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do apt install virtualbox-ext-pack
- windows文件系统
- NTFS:NTFS(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是Windows的默认文件系统,提供了诸如文件和文件夹权限、加密、磁盘配额等特性。它对大文件和大磁盘的支持也比FAT32好
- FAT32:FAT32是一种比较老的文件系统,但它在许多设备上都得到了支持,包括各种嵌入式系统和游戏机。然而,FAT32不能存储大于4GB的文件,这是它的一个主要限制。
- exFAT:exFAT(Extended File Allocation Table)是一种现代化的FAT32,它没有4GB文件大小的限制。exFAT特别适合用于闪存设备,如USB驱动器和SD卡
- ReFS:ReFS(Resilient File System)是一种新的文件系统,专为数据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设计。然而,ReFS主要用于企业和服务器环境,普通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可能不会遇到。
- UDF:UDF(Universal Disk Format)主要用于DVD和其他光盘。Windows 10可以读取和写入UDF格式的光盘。
- FAT16:FAT16是FAT32的前身,主要用于较老的系统和设备。由于其对文件大小和磁盘大小的限制,现在很少使用。
# linux
ext2/ext3/ext4:这是Linux最常用的文件系统类型,其中ext4是当前最新的版本。它们提供了日志功能,可以在系统崩溃后恢复数据。ext4还支持大容量磁盘和文件,以及文件系统级别的加密。
XFS:XFS是一种高性能的日志文件系统,特别适用于处理大文件和大磁盘。它支持在线调整大小和数据恢复。
Btrfs:Btrfs(B-tree file system)是一种新的文件系统,提供了数据完整性、容错、快照、压缩、在线调整大小等特性。
ZFS:ZFS是一种高级的文件系统,提供了数据完整性检查、存储池、快照、压缩、加密等特性。但由于许可证问题,ZFS并未包含在所有Linux发行版中。
F2FS:F2FS(Flash-Friendly File System)是为闪存设备(如SSD和SD卡)设计的文件系统。
JFS:JFS(Journaled File System)是IBM开发的一种日志文件系统,可以在系统崩溃后恢复数据。
ReiserFS:ReiserFS是一种日志文件系统,特别适合处理大量小文件。
VFAT:VFAT是FAT32文件系统的一个变种,它在Linux中是为了提供与Windows的兼容性。
NTFS:NTFS是Windows的默认文件系统,但Linux也提供了对NTFS的读写支持,通常需要安装ntfs-3g软件包。
#macos
APFS(Apple File System):这是macOS High Sierra及更高版本的默认文件系统。APFS为现代化的存储技术(如SSD)提供了优化,并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性,如快照、克隆、加密等。
HFS+(Hierarchical File System Plus):这是旧版macOS的默认文件系统,尽管它在现代macOS版本中已经被APFS取代,但macOS仍然可以读取和写入HFS+格式的磁盘。
exFAT:这是一种由Microsoft开发的文件系统,用于USB驱动器和SD卡等可移动存储设备。macOS可以读取和写入exFAT格式的磁盘。
FAT32:这是一种较老的文件系统,由于其广泛的兼容性,仍然在许多设备上使用。macOS可以读取和写入FAT32格式的磁盘,但不能存储大于4GB的文件。
NTFS:这是Windows的默认文件系统。macOS可以读取NTFS格式的磁盘,但默认情况下无法写入。如果需要写入NTFS磁盘,可以使用第三方工具。
"fuseblk"是Linux内核中FUSE(Filesystem in Userspace)框架的一种文件系统类型。FUSE是一个用户空间文件系统框架,它允许用户空间程序提供文件系统的数据和元数据。"fuseblk"是一种基于块设备的文件系统,它的第一个参数是设备的名称。
当你看到"fuseblk"时,这意味着你的文件系统是通过FUSE框架挂载的。这可能是因为你的文件系统是一个用户空间文件系统,或者你的文件系统是一个需要通过FUSE框架挂载的特殊文件系统。
例如,NTFS文件系统在Linux中通常需要通过FUSE框架挂载,因为NTFS文件系统的驱动程序是在用户空间实现的。因此,如果你在Linux中看到一个NTFS文件系统的"fuseblk",这可能意味着这个文件系统是通过FUSE框架挂载的。
你可以使用lsblk -no name,fstype命令来查看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这个命令将会列出所有的块设备,以及它们的文件系统类型。
#在使用dd命令时,为了达到最大的性能和速度,你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你的硬件和文件系统的块大小(block size,简写为bs)。块大小是dd命令一次读写的数据量,选择一个合适的块大小可以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
sudo dd if=/dev/zero of=/dev/sdX bs=1M count=1024 conv=fdatasync
#插入你的U盘并检查其设备标识符
sudo fdisk -l
#使用mkfs.ntfs命令来将其格式化为NTFS 增加-f -Q 参数可以提高速度
sudo mkfs.ntfs /dev/sdX
#系统中没有预装mkfs.ntfs命令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ntfs-3g
#查看U盘路径
fdisk -l
#图形界面 以kali为例会在桌面出现挂载图标 点开之后输入pwd寻找路径
#刻录命令of=后输入你的u盘路径
sudo dd if=/path/to/xzy.iso bs=4M of=/dev/XXXXX status=progress
参数 | 作用 |
