1048576, Id=4], State=DISABLED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可以看到,当前启用的纠删码策略只有一个,即RS-6-3-1024k。因为只有它是State=ENABLED

    纠删码策略解释

    RS-3-2-1024k:使用RS编码,每3个数据单元,生成2个校验单元,共5个单元,也就是说:这5个单元中,只要有任意的3个单元存在(不管是数据单元还是校验单元,只要总数=3),就可以得到原始数据。每个单元的大小是1024k=1024*1024=1048576。

    RS-10-4-1024k:使用RS编码,每10个数据单元(cell),生成4个校验单元,共14个单元,也就是说:这14个单元中,只要有任意的10个单元存在(不管是数据单元还是校验单元,只要总数=10),就可以得到原始数据。每个单元的大小是1024k=1024*1024=1048576。

    RS-6-3-1024k:使用RS编码,每6个数据单元,生成3个校验单元,共9个单元,也就是说:这9个单元中,只要有任意的6个单元存在(不管是数据单元还是校验单元,只要总数=6),就可以得到原始数据。每个单元的大小是1024k=1024*1024=1048576。

    RS-LEGACY-6-3-1024k:策略和上面的RS-6-3-1024k一样,只是编码的算法用的是rs-legacy。

    XOR-2-1-1024k:使用XOR编码(速度比RS编码快),每2个数据单元,生成1个校验单元,共3个单元,也就是说:这3个单元中,只要有任意的2个单元存在(不管是数据单元还是校验单元,只要总数= 2),就可以得到原始数据。每个单元的大小是1024k=1024*1024=1048576。

    这里的1024K怎么理解哈,以RS-3-2-1024K策略为例解释一下。

    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是大单元和小单元的区别。或者把1024K理解成一个常规情况下的最小size。

    可以认为,1024K是一个小单元的大小,假设你有300M数据,要划分成3个大数据单元,那么每个大数据单元就包含了100个小数据单元。

    假设你有2M数据,那就只能划分出2个小数据单元,分别分给2个大数据单元,每个大数据单元只有一个小数据单元。

    假设你有1M以内的数据,那就最终都放在一个大的数据单元里。

    (156)纠删码案例实操

    纠删码策略是给具体一个路径设置。所有在此路径下存储的文件,都会执行此策略。

    默认只开启对RS-6-3-1024K策略的支持,其他策略如果想使用,必须要先手动开启。

    教程里接下来的示例,都是以RS-3-2-1024K为例讲解,因为这样只需要5台节点就可以了。

    具体步骤

    (1)开启对RS-3-2-1024k策略的支持

    [atguigu@hadoop102 hadoop-3.1.3]$  hdfs ec -enablePolicy  -policy RS-3-2-1024k
    
    Erasure coding policy RS-3-2-1024k is enabled
    
    • 1
    • 2
    • 3

    (2)在HDFS创建目录,并设置RS-3-2-1024k策略

    [atguigu@hadoop102  hadoop-3.1.3]$  hdfs dfs -mkdir /input
    
    [atguigu@hadoop202 hadoop-3.1.3]$ hdfs ec -setPolicy -path /input -policy RS-3-2-1024k
    
    • 1
    • 2
    • 3

    (3)上传文件,并查看文件编码后的存储情况

    [atguigu@hadoop102 hadoop-3.1.3]$ hdfs dfs -put web.log /input
    
    • 1

    注:你所上传的文件需要大于2M才能看出效果。(低于2M,只有一个数据单元和两个校验单元)

    (4)查看存储路径的数据单元和校验单元,删掉部分数据,来作破坏实验,会发现很快就恢复回来了。

    注意,纠删码应用后,数据的副本相当于是只有1份了。只不过是这一份数据,分布在5台节点上。直接查看存储的内容是看不懂的,因为是有自己的保存形式,用来计算的。

    参考文献

    1. 【尚硅谷大数据Hadoop教程,hadoop3.x搭建到集群调优,百万播放】
  • 相关阅读:
    归一化和标准化的联系与区别及建议
    超全的Python完全版电子书——从基础到爬虫、分析等高级应用,限时下载
    优秀硕士毕业生发言稿
    [坚持打卡23天]力扣leetcode 面试题 01.08. 零矩阵
    万字长文详解HBase读写性能优化
    Android 查看路由表
    Linux用户管理指南:创建、删除、权限、最佳实践,全面掌握用户管理技巧
    AI领域再出“王炸“----Claude3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神“
    解决方案-LBS用户位置Redis-GEO附近人/店铺
    2024年软件测试面试题大全【答案+文档】
  •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wlh2220133699/article/details/13395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