---|---|
< if=input file > | if=文件名:输入文件名,缺省为标准输入。即指定源文件。 |
< of=output file > | of=文件名:输出文件名,缺省为标准输出。即指定目的文件。 |
bs=bytes | 一次读入的bytes个字节,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 |
obs=bytes | 一次写入的bytes个字节,即指定一个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 |
cbs=bytes | 一次转换bytes个字节,即指定转换缓冲区大小。 |
skip=blocks | 从输入文件开头跳过blocks个块后再开始复制。 |
seek=blocks | 从输出文件开头跳过blocks个块后再开始复制。(通常只用当输出文件是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即备份到磁盘或磁带时才有效。) |
count=blocks | 仅拷贝blocks个块,块大小等于ibs指定的字节数。 |
conv=conversion | 用指定的参数转换文件。 |
fdatasync | 完成dd命令前,写文件数据到磁盘 |
fsync | 除文件数据外,同时也写元数据 |
iflag, oflag | 关键symbol: |
dsync | 用同步I/O操作数据 |
sync | 除文件数据外,同时也写元数据 |
status=progress | 显示刻录进度状态 |
Win32 Disk Imager
如果在路径下没有找到,如图修改选择*.*
先插入u盘再打开软件
电脑请不要休眠
这边选择1024gb 方便之后分区 这里的数字是虚拟数字 不会真实占用
与kali对比只有以下这步不同
开机->(默认回车下一步)
为了防止乱码报错 个人习惯使用英文
装机不能联网 不然会很慢
分区即重要又不重要 /目录相当于c盘 里面东西越多就越卡 因为前期萌新在任何分区都差不多 没必要单独挂载 随着实力提升会有各种需求 而linux系统分区开局就定死 不能像windows一样自由分配
这边选择手动配置
如果是主机 这边需要增加BIOS和EFI分区 在下面ubuntu有详细介绍
usr 500gb /opt 300gb
睡一觉 i7 11以下的配置差不多要两个小时
two hours qaq(
切记不要联网 如果是主机就把网线 如果是虚拟机就去网络适配器里面关闭dhcp自动分配ip
选择手动分配 分区 而载体分情况讨论
虚拟机 整个虚拟文件
主机 尽量是另一块空硬盘
启动分区对于虚拟机来讲只需要boot 而主机需要把 bios和efi都配置上
理论上这类分区最多用100到320mb 这边我分640是为了保险
现在你们应该学会了分区操作 然后对照我的分区表盘做
usr 500gb /opt 300gb
install now
skip直接跳过 这边我点了两次
# 配置
## 分区(最重要的 important)
选择custom -> done
-
网络检查
ipv4检查
分区
fdisk -l
封装工具cfdisk
gpt是我的硬盘格式也是大多数人的- 下面是英语课
filesystem 指根分区
type 类型 (文件系统都在这里选)
write 写入
resize 重新分配分区大小
- 创建分区
EFI分区格式化
mkfs.fat -F32 /dev/sda1
mkfs.ext4 /dev/sda3
创建swap分区
mkswap /dev/sda2
swapon /dev/sda2
挂载分区
mount /dev/sda3 /mnt
mkdir -p /mnt/boot/efi
mount /dev/sda1 /mnt/boot/efi
检查
lsblk -f
更新为国内镜像源
reflector --country China --age 72 --sort rate --protocol https --save /etc/pacman.d/mirrorlist
安装 Arch Linux 内核
建议镜像文件和内核都选择稳定版 一般为最新版上一个版本
pacstrap /mnt base linux-lts linux-lts-headers linux-firmware base-devel (LTS内核)
或者
pacstrap /mnt base linux linux-headers linux-firmware base-devel (普通内核)
#如安装报错
ERROR: Failed to install packages to new root
pacman -Sy archlinux-keyring
#写入分区表:
genfstab -U /mnt >> /mnt/etc/fstab
# 使用如下命令进入新系统,进入后会显示[root@archiso /]#
arch-chroot /mnt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hwclock --systohc
vim /etc/locale.gen
locale-gen
ehco LANG=zh_CN.UTF-8 >> /etc/locale.conf
passwd
#密码
vim /etc/hosts
127.0.0.1 localhost
::1 localhost
127.0.1.1 主机名.localdomain 主机名
#安装引导并重启系统
pacman -S grub efibootmgr
#(安装grub)
grub-install /dev/sda
# (注意:选择的是整个硬盘)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 创建grub配置文件
exit
#退出新系统,回到live系统
umount -R /mnt
#递归卸载 /mnt 中的磁盘
reboot
systemctl start iwd.service
systemctl enable iwd.service
systemctl start systemd-resolved.service
systemctl enable systemd-resolved.service
systemctl enable bluetooth.service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systemctl enable dhcpcd